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期间来聊一聊关于野猫溪码头的那些事

南岸坐落于长江边上

由于有着天然的水运之便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货船聚集

商贾云集之地

重庆开埠时期的盛景

于此可见一斑


过去,重庆还不叫“桥都”

主城也仅有两座跨江大桥

往返两岸若是坐公交

则需要2个小时

还得转几道车

轮渡自然就成为了过江首选

轮渡最辉煌的时刻

要说上个世纪80年代

那时通常是早上五点多开航

不到十分钟一班

到了晚上十点

城市归于平静


当载满旅客的轮渡

在奔流不息的江水中航行时

它代表着的不仅是交通工具

也是山城人民滚烫火热的内心

在重庆众多轮渡码头中

野猫溪应该算是“资历”

比较丰富的了

这个南滨路上的重要码头

在很多重庆人的记忆里

代表了旧城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1938年,重庆轮渡第一条航线

——储奇门至海棠溪线路开通

1940年,朝天门至野猫溪

朝天门至溉澜溪航线开通

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轮渡

为山城人民开辟了

躲避战乱的“生命线”

随着菜园坝大桥、朝天门大桥

等一座座跨江大桥的修建

重庆的城市交通

迈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乘坐公交、出租车到达对岸

成为了山城人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曾经人声鼎沸的轮渡码头

逐渐冷清了下来

很多时候一个班次仅有

寥寥几个乘客

多条航线因为无人乘坐而停运

论起码头名气

野猫溪比不过朝天门

相比朝天门码头的大气宏伟

野猫溪码头的规模并不算大

不过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

通过这个码头

可乘坐通往朝天门、江北嘴

和鸡冠石等地的轮渡

所以,即使伴随着城市交通发展

主城区各大通勤码头都相继停运的情况下

野猫溪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在野猫溪码头附近

随处可见盘根错节的黄葛树

沿着老旧的房子野蛮生长

茂盛的枝叶甚至可以挡住阳光

虽然不似其它码头般繁华

野猫溪码头的重要位置

从过去到现在都不曾改变

野猫溪装载了许多

老重庆人的轮渡记忆,

其实,除了是一个码头,

如今的野猫溪,

还是一种文化符号,

被装载进文学故事里。

著名作家虹影出生在野猫溪,

她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蓝本,

写下了《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英文名《daughter of the river》

直译为《大河的女儿》,可见野猫溪对于作者的重要

其中描述的江上的轮船汽笛,

空气里潮湿的雾气,

一下雨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水汽里面,

长江沿岸普通百姓的生活,

和作者的青春期的困惑混杂在一起,

作为灵感,也作为背景,

这部了不起的书籍,

随处可见野猫溪的生活痕迹。

《饥饿的女儿》受到了

文艺爱好者们的追捧,

书中作者生活的野猫溪,

也成为了老重庆的代表,

2009年,虹影被重庆市民选为

重庆城市形象推广大使。

除了其本身的才华和身份,

她描述的野猫溪,也向全世界展露了

一个率真,热烈的重庆。

野猫溪31号,

单说这个地名,

可能你一片茫然,

但是说起《挺进报》,

你就会恍然大悟,

烈士陈然的家也在野猫溪,

这里也是《挺进报》

秘密印刷基地,

白色恐怖时期,

陈然依然坚持

对革命进步报刊《挺进报》

的印刷和发行,

他坚持工作,

不惧敌人的抓捕,叛徒的出卖,

坚守气节直到最后一刻。

所谓江湖儿女,

大概就是他们既沿袭了

江湖所赠与他们的豁达,不屈,

对自我信念的坚守,

又带着几分人情味道来。

生于此长于斯,

野猫溪成长的这群江湖儿女,

他们将重庆的义气,豪迈,

和人情味留在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