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 怎麼培育怎樣成長

新型職業農民  怎麼培育怎樣成長

(一)啟動“涉農職教育人工程”,加大對涉農職業院校的支持,多方協作,培養農業“後繼者”

國家可以給予經費支持,通過實施前拉後推的政策鼓勵適齡學生就讀涉農專業,重點鼓勵新型職業農民的子女等就讀農業院校,在涉農院校開設“大國三農”思政課程,讓涉農專業學生成為學農、愛農、為農的農業後繼者。

用5年時間,教育部門和農業部門協同培養150萬名中職畢業生、50萬高職畢業生充實到農業一線(要求學生畢業後到農業生產一線工作3~5年)。並對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除免學費外實行特殊獎勵政策。

構建農業職教體系,優先扶持高水平農業高職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對於涉農院校辦學、專業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和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等給予普遍支持。

(二)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提升工程”,依靠地方政府,發揮涉農職業院校的作用,提升農業“從業者”受教育年限

可以以中央財政為主、依託並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落實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對職業農民和務農者多種形式接受職業教育予以支持,特別是將新型職業農民接受中等、高等學歷職業教育納入國家助學和補貼政策範圍。優先支持有意願、有能力的50歲以下的職業農民通過“半農半讀、彈性學制”等形式就讀職業教育,有效提升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技能,有力提高農村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可選擇一批重點縣開展國家購買農民學習成果的公益性補償制度試點。

(三)啟動“新型職業農民技能提升工程”,創新管理制度,建立農民學分銀行,全面提升“務農者”的素質與技能水平

依託地方政府,充分調動職業院校、農廣校、縣級職教中心、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等教育培養主體機構的力量;廣泛吸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制定合理的教育培養方案;積極推進農業職成教育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養工作的大聯合、大協作、大發展,形成農科教結合的強大合力,推動涉農培訓工作取得整體的最佳效益。

教育部門與涉農部門合作,優先購買務農者的學習成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以聯合涉農部門組織學歷認定,縣級人民政府統籌實施,達到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要求的學時數,可以為務農者發放相應的職業教育學歷文憑。

(四)啟動“智慧農民信息化工程”,用最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教育培訓文化素質偏弱的務農農民,讓手機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我國務農群體數量龐大、居住分散。建議加強國家層面的系統規劃,啟動“智慧農民信息化工程”,儘快形成包括新型職業農民等培養對象信息庫和教學資源庫的國家級平臺,優先支持農業職業院校開展“互聯網+農業”在線開放課程和資源庫建設,搭建國家級教學資源開發應用平臺,建立覆蓋主要作物、主要農產品、農機裝備等的國家級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優先開發基於農業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的資源內容;力爭用最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製作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共用,成群、成庫地服務涉農學習群體。(作者:劉傑,系教育部職成司一級調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