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文言文根本學不進去,有什麼好方法嗎?

用戶1246303037134


很高興回答你的提問,以下幾點給你參考。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文言文大體上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其中,實詞又可以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居多,現代漢語以雙音詞居多。如“妻子”一詞在現代文中是一個雙音詞,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則是兩個單音詞,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異義。包括同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和名稱說法改變等。③一詞多義。如“引”字,本義為開弓,引申義有五種之多:延長、伸長;拖、拉;引導、帶領;拿、引用;後退、退卻。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規律是“同音代替”。⑤詞類活用。包括:名詞活用作狀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能動用法、意動用法和為動用法。 句也可分為五大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2.斷句古人寫文章,沒有標點符號,因此,如何斷句直接影響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準確把握文言文的基礎知識,理解關鍵的詞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係。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官職名等的表達方法,委婉、避諱的行文習慣等。第三,掌握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一些規律等。如文中常以“曰”、“雲”、“謂”等詞語作為引用、轉述內容前的標誌。第四,根據常用於句首、句尾的詞語來判斷。如常用於句首的詞有蓋、夫、是時、後、既而、然且、然則、公、竊、寡人等詞。常用於句尾的有與、邪、乎、哉等語氣助詞和奈何、也夫、矣哉、云爾、云云等複音虛詞。還有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嘻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中常見的慣用詞語來斷句。如表示序數和表示順序的詞語,表示疑問的詞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手法來斷句。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一篇譯文好壞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好的譯文能夠將一篇文章在另一種語言環境中真實、完美地再現出來。如果將一篇寓意深刻、很有文采的文章翻譯得乾巴生硬,或艱澀難懂,就沒有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歪曲了原作。可見,翻譯不僅是文言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也反映出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忠實原作、字字敲定、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要視情況補充完整。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都與現代漢語的語序不同,翻譯時應調整過來。③適當增減。有些文言文的語句,非常精練,言簡意豐,翻譯時應做適當擴充,以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的文章為增加氣勢,強化效果,故意用一串有同樣意思而說法不同的句子,這時,翻譯就要合併凝縮。此外,還要注意句子的語氣、句子間的關係、修辭手法等,翻譯時要完整貼切地表達出來。4.多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尤其是反覆誦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乾巴巴地去記一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最好是在閱讀過程中,掌握詞語的用法及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可以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以達到能夠熟練閱讀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聲的反覆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講究內在的韻律和節奏,反覆閱讀可以充分地領略古文的音樂美,增加學習的興趣。


甘於平淡


孩子文言文閱讀不行,應從兩個方面下功夫,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一、要學好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古文(即文言文)多單音字,一字大多就是一詞,我們要根據現代漢語推測古代漢語中每一個字的意思,如最基本的組詞法(但有相當部分不正確)。字(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要掌握古今字、異體字,古今詞義的異同,對古今詞義不同的字要重點記住。文言實詞和虛詞都存在著一詞多義現象,應在頭腦中疏通捋順寫住,像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普遍現象,必須弄懂弄通。還有文言句式,有多種比較固定的句式,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判斷句的幾和形式,倒裝句的形式及規律,如謂語前置(甚矣汝之不惠),賓語前置(時不我待),定語後置(蓮之愛)等等。像疑問句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何陋之有)及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時人莫之許也)等等。還應掌握古代漢語中的特殊用法,包括某些修手法、表達方式、特殊方式等等。如互文,互文見見,要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像賦比興,詩詞中常有。像鋪陳手法,也是古人顯露文彩的方法。凡有衍文,也許是抄錯印錯,多餘的。二、多讀記背文言文。上面的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只能在具體的古文中去學習去積累,離開了古文文本,是難學好難記住的。學習文言文,首先從課文入手,字字落實,力爭字字明義,重點掌握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地方。古文篇篇要背,篇篇都要理解,能翻譯。在此基礎上,還要適當進行課外文言文閱讀,把某些課外的文言文段落當成課文學習,利用資料,也字字落實、翻譯,甚至經常背一背這樣一些短章,文言文閱讀能力就提高了。因為只要你對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懂意思,那麼閱讀文言文還不是同閱讀白話文一樣。


荷葉村夫


孩子學習文言文根本學不進去的原因主要是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學的少,讀的更少。學好文言文的好方法很多,因人而異,有效果、適合自己學習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對於現在的中學生而言,情文並茂的文言文簡直就是“天書”,深奧難懂,使許多學生望而生畏。話雖如此,但在加大我國古代文學學習傳承的新時期,老師不得不教,學生也不能不學。因為中學語文課本文言文篇目佔到了近四分之一,教學大綱加大了文言文的閱讀量和考核要求,這對於中學生來說學好文言文確實不是一件易事。那麼怎樣才能為學生找到一條學好文言文的“捷徑”呢?

一、“讀”字當先,激發興趣。

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仍為啟蒙,一般沒有文言文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讀法有多種,默讀、吟讀、誦讀、個人讀、集體讀,不一而足,但筆者認為,在教學中範讀、默讀、朗讀、齊讀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同我們今天語言中常見的讀法不一樣,這就需老師的範讀,以加深記憶。如柳宗元《捕蛇者說》的“然得而腊之以為餌”一句中,“臘”不讀“là”而應讀“xī”。司馬遷《陳涉世家》一文中,“將軍身被堅執銳”一句中的“被”應讀“pī”。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文言文中這些異音字的存在,使範讀顯得尤為必要,通過老師的範讀,能使學生掌握好音節停頓,讀得朗朗上口。這時再引導學生對照課一下注釋默讀,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再指名朗讀、組織齊讀。一方面教者驗收讀的效果,另一面評價讀的成效,以十足的興趣和信心去學習。讀多了,要求背誦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二、結合實際,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聖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則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的記下,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規範語言。要求學生看懂課下注釋,藉助工具書,聯繫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還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要求,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譯大致可分三步走,首先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後按照現代漢語規範要求,作出增補。至於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則只要保留就可以了。

三、綜合比較,觸類旁通。

學文言文難,表現在諸多方面,如在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古字通假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綜合、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如《捕蛇者說》中,有兩個句子出現到“賦”、“歲賦其二”、“更若役,復若賦”,這兩個“賦”的詞性意義各不相同,前者是動詞,徵收的意思,後者是名詞,賦稅的意思。再聯繫複習舊知識,《嶽相樓記》中也出現一個“賦”,“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句中的“賦”和前兩種意思又不同,是一種文體,這樣加以綜合,使學生能一目瞭然,做成筆記,便於複習。筆者在教學中,只要碰到此類情況,決不放過。至於古今詞義的異同,則把古義和今義加以對照、比較後即可加深印象。

文言文虛詞教學更是難點,這就需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現頻率很高的“之”字,情況比較複雜,常見的有:作代詞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他(們)、她(們)、它(們)等;其次作助詞,可作結構助詞“的”,有的時候無實在意義,可不譯;三是作動詞,這種情況不大多見。如“又離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這就需特別注意。學習這些知識須綜合講授,然後要求學生舉例,這樣就能達到掌握規律、鞏固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把有關的字詞歸類。這樣歸類,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認識理性化,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疑難問題,收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體會到此種方法較之“滿堂灌”確有明顯的好處。因為它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能鍛鍊學生口才。

綜上所述,只是中學文言文教學大海沙灘上的小小貝殼,難免有它的不足之處,“路漫漫其修遠兮”,筆者願與諸位同仁繼續“上下求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