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戀愛也套路

今天無意間讀了一篇詩經,詩名《靜女》,現已被詩詞吸引,深深地體會到了古詩之美,讀完頗有感觸,先上原文

國風·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⑴,俟我於城隅⑵。愛而不見⑶,搔首踟躕⑷。

靜女其孌⑸,貽我彤管⑹。彤管有煒⑺,說懌女美⑻。

自牧歸荑⑼,洵美且異⑽。匪女之為美⑾,美人之貽⑿。

詞句註釋

⑴靜女:貞靜嫻雅之女。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靜當讀靖,謂善女,猶雲淑女、碩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處指約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隱蔽處,一說城角樓

⑶愛: 隱蔽,躲藏。

⑷踟(chí)躕(chú):徘徊不定。

⑸孌(luán):美好的樣子

⑹貽(yí):贈。彤管:不詳何物。一說紅管的筆,一說和荑應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時或者才發芽不久時呈紅色,不僅顏色鮮亮,有的還可吃。如是此意,就與下文的“荑”同類。但是也可能是指塗了紅顏色的管狀樂器等。

⑺有:形容詞詞頭。煒(wěi):紅光,鮮豔亮麗。

⑻說(yuè)懌(yì):喜悅。女(rǔ):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歸:借作“饋”,贈。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徵婚媾。

⑽洵美且異:確實美得特別。洵:實在,誠然。異:特殊。

⑾匪:非。

⑿貽:贈與。

白話譯文

嫻靜姑娘真可愛,約我城角樓上來。故意躲藏讓我找,急得抓耳又撓腮。

嫻靜姑娘好容顏,送我一枝紅彤管。鮮紅彤管有光彩,愛它顏色真鮮豔。

郊野採荑送給我,荑草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美人相贈厚情意

讀完之後頓覺大開眼界,原來古人也不是一面不見就結婚,婚姻自由也不是近現代才有,不排除詩中描寫的是個例,但是無風不起浪,詩中描寫應該是真實存在的。讀到愛而不見的時候感觸最深,這不就是現在女孩談戀愛時的標準動作麼,才知道這優良傳統早在2700多年前就有了,也不知道當初哪位詩人寫下的這篇大作,如果讓他知道現在愛戀的繁雜過程會不會哭笑不得,會不會也為現在的男同胞感到無奈。

照原文,彤管比荑草要貴重的多,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僅僅是說它好看,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大加讚賞“洵美且異”,喜歡的已經不是荑草的外觀,而是荑草的來處,是她親手採來的,意義深遠,遠比彤管更見深情。送荑草則代表了擁有那種超脫物質的高尚的愛情的歡喜。結尾“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兩句最是點睛之筆,對戀人贈物的“愛屋及烏”真是太過真實啊。

雖然經過這幾千年的發展,戀愛終於自成體系,由簡至繁,但最終也沒有逃過詩人的描寫,我一直覺得最後兩句堪稱經典。不是荑草長得美,而是因為這荑草是你送給我的,簡直太過分了啊,只能說在下甘拜下風。詩人的套路一直流行至今,難道真的是自古套路得人心?我覺得往後應該也不會改變,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望洋興嘆,文采更是望塵莫及啊,讀完之後那優美的意境,和諧的畫面一直縈繞在腦間,彷彿就在眼前一樣。在這也祝福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

說到這突然發現有些東西可能真的是永恆的,這一刻我才真正知道了什麼樣的東西才能成為永恆,能成為永恆的必然是生活無法離開的東西,因為無法離開,所以就成了永恆。就像愛情、親情,時間能改變的只有表面的形式,本質可能一直都沒有改變過。這或許就是很多人都說有些事要用心來看才能看清的原因吧。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我們可以一起交流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