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文|橙子妈妈

近在身边的一个孩子,选择从42楼一跃而下。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复课前后,已经出现多起孩子的极端事件。网传教育系统通知 :要求各地充分考虑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时间长,亲子冲突较多,又逢开学复课,务必保护好学生,教学工作要由缓到紧逐步走向正常,近期要求各校务必做到:

一对寒假作业完成情况不做强制性要求;

二摸底测试不公布成绩,只做内部研判用;

三近期作业要适当减量,难度要降低。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研判反馈。

每次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我们都会讨论孩子的抗压能力。但这个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有意识、有意愿就能培养起来的。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同,他们必须经历困境,身处压力的环境里,才能学会如何抗压。这是一种需要“逆行”才能不断累积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抗压能力是果 ,不是因。

“危险”不会等待,不会等着你长大,等到这个能力养成后再发生,我们把锅都甩给“抗压弱”来背,并没有现实的意义。压力的环境无处不在,朝朝夕夕,我们和孩子的相处里,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点滴渗透正向引导的?极端事件背后,又给了我们哪些思考呢?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1.

给孩子的压力一些出口

青春期孩子面临的压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1)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崭新的,也是陌生的。身体发生变化,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各种矛盾会在这个阶段发生: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就感与挫败感之间的矛盾。这个从儿童世界迈向真实的成人世界的过渡,让他们感到迷茫,无法很快形成良好的整合,大部分孩子会经历或长或短的混乱。

(2)学业在此刻变得更为重要,有些是艰难。人际关系会发生重组,不仅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也包含和父母之间的。他们社会接触面也会教之前变得更加广泛,那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有可能会带给他剧烈的冲击。

(3)一些我们觉得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孩子眼里可能就是巨大的压力。我们用成人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可能会低估孩子的压力水平。压力是很好的助跑剂。很多极端事件发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太多完美的真空环境,当他有一天必须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抵御狂风暴雨,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经历过锻炼,没有化茧成蝶的力量。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我们可以给孩子的支持,不是帮助他避开压力,而是创造更多的空间,让孩子在面临压力时,可以有多渠道的解压方式。我们可能并不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但是我们最起码做到不要堵住孩子的发泄出口。有几点我们可以一起思考:

(1)当孩子对我们有负面情绪时,我们是刚烈地反击,还是柔和地接住?

(2)我们是不是营造了可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孩子有自己独处不被侵犯的物理空间,在孩子想沟通时有畅通的渠道,在家人面前哭出来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有自己特别喜欢的物件或者角落,支持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并创造体验尝试的机会,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和而不同但温馨和睦。

(3)如何看待孩子的朋友交往,是否留给孩子相对宽松的朋友交往时间,真实的朋友,而不是虚拟的朋友。

(4)是否了解孩子特有的解压方式并给予支持,即使这是正常情况下你并不赞同的,比如,听着音乐写作业,吃垃圾食品,打了一会游戏,偶尔一天没有做作业。

(5)孩子的自我欣赏,自我愉悦不要去泼冷水。

压力只要不郁结,就不会真的压垮人。教孩子和压力共存,并利用压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做的是疏通管道。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各自的管道是什么,需要我们智慧地发现。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2.

有质量的链接

会成为一念之间的幸运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间不发生矛盾的家庭少之又少。我不相信从没有对孩子发过火的家庭真的存在,那显得太过于虚幻和不真实。做个真实的父母,也是父母修炼的重要的一部分。那为什么有的父母对孩子严厉并没有破坏亲子关系,而有些却因此千疮百孔,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孩子从对母亲的全能依恋,慢慢发展为身体的独立,再到精神和意志的独立,是他们离开我们,渐行渐远的过程。我们也可能会被一些假象迷惑,孩子大了,越来越独立了,他们也越不需要我们了。再加上这个阶段我们和孩子的物理空间,很多父母忽视了和孩子之间有质量的链接。

亲子关系的经营在青春期显得尤为重要,当孩子5岁时,我们要学习以5岁的年纪和孩子做朋友,当孩子15岁时,我们要学习以15岁的年纪和孩子做朋友。同龄人可以相互理解,跨越了年龄的鸿沟,经历本是一种优势,但如果太自以为是就会造成权利的俯视。

对他好,不一定产生关系;有关系,不等于有链接。吃喝拉撒穿住行,只是链接的最低级的形式。青春期的孩子具备更深入广泛链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我们需要挖掘和使用。

当孩子有了更高级的链接,他可能会更理解自己的父母,也可能尽自己的力量去看待和消化父母的暴怒,这种缓冲,可能成为一念之间的幸运。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3.

