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冬天一到,保留着老传统的南方人家陆续开始晒腊肠了,腊肠首先影响的是朋友圈的画风和市容市貌。


他们在阳台上晒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在树梢间晒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篮球架上晒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在……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经过1-2周的风吹和日晒,肉肠慢慢失去水分,变得紧实,颜色变深,油亮油亮的,肉油香味弥散在空气中,春节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不管是擅长做腊肠的南方人,还是等着南方的亲友送来腊肠的北方人,腊肠魅力的光芒根本是没法抵挡的,连南半球的朋友也入坑了。最近,在杭州萧山机场内,一名来自刚果的男子因背着20斤的腊肠、腊鱼、火腿登机被工作人员拦下,并被告知所有腊味不得带上飞机。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非洲小伙表示,来中国留学后,吃了好多腊味,觉得非常好吃,自己也吃胖了10斤。这次放假就特意买了各种腊味准备带回国,以免怀念这些美味,也想让家乡的人尝一尝中国的美食。但得知这些腊味被不能带上机,这小哥一度情绪失控并用中文自语:“这下完了、这下完了。”(来源:中国日报)

除了美味的影响力,在历史上,香肠还曾好几次一本正经地改变了一些重要时刻的决定,也曾在特殊的时刻给予一些人启迪和影响,而这些影响最终让我们的生活成为了现在的样子。

邹容的《革命军》差一点就叫《腊肠书》了

如果你的高中历史知识还没有还给学校的话,应该记得课本里邹容的《革命军》,这竟然是一本吃着腊肠写出来的书。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作者邹容,与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

根据民国文人刘成禺的《世载堂杂忆续篇》记载,这本书是这样写出来的。当时,蔡锷、胡景伊、蒋百里等人经常一起聚会讨论反清排满的主张,由年龄最小的邹容负责记录。参加聚会的刘成禺老家在广东新会,那里的特产是腊肠。每次从老家回学校,刘成禺都会带来不少腊肠。每次讨论完,他就招呼大家一起吃腊肠,等书稿写得差不多了,腊肠也吃完了。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建党伟业》中由刘德华扮演的蔡锷

当大家讨论给书稿起个什么名字好呢,沉稳、含蓄人设的蔡锷并没有犹豫,题上“腊肠书”三个大字。这个场景想起来竟然有一丝说不出的潇洒。不过最后邹容重新整理书稿交给《苏报》印行时,还是将书名改为了《革命军》。这册战斗檄文论述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重要性,销售达110万册,对推动清末革命高潮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有趣的是,邹容出生于四川巴县城(今重庆渝中)的资本家家庭,从应该没少吃四川辣肠。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四川辣肠会在肉馅中加入炒熟的辣椒和花椒磨成的粉,口味辛辣。只在通风阴凉的地方自然风干约15天左右,不需要烘焙,因此看起来不如广式腊肠那么鲜亮,而是偏黑红色,有的人还会用果木枝叶熏腊肠,增加烟熏的风味。这样重口味的香肠自然是下酒的好搭档啦。

而刘成禺老家在广东新会,想必带来的是流行在两广地区的广式腊肠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广式腊肠需要在55度的条件下避光烘焙3天左右,看起来红润油亮,吃起来口味偏甜,油脂丰富,口味接受度高。用来做煲仔饭、和蔬菜一起炒制都很好吃。

吃惯了麻辣的川味腊肠,甜甜的广式风味不知道他吃不吃得惯呢。


意式腊肠和伟大的政治战略

奥地利《标准报》发表过一篇题为《乌克兰——一场多幕悲剧》的文章,作者为德国前外长约施卡·菲舍尔。文章称,伟大的政治战略和非常简单实用的生活经验往往有很多共同点。如果我们想一口吞掉一根萨拉米香肠,那么我们可能会被噎死,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备受喜爱的硬香肠被切成薄片的原因。(来源:参考消息)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萨拉米香肠

萨拉米香肠是流行于南欧的一种腌制肉肠,将肉灌入肠衣,经过发酵和风干制作而成,制作方式和我们平时过年过节爱做的腊肠是一样的,也叫意式腊肠。在西餐中,萨拉米往往切片食用,一般用于汤和主菜之前的开胃菜,配上面包吃,做披萨也是一把好手。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意式腊肠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萨拉米香肠

