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到底是为了贸易,还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成祥e谈


从公元1405年开始,到公元1433年结束,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在28年中先后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东南亚、印度洋以及东部非洲数十个国家。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明史·郑和传》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难道郑和真是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吗?我认为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依据。

(朱棣与郑和剧照)

首先,建文帝究竟是烧死了,还是失踪了尚无定论。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陷南京城时,朱允炆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就此杳无音信。有人说朱允炆按照朱元璋留下的铁匣密计,外逃做了和尚;有人说朱允炆被人接应,远遁海外;还有人说朱允炆葬身大火。

《明实录·太宗实录》中载,朱棣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曾说:“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因此,后人多赞成朱允炆已经葬身火灾中。

不管是哪种结果,朱棣不会为了一个毫无根据的推论而劳师动众,资费浩繁。据估计,郑和船队的大型宝船,其造价“须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如此大规模的倾全国之力,去寻找一个虚幻的人物,英明神武的朱棣会接受吗?

其次,郑和每次下西洋,动辄船只上百条,人数上万人。如此大张旗鼓,浩浩荡荡,朱允炆岂不望风而逃,还会乖乖地等着郑和去抓?

(郑和的船队)

第三,朱允炆失踪是在1403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这两年的时间,足以让朱棣巩固皇权,清除异己。这时的朱棣,早已大权在握,他又岂会忌惮无兵无权、亡命天涯的朱允炆?

第四,《明史》为清人所编撰,不排除清朝为抹黑前朝皇帝(特别是朱棣是发动政变取得了皇位)的可能。

那么,郑和下西洋究竟是何目的呢?

第一,政治目的。

正因为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变”夺取的皇位,所以,朱棣为了显示大明朝在他的治理下,依然可以繁盛富强。希望通过宣扬强大的大明朝,向外邦彰显他的才干,改变自己“篡位”的形象,为自己正名,他是朱家天下的合法继承人。

“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也是一个政治目的。朱棣认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皆朕赤字。”郑和每抵达一个国家,都要向国王宣读大明天子的诏书:“尔等只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郑和的宝船画像)

尽管郑和的船队在当时是最先进的,但他从来不轻易用兵。

郑和七下西洋中,一共只有2次动用武力,第一次用兵是出于自卫。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企图“负固不恭,谋害舟师”,抢劫郑和的船队,郑和设计生擒了亚烈苦柰儿及其家人;第二次用兵是为了剿灭海盗陈祖义。

第一次下西洋时,恰逢爪哇岛国内乱,占领军西王误杀了郑和的一百多位船员,郑和接受了西王的道歉,用和平的方式平息了一场战事,体现了郑和船队传递和平的目的。

因此,郑和每次回朝,都会有大量的各国使节随船来到大明,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营造了以大明为中心“四海一家”的和平盛况。

(郑和下西洋路径)

第二,经济目的。

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将大明的丝绸、瓷器等带出国门,换来黄金等贵重物品;采购了众多的香料补药、奇珍异宝等物资。

由于海上贸易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国内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朝廷的税收。

郑和下西洋开创了大明海上贸易最为繁盛的时期。

综上所述,郑和远航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大明的强大,传递大明希望和平的信息。

正是有了郑和的七下西洋,才书写了中国航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世界航海的奇迹。


张生全精彩历史


在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9年里,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非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为什么下西洋?妙缘认为郑和29年时间里7次下西洋的目的是阶段性的。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目的有三个:

一、寻找传说中逃往海外的朱允炆。朱棣是通过谋反坐上皇位的,当朱棣大军攻破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已经下落不明,为此朱棣多次派人四处秘访朱允炆的下落,郑和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寻找朱允炆,郑和不但下了西洋,前三次还去了日本。

二、镇抚海外,炫耀国威。在15世纪,世界上还少有像郑和船队那样大规模的船队,船队所展示出来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震慑国外。

三、扩大海外贸易。史实表明,郑和和所到之处的居民展开了很多的经济贸易,并且取得了 很好的成效。

郑和后四次下西洋的目的:探险、开辟新的航路。不同于郑和前三次只到了东南亚、南亚各国,后四次郑和是向东亚以西的未知世界探访,可见,后四次的根本目的已经改变。


妙缘


不能简单地把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简单说为了贸易和需找朱允炆。其实这两个原因都有,而且也不止是这两个原因。归结起来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以上原因:

第一是向四海八荒的各国宣扬大明的国威。朱棣登基当了几年皇帝之后,可以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得到了顶峰。明朝的国力也大大的增强。不仅经济实力超越了前朝,而且蒙古边患根除,四海安宁,文化鼎盛。可以说中原王朝又达到了一个盛世的标准。这时候朱棣想向域内各邦宣扬国威,昭告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上是要在国际树立老大哥的威信和地位。

第二当然就是扩大和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了。明朝富有四海,物华天美,物产丰富。很多明朝的商品在国外都非常受欢迎。只是苦于相隔重洋大海,贸易道路非常的难以开拓。通过郑和下西洋,不仅能够扩大贸易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能够探索出一条安全便捷的海上贸易通过,从而稳定明朝和外邦的贸易联系,进一步促进明朝的繁荣。

第三是加强和周边沿线各国的外交关系。通过郑和下西洋,明朝很多人国家都建立了友好的国家关系,这进一步巩固了明朝周边安全,尤其是南方的安全。另外通过郑和下西洋带去了中华文明的火种,让海上各个国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明朝仰望和朝拜。有利于跟明朝进一步沟通和联系。

第四就是寻找朱允炆了。自从朱棣打进南京之后就一直找不到朱允炆。而且在明朝境内找也没有踪迹,基本上可以判定朱允炆应该是出了国境。所以朱棣要求郑和带着这个秘密任务出海也是情理之中。虽然不确定朱棣寻找到朱允炆之后会有什么措施对付朱允炆,但起码找到朱允炆总会让他内心一个想法。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依然没有找到朱允炆。据传其实朱允炆后来去了欧洲,而不是南亚及非洲。


西湖清潇


一、政治目的是首要的;通过近三十年的航海访问活动,向亚非各国展示了中国的强大,郑和船队每到一国均向对方赠送大量的瓷器、丝绸等礼物,同时宣传蒙古人的统治已被推翻,明朝是当时中国的主宰者。并通过向被访国家国王颁布明朝皇帝册封诏书和印信,建立起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

二、加强与亚非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郑和船队采购了亚非各国大量的土特产,如香料、胡椒、苏木,乳香等生活必需品,据说燕窝也是郑和发现采集的。以及宝石,珍珠等高级侈奢用品。下西洋结束后不久,明朝曾用苏木,胡椒等舶来品作为官员,军队的工资。因此,曾反对下西洋的明朝户部尚书夏元吉也不得不承认,郑和船队带回的货物是很值钱的。

三、探访朱允炆的下落;这个使命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可能比较重要,但事物总是会变化发展的,随着朱棣皇位的稳固,朱允炆的下落已基本有个较清晰的判断,这个使命在其后六下西洋活动中估计已经被取消。

借此机会向诸君说明一下,本人并非“明粉”,个人认为看待明朝历史和皇帝要客观和公正,尽可能摆脱满清编造伪史的影响,着力于独立思考。对明朝的皇帝既不过分赞扬,也不要过分抹黑。有些文史作家、网友动不动就写什么明太祖、永乐大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等。小生就一直直呼其姓名,皇帝也是人,只不过机缘和命运使他们坐在那把高高的椅子上而已。


诏俊


如果不是杀人太多,朱棣的国际扩张理念甚至在李世民上,他最主要目的是寻找商业贸易,其次寻找新科技,其次寻找资本主义商业道路,看看全世界都发展得如何了,说白了就是掌握全世界的国情,为未来战争或者外交铺垫


渚渡田野青


必须是为了贸易,为了钱。郑和下西洋,最大作用是海外殖民和组建贸易秩序,让世界知道大明帝国的存在,全世界范围内谁不服就直接灭国,维护的是一种世界朝贡秩序,永乐大帝就是靠着这种秩序赚来的大把银子,支撑五征漠北,征越南,征缅甸,七下西洋,二下东洋,修建故宫,编修永乐大典,重建万里长城,疏通运河,等等等等,万国来朝,附属国远到非洲中亚,包括迫使日本称臣。以上任何一件事放在古代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浩大的工程,朱棣全部做到了,靠的就是下西洋带来的巨大财富。什么寻找建文帝,炫耀国威,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