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仁义还是愚蠢?贵族精神还是假道学?

《史记》把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和晋文公称为“春秋五霸”,但是宋襄公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过诸侯霸主的地位。宋襄公在历史上留下的评价颇有争议,认同者觉得他仁义有信,批评者则认为他假道学,蠢!泓水之战的惨败,更是让宋襄公在历史上被人贻笑千年!

齐桓公死后,在召陵之盟被阻北上的楚国开始按捺不住自己的爪牙,开始北上图谋霸业。中原诸侯国群龙无首,在楚国的威胁下忐忑不安。宋襄公此时站了出来,想要效仿齐桓公,率领中原诸侯国共同抵抗楚国的入侵。

宋国本是殷商的后裔封国,爵号还是公爵,在周王朝的地位是十分高的。宋襄公受齐桓公所托,立齐国公子昭为太子。宋襄公率领宋、曹、卫等国两次入齐,为齐国平定内乱,拥立太子昭为齐孝公。这一举动让宋襄公在中原诸侯国中名声鹊起。面对楚国的北进,曹、卫等国国力薄弱,晋、秦等大国忙着发展自身,牵头抗楚的担子就这么被宋襄公挑了起来。

宋国不算大国,撑死了也就是个中型国家,而且四面全是平原,经济、军事跟楚国更是不能相提并论。在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滕宣公,又把鄫国国君当祭品,杀了祭神,想要威胁东夷臣服;同年又因为曹国不服,宋襄公发兵包围曹国。而陈穆公邀请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陈、蔡、楚、郑在齐国结盟。这样一来,楚、齐、郑、陈、蔡等成为一大集团,而宋襄公身边的只有卫、曹、邾等几个名不经传的小国。

宋国没有实力,但是宋襄公一心走上霸者之路,于是就效仿齐桓公,举起了“仁义礼信”的大旗,召集诸侯会盟,抬高自己的地位。在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在宋邑鹿上召集楚成王和齐孝公会盟,想让齐、楚承认宋襄公的霸主地位。齐国因为宋襄公对齐孝公平乱有恩,就予以容让,而楚国却对宋襄公的自不量力敢到不屑一顾。宋襄公又自作主张,约定秋天在盂地会合诸侯,在盂邑会盟的时候,宋襄公再次想要确立自己霸主的地位,楚成王率军一举俘虏了宋襄公。

在宋襄公去盂地的时候,公子目夷就劝过他,宋国过弱争霸会招来灾祸,让宋襄公带点军队防身。宋襄公却说,是他自己提出不带军队的,和楚国约好,怎么可以不讲信用。结果宋襄公就被楚成王俘虏,惨遭囚禁。楚成王想要借此攻打宋国,因为公子目夷提前有所准备,楚成王没能达成目的,在冬天,楚成王接受鲁僖公的调停,宋襄公才被放了回来。

宋襄公回来之后,恼羞成怒,认为楚成王不讲信用。但是宋国国力不能跟楚国比,于是宋襄公把报复的目标对准了臣服楚国的郑国,决定攻郑来洗刷自己的屈辱。公子目夷又劝说宋襄公,伐郑会引来楚国军队,会把宋国带入万劫不复之地。可是宋襄公刚愎自用,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坚持联合卫、许、滕三国出兵伐郑。结果果然引起楚成王出兵攻宋救郑,宋襄公不得不撤兵回宋。

宋襄公在泓水屯兵,准备抵挡楚军的进攻。在楚军渡河的时候,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机出兵,但是宋襄公认为自己是“仁义之师”断然拒绝。等楚军过河之后布阵的时候,目夷再次劝说宋襄公出兵,宋襄公再次拒绝,要等楚军布阵完成后再攻击。结果,弱小的宋军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被射中一箭。在目夷等人的拼死掩护下,宋襄公才狼狈的逃回宋国都城。泓水之战也成为宋襄公的笑柄,毛泽东主席也评价过宋襄公,说他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在泓水之战后,宋国的大臣都埋怨宋襄公的糊涂。宋襄公却反驳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谷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总之要讲究“仁义礼信”,气的目夷说他:“君未知战”!第二年夏天,宋襄公因为伤重,带着他的“仁义礼信”去世了,宋襄公的霸主之心也随着烟消云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