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宋襄公:最后的商王遗徒

宋襄公:最后的商王遗徒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于宋襄公如是说,这也是当今很多人对宋襄公这位春秋时期宋国君主的看法。然而,宋襄公是蠢猪吗?他所坚信的一切又缘何失败呢?

“宋”襄公其国其人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那么我们就要先把时光回溯到襄公之前的400年前,交待一下“宋”这个特殊的国家。我们知道,周武王克商伐纣之后,为了安抚商代遗民,便在河南商丘地区分封给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我们今天故事主人公的属国--宋国,来稳定东部局势,在恪守礼乐的西周时期,暂时还没有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大小相攻的局面。宋国在周王室被称作“客”而不是“臣”,这实际上赋予了宋国名义上和周王室平起平坐的地位。商朝的习俗、礼教也在宋国得到保留。身为宋国王室公子的宋襄公,自然也在商朝的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熟悉并尊敬商代礼制,这是解读宋襄公的第一个关键。

春秋时期中原诸国

公元前652年底,先代国主宋桓公病重。嫡长子太子兹父坚决请求说:“公子目夷比我年长,而且素有仁德,君父请立他为国君吧!”宋桓公竟然就答应了,于是叫来公子目夷。目夷坚决拒绝,说:“太子兹父竟能以国相让,还有比这更大的仁德吗?臣下完全比不上,况且废嫡立庶不符合当下礼法。”第二年春天,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父即位,这便是今天的主人公宋襄公。他任命公子目夷为左师,励精图治,宋国政治也重新为之一振,成为中原诸侯国中的一支翘楚。

宋襄公其人到此为止,已经透露出两个特点。第一,他颇有仁德,敬重贤良,甚至能够以国相让。但是我们也看到,他所信仰的道德其实并不是周代的仁德。第二,他非常认同多元灵活的商代继承法,而并无意遵守周代的“嫡长子继承”法,而他的父亲宋桓公也有这种倾向。实际上,在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正是遵循着一套独特的“复古兴商”理念,上演了一场以惨败告终的称霸闹剧。

春秋上古的天命观念

我们知道,在上古及春秋时期,生产力不足,对于很多现象无法解释,人们普遍相信“天命”,而很多政治家也利用人民对“天命”的信仰,赋予了自己诸多的便利和合法性。比如商朝晚期,周文王通过解梦,宣告自己已经获得天命,武王继承的不仅仅是王位,还是讨商克纣,发动战争的天命合法性。对于“天命”的信仰,则是解读宋襄公的第二把钥匙。

代表春秋天命观的“河图”和“洛书”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姜姓西申联合犬戎击败,军队攻入镐京,宗周覆灭。平王动迁建立成周,即东周。拉开了几百年战乱的烽火。而在相信天命的时人眼中,不仅仅是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这么简单,人们看到了姜姓西申带领众方国讨伐姬姓幽王,联想到了商汤联合众方国讨伐夏桀、姬姓武王带领众方国讨伐纣王。人们相信,这是天命再度流转,抛弃了姬姓幽王和垂青了姜姓西申。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的深层原因。

姬姜之争,最典型的便是郑齐之争,齐僖公不费多大精力,通过外交手段便联合了众国,而姬姓郑国郑庄公对外征伐多年毫无收获,这天命的眷顾与否决定着人心的向背,直到齐桓公称霸,便是向天下宣告,姬姓已失天命,现在这天下,是姜姓的舞台。

时代变局中的“仁义”襄公

做了大篇的铺垫,故事终于讲回了宋襄公,此前阐述了宋襄公素有以国相让的仁义之名,在这时尤甚。宋国在他的治理下也被世人认为是保留了仁义的国度。

公元前643年,齐国内乱,桓公暴毙。太子昭出奔宋国,因为宋襄公曾被齐桓公托付以保护太子的承诺,于是便带着太子昭,讨伐齐国,杀灭乱党,扶立太子昭登上王位。截止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仗义、负责任有担当的宋襄公。

信奉“”仁义“的宋襄公

其实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像一个侦探一样,扫清了阴霾,可以推理出宋襄公失败的逻辑链条。首先,宋襄公是商代遗民,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他的立场决定了他毕生为商朝效力甚至为了复兴商朝。他笃信天命,他看到了姬姓被抛弃,姜姓崛起;又看到了姜齐内乱,太子出奔,而匡扶危局的竟然是他本人,这让宋襄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天命抛弃了姜姓而偏向了他本人!天命先后抛弃了周朝的姬、姜两大巨头,那不就是回到了与周对立的“商”阵营了吗!

从此,宋襄公认为自己得到了天命的加持,便开始图谋称霸。公元前641年,他逮捕了姬姓滕国君主滕宣公。又以会盟迟到为由杀死了鄫国君主鄫子,祭奠了东夷的神,希望能够得到东夷部落的支持。但是,杀死中原君主来祭祀蛮夷,这是荒谬绝伦的一件事,堪称中原诸国的耻辱,人祭,又是商的故俗,不符周礼。宋襄公彻底背离了“尊王攘夷”的传统霸业,开始了“称王媚夷”。

而此时,齐国衰落,中原无首,宋襄公认为这是上天留给他的一个位置,然而,南边楚国的崛起打了宋襄公一个狠狠的耳光。

相信自己获得天命加持的宋襄公

楚国来了

前639年,宋襄公想要会合诸侯,于是在宋地鹿上与齐人、楚人会盟。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这是祸事。宋国恐怕要灭亡了!能晚一点失败就是幸运。”

同年秋天,他与楚、陈、蔡、郑、许、曹君主在宋地盂会盟。楚成王在会盟现场扣押了宋襄公,押解着他讨伐宋国,以此来羞辱他。冬天,十二月,诸侯们在宋地薄会盟,释放了宋襄公。

前638年,宋襄公又率领卫、许、滕三国君主讨伐郑国,惩罚郑国投靠了楚国。讨伐楚国的附庸国郑国,等于就是向楚国宣战,公子目夷说:“我所说的大祸就在此时了。”

泓之战形势图

果然,楚人讨伐宋国以救郑。这年十一月一日,宋襄公与楚国在泓水交战。宋国已经在泓水岸边排好了战阵,而楚人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场面混乱。公孙固请求出击,宋襄公不允许。楚人渡过泓水后军阵还不整齐,此时公孙固又请求出击,宋襄公还是不允许。楚人已经布好军阵之后,宋襄公才命令出击,宋军大败,宋襄公身负重伤。“一战成名”,为后人笑。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宋襄公其人,他出身于商朝遗地,毕生为复兴商礼而奋斗。他笃信天命,认为西周灭亡,天命弃姬;桓公暴毙,天命弃姜。自己匡扶危局,才是天命的真正代言人,但是宋襄公不会纳谏,更不懂唯物史观,他没有听从公子目夷“小国勿盟”的建议,没有看到自己身为一个小国国君的现实,认为只要秉持了“天命”,便可超越一切物质条件。在这种思想下,他打败了齐国的乱党,匡正了齐国君位,便对这份信仰更加偏执。在与楚国交战中,还坚守战争仁义,扮演秉持天命的有德之师,最终战败身死,带着他的复兴商礼的梦想一起埋进了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