我知道

你不想成为破坏孩子价值感的元凶

万念俱灰的时刻,感觉自己的一切都失去了价值。

孩子的价值感,来源于他的经历、体验和获得的反馈,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身边最亲近的人如何看待他,评价他。有时候他们看似百毒不侵,刀枪不入,完全不在意我们怎么说,怎么做,但在他们的心底,奔涌着剧烈的情感。

在父母眼中、口中“失去价值”的孩子,很少会按照我们所期待的那样,蛰伏、奋勇、爆发全新的力量,他们会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来作为最绝望的防御。所有的“诅咒”都更容易成为事实。

当孩子的极端事件发生时,那一刻他们的情绪应该是十分复杂的,价值感的崩塌可能就是压垮他们一个重要的方面。自我否定,自我攻击到极致,就走上了极端。

父母有责任和义务,指出孩子的问题,也要有能力分辨和处理孩子的问题与孩子的价值感之间的边界。你做错了事,受到了批评,不等于你的价值被全盘地否定,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你需要改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批评孩子的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泾渭分明、准确地传递出问题和价值之间的界限,理性地做好引导孩子的工作,也要避免自己在情绪之下的口无遮拦。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4.

“好孩子”的家长

更要有随时清零的心态

在发生过的极端事件里,不乏别人眼中优秀的孩子。这类孩子相较于日常问题频出的孩子,往往容易被忽视。在他们出现问题时,孩子自身受到的震憾和冲击也因为前后的对比更为剧烈。

我之前写过3点原因:

(1)表面乖巧不等于孩子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被隐藏或者未被挖掘,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激发了他的独立和反抗,父母觉得他变了样,其实是之前没有发现他的另一面;
(2)成绩好掩盖了他的其他问题,在分数论面前,其他被忽略了。到了初中或者更高年级,知识体系,学习方法都变得不一样,如果孩子不能过渡好,暴露出问题,因为前后的表现对比就会比一般孩子更“显眼“,引发家长的焦虑;


(3)一直顶着好学生的光环,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他首先会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不愿意相信自己能力的不足。有些孩子会经过艰苦的努力战胜这些挫折,也有一些,为了掩饰能力的不足,通过不好好上课,不做作业等方式来表现。这样他们就会避免面对很努力之后还不能取得好结果的残酷。
“好孩子”同样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不把他们驾在“必须一直优秀”的十字架上。作为家长,尤其是需要有随时清零的心态。当孩子遇到问题,不以过去的光环去套路他,抱持最美好的期待,尽最大的努力,接受最差的结果,陪伴他走过最深的艰难困苦。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5.

学习以外更重要的能力

我大致分析了孩子极端事件的导火索,很大一部分可视的原因是缘于学习压力、手机游戏和社交障碍。但这并不是根本的原因,经由此反映出来的关系处理、情绪管理、生活能力等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最后诱发悲剧的根本原因,绝大多数都不是在日常的课本学习里学会的。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分数上,是非常短视和危险的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通过学习,通过有竞争性的分数获得更多机会,教育的大环境似乎也是这样的引导倾向。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社会人,他们借由学校学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迈入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要开展工作、生活、社交,他们的幸福感不再和分数有任何关系。

在和很多家长沟通后,我发现很多的“叛逆”发生在大学期间,甚至是工作以后,当“只要学习”这项工作不再是孩子生活的全部,而其他必须的能力未能被发展,他们就陷入了混乱,感觉到深深的丧失。

这类未被重视和发展的能力,包含最重要的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以及伴随我们终身的财商。

悲壮的“逆行”|极端事件频发,真的因为孩子“抗压能力弱”吗?

*作者:橙子妈妈。媒体人,家有13岁青春期男孩,专注学习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