由于萨拉米香肠,通常直径都比较粗,有5厘米左右,食用时每顿切下几片,直到把整根香肠吃完,所以才把循序渐进的战术称为萨拉米香肠战术。

这样的行动方式是由一连串夺取相对有限目标的作战所构成,而中间夹着外交谈判。这可称为“蚕食”法。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在1936年到1939年之间,希特勒曾经使用过这种战术,苏联也有过几次成功的尝试,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和朝鲜。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上所打的各次战役,也属于这同一类型。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不仅如此,环球时报也曾报道过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的战术,过去几年,中国在南海布下巧妙的军战略,用“切香肠”战术一点点地巩固影响,形成既成事实。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德外长也表示过:克里姆林宫对乌克兰实施的正是这种战术,如果不能一次达到目标,就必须耐心地逐步接近它,直到最终“吃掉”它。(来源:参考消息)


香肠催生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FDA

食品仓库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

美国著名作家厄普顿•辛克莱于1905年在杂志上连载《屠场》这本小说中有过这样的描写,传言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吃早餐的时候读到了这本书,突然他大叫一声:“我中毒了。”紧接着,把吃了一半的香肠统统扔出窗外……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好在这件事的结局还不错,它推动了美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食品安全“问题大检查,并催生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除了对原材料的担心,腊肠加工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罗马文字中香肠是botulus,“肉毒杆菌中毒(Botulism)”就从它而来。的确,制造过程中温暖、潮湿和缺氧的环境会导致细菌滋生,人们为了抑制细菌滋生,可能添加过量的亚硝酸盐。

想找到安心的腌制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是我们直到去年才开始上架腊肠的原因。为了确保食用安全,我们会深入了解腊肠的加工材料和制作工艺,只用新鲜的猪肉,拒绝血脖肉、变质的肉等本身不安全的食材,不添加包含亚硝酸盐在内的防腐剂,这样的腊肠,它的配料表是这样简简单单的。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有腊肠镇场,就没有黑暗料理

除了以上那些了不起的影响力,腊肠在厨房里还成功地一举消灭了黑暗料理,怎么做都不会踩雷。

腊肠煲仔饭

腊肠煲仔饭是那种看起来很有技术含量,其实特别小白的菜式,米饭和菜一锅搞定,也是相当快捷的,重要的是,味道总不会差哦。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拉开了春节序幕的腊肠还把春节的味道从冬季拉长到初春。因为腊肠是最放得住的食物之一,节后,总是不免要囤一些在冰箱里,在腊肠饭的味道里你会把妈妈的唠叨和腊月里发生的故事回味一遍又一遍。


腊肠炒一切

因为腊肠自带较重的口味和油份,和清爽的蔬菜一起炒制,少油少盐就可以完成一道清爽又下饭的菜,比如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腊肠炒荷兰豆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腊肠炒西葫芦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腊肠炒芥蓝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腊肠炒饭

腊肠牛油果欧包

欧包粗粝的口感被腊肠的油份平衡了,牛油果的加入,更好地融合了两种看起来不搭的食物,看起来格格不入的食材搭配,想象中的味道应该是很好的。这个做法也特别适合忙碌的上班族做早餐,在切片面包上叠加牛油果片和腊肠切片,口感和营养都有了。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番外

“腊”字读什么?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记录的“灌肠法”便是流传至今的腊肠做法。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书中记载的灌肠法,是将猪小肠用竹片把内脂刮净至透明,将猪肉切片加料后灌制到肠衣内用马莲草分段扎好,凉挂于背阴处自然风干。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透明的肠衣

顺理成章的推论是这样的——因为是在腊月里做的肠,所以叫腊(là)肠。但关于腊的故事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腊字原本的读音xī,的本意表示隔年的肉干,即去年秋冬季节腌晒的肉干,做动词的意思是晒干,制成干肉,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就是这个用法。但现在本意的读音只见于古文。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广雅 • 释器》中提到“腊(xī),脯也。”最近刚追的《大军师司马懿》中提到的五味脯其实就是腊肉,在晋代的宫廷十分流行,大致做法也如电视剧中的描述,将牛、羊、獐、鹿等动物的肉切片,经过煮制、腌制和浸渍,然后用细绳穿挂在屋北檐下阴干。

腊肠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军师联盟》中的五味脯

而字“臘”表示捕猎、并将猎物腌晒成肉干,常见于在冬季大雪封山前,人们并将富余的野味腌熏烤晒,为过年和来年开春储备肉食佳肴,字意和腊的意思非常相近。后来人们用“腊”合并异体字“臘”,合并后“腊”不读它原有读音 xī ,转读被合并字“臘”的读音 là。(来源:vividict)

了解了腊字的前世今生,就了解了腊肠的两个制作要点——“腌制”和“风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