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王朝的大统一,宋朝为何会施行转员制度?

“懋功疏赏”的意思是指盛大的功绩但是给予相对薄弱的赏赐。懋,《书·大禹谟》予懋乃德。《注》禹有是德,而我以为盛大也。疏,是粗疏、薄弱的意思。“用劳次迁”指的是根据官员的年劳来决定升迁的次序,就是说是升职还是降职。

“懋功疏赏”与“用劳次迁”构成了宋代吏治当中官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其中尤其是对于宋朝的军人来说,战功和年劳是影响官员升迁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宋人“战多则懋功疏赏,平居则用劳次迁”,从中也可见一斑。

宋朝建立以后,为了防止统一的国家出现混乱的局面,内部从藩镇割据、外戚专政、宦官专权、大臣干政,到外部辽、夏等国家的侵袭等全方面进行预防,借鉴了梁唐晋汉周短命王朝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治到军事,采取了一整套全面的措施,为的就是逐步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前朝的悲剧再次发生。

宋代统治者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为了维护王朝的大一统,从官员制度上开始改革,不仅避免了许多大臣专权的局面,也为后世官员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宋代中枢机构进行了变革,设立中书和枢密院两个机构,称作“二府制”,由文官和武官分管地方。“中书”是中书门下,是当时宰相办公的地方,枢密院则是对外的涉及军事方面的机构,一般来说宰相多为文官,而枢密院多为武官,但是宋朝的情况是枢密院的主要官员也多为文官,只有一些不太重要的副职才会任用武官,由此可见宋朝重文轻武的官职特点。

其中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为“三司”,是负责盐铁、度支和户部三个部分的机构,宰相主管民政部分,枢密使负责军政。朝廷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分别订立了

磨勘、叙迁、荫补等宗法,其中宋代各个朝代对于考核官员政绩的方法又分别进行了改革。

一、宋代转员制度是什么?

宋代施行的转员制度是朝廷的禁军在军职序列内部进行的官职的升迁和转移,尽管是在没有外国势力威胁和战争迫害的和平年代,朝廷仍然需要补充军队,训练军人,提高本国在军事方面的实力,所以在军事方面的投入和耗费仍然是巨大的一笔开支。

一支军队是需要时刻准备备战的,不仅是军人的数量,带兵训练的头领也很重要。首先是朝廷军队的数量,和平年代百姓们都能够保证自给自足的生活,所以朝廷除了征兵能够保障朝廷禁卫军的数量之外,需要考虑如何设置能够像吸引百姓们自愿加入军队守卫国家的制度。

那么就要保证宋代百姓们成为职业军人之后能够有专属于他们的晋升通道,即使是在没有战争可以作为军功晋升的和平年代,仍然能够在朝廷吏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谋生的权力和力量。而宋代的转员制度就是宋朝职业军人加入朝廷军队之后向上晋升的一个主要的途径,而

作为升迁与否的依据,战功和年劳就成为了评估的主要的因素。

宋代的专员制度在设立是就规定了两个无法更改的特点,一是三年一迁的频率,所有的军人都分别有三年一次的集体专员的机会。二是军人升迁与否是经由地方军官按照要求遴选合适的人进行评估最后需要上交给皇帝,所以经由皇帝亲自审阅通过就是另外一大特点。

二、为何宋代会施行转员制度?

1.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朝自建立时起,统治者就以之前灭亡的短命王朝的教训为警示,从一开始就通过各方面各层次的变革来避免前朝王权倾覆的局面出现,到宋朝尤其是在官员制度上对于中央集权的重视和加强。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历史上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前朝倾覆因素诸如藩镇割据以及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

为了防止大臣、宦官、外戚、文臣、武将等因素对于皇权造成的威胁,宋代统治者从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个层面加强了对中央集权的控制,自此,历史上的中央集权也是逐渐加强的。因此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统治者发展出宋代转员制度也是从根本上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2.制度上——完备的科举制度

宋代官制从中央上就可以看出是文官和武官分治的机构,中央是由宰相所管辖的中书省和枢密使管辖的枢密院分管的,

地方则又分为六部来治理。

从文官上来说,宋代完备的科举制度是文官制度的基本制度,朝廷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实也可以算得上是从根本上杜绝了文官对于皇权专制的威胁,文臣们无法依靠自身原本家族的势力使得朝中大臣站队,实际上就是帮助朝中的统治者制衡了势力。

科举制度公平和强制的特点

实际上对于统治者招募人才给予了相对来说比较大的优势,而恰好也是宋代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给科举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效能提供了框架。

而文官以科举制度得以制衡之后,武官则也是从军人上开始进行隔绝,确保无法形成对于皇权的威胁,故而针对宋代军人的转员制度也是由皇帝亲自决定和审核升迁的名单和资格,这样的制度不仅能够为朝廷招募到军队,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对于军事方面内部的控制。

3.外交上——周边势力的威胁

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上,对于威胁朝政的外部势力其实注入的关注比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刚建立新的王朝,各方面都需要建立属于宋朝的新的机构,尤其是稳定国内的朝政大纲,所以自然不会先从外部进行巩固。

而宋朝朝纲得以稳定之后,尤其是在朝代更迭之后,夏国等周边的势力也经过许多年的积淀有了很大的发展,足以对皇权造成威胁,因此即使是在和平年代,统治者对于军事的准备也不得不提前铺垫,对于军队来说,人数便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所以宋代转员制度的发展也是因时而生,对于军队统治也发挥出了前所未有的功效。

三、从宋代转员制度的特点探究“君主”的想法?

1.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相辅相成

宋代转员制度是依靠宋代的中央集权才得以建立的,宋代时,皇帝的权力相当大才能够决定地方的官员制度,三年一迁的名单和资格才能够准确无误的传达的皇帝手中审核和确认。

其次是宋代中央集权并不是单纯的由皇帝一人管辖所有的部分,只是皇帝是最后能够做出决策的人,而三省六部的机构设立组成其实也是从根本上分离了文官和武官的权力,而且若有若无的使得文官和武官站在了对立面,所以不需要担心文官和武官勾结造成的对于皇权的威胁,所以

宋代的转员制度实际上在武官方面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只适用于特定时期的局限性

宋代转员制度是通过战功和年劳来判定军人是否可以升迁的标准的官员制度,三年可以有一次判定是否可以升迁的标准,年劳尤其是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功和劳的搭配组合便是不同情况下转员制度的灵活性的表现。宋代转员制度的适用性比较广泛,而且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都能够使得军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其实在当时是利完全大于弊的。

转员制度在北宋时期相当普遍,发展到南宋时,由于地方军权开始分散,很大程度上军人升迁的权力都掌握在地方长官手里。而转员制度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只适用于和平年代军人的升迁,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军人来保住性命都是奢望,根本没有办法获得升迁的资格,而战功虽然仍然能够作为判断是否可以升迁的标准,然而战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的,胜仗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保证的。

即使保障了战争的胜利,胜利是每个军人的贡献,但是军功只能落到首领的头上,这其实也造成了军人之间的矛盾和混乱,不能够对于中央集权和国家安定产生促进作用的因素都是不利的。

四、结语

宋代转员制度是宋朝武官制度的基础,对应于文官选拔机制的科举制度,转员制度在宋朝初始时期产生了非常有利的作用,不仅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以及朝廷对于军队的控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后期转员制度的弊端开始显现,朝廷一时无法消除长时间转员制度带来的影响,所以后期中央集权也由此开始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