宋襄公“礼义之兵”的战败史:带你走进历史上的泓水之战

公元前638年,正值诸强争雄的春秋时代,楚国和宋国在泓水之滨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在这场由宋襄公亲自指挥的泓水之战中,自诩为"礼义之兵""的宋军大败于楚军。宋襄公也以他教科书式的愚蠢表现,成为战争史上贻笑千年的反面教材,毛泽东曾讽刺其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泓水之战中宋国战败


一、有"让国之美"的仁义兄弟

故事的主人公宋襄公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素以仁义名闻天下。

他是宋国国君宋桓公的次子,名为兹甫,乃宋桓公的正室夫人所生。虽然他还有个庶兄目夷,但乃以嫡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 ),他的父亲宋桓公病重。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他说:"目夷不仅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和,请立目夷为国君吧。"

当宋桓公把兹甫的想法讲给哥哥目夷时,目夷死活不肯接受太子之位,说:"兹甫能够把国家让给我,这还不是最大的仁吗?我再仁义,也赶不上弟弟啊!况且废嫡立庶,也不合制度啊"。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竟然逃到了卫国,兹甫的太子之位终究没有让出去。


影视中的宋襄公


最终还是兹甫在公元前651年春取得了王位,成为了宋襄公,他和目夷"让国之美"的仁义也成为了千古美谈。

二、自诩仁德反遭楚国囚禁

这样一位仁慈的宋襄公即位后,任用庶兄目夷为相,以贤臣公孙固为司马,内修政事,仁义治国,使宋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宋国虽然在一众诸侯国并不强大,但是宋襄公一直有争霸中原之意。然而在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遭受了一次屈辱,也成为了泓水之战的源头,

这一年的春天,宋襄公召集诸侯在鹿地首次会合,会上襄公以盟主之位自居,这当然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和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集会。

宋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劝他说,宋是小国,以小国之力却要争当霸主,一定会招来灾祸的。但襄公不听。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劝他最好带上军队,以防有变,他深信楚国人是不讲信用的。

宋襄公的仁义在这里第一次害了他。他认为:"是我自己提出来不带军队的,与楚人已约好,怎能不守信用呢?"于是,没有带军队就去赴会。


春秋初期的诸侯割据状态


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楚国早埋伏好了军队。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可怜一国之君成为阶下之囚。

楚军押着宋襄公乘势攻打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幸亏太宰子鱼率领宋国的军民进行顽强的抵抗,才抑制了楚军的攻势,使其围攻宋都数月而未能得逞。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之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宋襄公确实是个守信的人,但是这种仁义道德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里是没有市场的。

三、盲目的自信招惹强敌

在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实际霸主是齐国的齐桓公,在他去世后,各国诸侯顿时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成为一片散沙。齐国因桓公离世而陷入内乱,晋、秦也有各自的苦衷,暂时无力过问中原。这样,长期以来受齐桓公遏制的南方强国——楚国,就企图乘机进入中原,攫取霸权。


泓水之战


而一贯自我标榜仁义的宋襄公,仅想凭藉宋国的老牌地位以及自己那点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仁德,妄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实在是荒谬可笑的——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力和军力的诸侯国怎么能在那个讲求实力的乱世里称雄呢?不成为别人嘴里的肥肉已经够幸运的了。

在当时,宋国的国力远远不逮楚国,宋襄公这种不自量力的做法,只能造成宋楚间矛盾的高度激化。楚国对当年的齐桓公是无可奈何的,但这时对付你宋襄公却是游刃有余,所以它处心积虑要教训宋襄公。盂地集会刚好是一个打击宋襄公的机会。

宋襄公回国后,哪能甘心忍受这样的屈辱呢?再加上一直也没有放弃争霸之心,不顾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的劝说,于公元前638年十四年夏天,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进攻楚国的附属国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本土,宋襄公遂由郑境撤回迎战。

泓水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泓水之战宋、楚形势


四、墨守成规导致泓水战败

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一,近6万楚军进抵了泓水南岸,开始渡河。这时防守的宋军已占据了有利之地,先在泓水北岸列好队阵待敌。大司马公孙固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我们应该把握战机,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 ",等楚军度过泓水再战。"

于是楚国的军队在渡河过程中没有受到攻击,全部渡过了泓水,开始布列阵势, 公孙固又奉劝宋襄公乘楚军列阵未毕、行列未定之际发动攻击,但宋襄公仍然不予接受。说:"我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呢?"一直等到楚军布阵完毕,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宋襄公这才击鼓向楚军进攻。

可是失去了两次最佳进攻时机的宋军怎会是强大的楚军的对手呢,等待他们的只有一场大败。战斗中,宋襄公大腿也受了伤,在公孙固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得以突出重围,狼狈逃回宋国。泓水之战以楚胜宋败降下了帷幕。


宋襄公讲求仁义招致战败


最奇葩的事情还在后面。战后,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太糊涂,宋襄公仍不服气,振振有词地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会在险隘中阻击敌人取胜的。我可是仁德之君,怎么能去攻击尚未列好阵的敌人呢。"

第二年五月,宋襄公因伤重而死,宋国也在泓水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失去了争霸天下的实力。

宋襄公以他不合时务的"仁义礼信"和墨守成规的用兵信条,贻笑百代兵家,但泓水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战争方式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模式正在崛起。宋襄公无视这一情况的变化,仍然拘泥于"不鼓不成列""不以阻隘"等陈旧兵法教条,必然遭致惨痛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