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引言

民国时期的苏州城有着与往前不同的社会面貌。关于记录城市这件事一般都是地方政府需要做的事情。他们把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记录在历史的相册中,城市的博物馆等馆藏里也会有一缕时代发展的痕迹。这样的记录一方面可以把历史保存下来,另一方面也是一代人的回忆,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对于后世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有着积极意义。

除了像博物馆这样的专门用于收纳老物品的地方,还有一种记录城市的办法,那就是制作城市通史,这是一个用文字留住历史的办法,地方通史的编订对于文化繁荣与继承起到重要作用。今天要介绍的是有关江苏苏州的通史——《苏州通史·中华民国卷》

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一、 民国时期的苏州在各方面都展现出不同的魅力,随着清朝的覆灭,民国宽松的社会环境孕育出不一样的苏州城

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清朝的覆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给中国带来了新思想、新经济。民国时期的苏州发展最是突出,首先在地理位置上,苏州靠近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古往今来多少商业贸易在城市间交流碰撞,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其次位于东南沿海的苏州海外贸易在资本主义入侵时显得格外突出,这些在经济方面的积淀都为苏州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血液。

清朝末年苏州的资本主义工厂、作坊等逐渐出现,这也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第一批资本主义色彩的工业文明。那些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应运而生,逐渐适应了中国的发展面貌。从劳动方面说,清朝末年已经出现了向近代化迈进的表象,但是这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厂、作坊并不是可以在一夜之间发展起来的,民国时期的苏州在经济转型方面的能力也很有限,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多层次的地域经济结构,包括小农经济、现代化工业以及由资本主义经济演变而来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劳动——小手工业时代出现的家庭劳动。这些经济成分共同组合成了民国时期的苏州经济,当然,多层次的经济结构和时代脱不了关系,它们的弊端也正是催促中国民主革命迅速发展的源泉。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迥然不同,就拿苏州来说,在清朝苏州也是一个沿海城市,所以商业贸易和工业发展已经比较突出了,但是相比于民国时期差距依然很大,海外贸易的带动终究让小农经济败下阵来,一旦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保障,就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世界带来的强行发展。这样的发展有好处,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压力。苏州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并且一直保持比较好的形态发展下去的。

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除了在经济方面苏州城展现出不一样的社会面貌,在整个城市的发展中也透露着与众不同的时代气息。一些城市在编纂通史的时候由于缺乏独特的叙事方式,所以显得城市通史过于死板,像专业的史学论著一样毫无生气。一些苏州史也是如此,他们对苏州历史的描述非常直观平面。人们可以轻松看到结论,但那些抽象的东西往往也是最让人模糊的。

真正的苏州城是充满烟火气的、立体的苏州,从苏州的抗日斗争到茶馆、庙会等独具特色得城市生活中都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无穷的魅力。虽然苏州通史不能把文字动态化,进而被人们喜爱和理解,但是专业的历史书写方式也可以从另一方面向我们展示苏州历史,加上自己对苏州的了解谱写出最为特别的、美好的苏州历史画卷。

二、 苏州的地方史是有衔接关系的,城乡与城乡之间、经济和政治文化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才构成了系统的民国时期的苏州城

历史上的苏州史虽然是一个地方史,但并不意味着它与外界丝毫联系也没有,不是小小的地理空间那么简单。地方是更应该关注的是其与传统文化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苏州史在民国时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它与外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要用这样的角度看待民国苏州才是最正确的。

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民国时期由于外部的压力,把苏州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逐渐划分为比较有层次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样的结构性离不开与地方文化、社会结构的总体观,否则就不能被称为苏州通史。要说民国苏州有哪些必须要记忆的事情,那就不得不提苏州人民和日军的斗争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苏州有军民和日本人的英勇斗争画面,也有特殊时期百姓生活的具体场景,这就是地方史的魅力。

假如现在要写一本中国通史,那么有关地方的事情就可以囊括起来说,不然写上多久、多少字也结束不了。要找到地方发展的一般性,就像有人说的,翻开历史书随便一页就是别人的一生。而地方史就不能这样了,尤其是那些只描述一段时期的阶段性地方史,更是要关注到细节方面的发展。苏州民国时期的通史正是如此,在史书中细化到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细节,让人们看到真实的苏州城。

整体上来说,苏州人民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和日常生活是与抗争别国侵略同步进行的,带有的时代的特征十分明显。作为地方史,自然也少不了和社会结构关系的联系,其中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它们和整个苏州史也是联系起来的。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经济方面的迅猛发展,它把城市发展的基础打好了,自然会影响到政治的繁荣和文化方面的发展。

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不过关于苏州文化史的记载明显没有革命的洗礼和经济发展那么多,大多是编纂史书的人都会着重描写那段时间的民生疾苦和战争带来的伤害,也正是因此,苏州的民国史被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分别是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和战争时期。这样一来有关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就表现得很明显了,也突出了地方主题。

在整个苏州史的考察中,人们通常会把城市和农村生活结合起来比较,以农村为中心,向村庄辐射,或者以市中心为中心,向别的小区域辐射,这都是学习地方史必备的结构。所以说,编写苏州通史的难度还是很大的,首先要有抽象方面的意义,把苏州朦胧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具化到人们生活的场景中去,只有在具体和抽象结合的时候才能全面了解一座城市,了解在某个阶段发展的城市。

三、 有关地方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同,说到苏州你最先想起的是什么?地方眼光也是研究苏州史的一个方面

民国苏州史给很多人模糊的概念,有关苏州的名人也极其容易混淆或者把主次颠倒。比如叶圣陶和李根源,一般人会因为李根源曾经在苏州参加过抗日斗争而把他过度和苏州联系起来,而叶圣陶作为一名非常特别的作家,在整个中国都享誉盛名,所以人们往往会忽视他和苏州的联系,在潜意识里把他定义为中国的叶圣陶,而非苏州叶圣陶。其实叶圣陶和苏州的联系才更是紧密。他支持《苏州评论》的出版和发展,自己的散文有很多也是描写苏州生活的,和当地的社会活动都紧密联系,他的作品《倪焕之》以及在《苏州评论》里发表的文章都可以说明这一点。

苏州民国史的特殊编写内容

当然,有关地方眼光自然不会仅仅局限于人们对苏州名人的认识程度,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苏州城的看法,很多人想到苏州就会提到江南,从历史发展和地域联系上来说,苏州的确是可以划分在江南史中来记录,甚至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在历史的编纂中并没有这样做。江南的地域划分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江南意味着周边是山丘,东边有海岛,这一点苏州就不能囊括在内了。

苏州是一个水乡,并不符合人们对江南这两个字的理解,也就是说苏州不能被简单定义为江南,江南的很多地方都和苏州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是人们常常把苏州从民国的江南史中解救出来的原因,这样一来既可以解决人们对于苏州就是江南的误解,另一方面还能为苏州正名,凸显水乡苏州的特色。

综上,民国时期的苏州不论是在经济、文化、地域特色的那个方面都会受到外部的影响,其中包括资本主义的入侵、城乡关系的问题还有地域眼光的忽视等,复杂的社会面貌通过民国苏州通史表现出来,让人们看到真实的、独立的苏州。

参考文献:

《苏州通史·中华民国卷》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