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有這麼一個奇人,只留下一句話,就足以影響先秦思想界,要知道,那可是個聖人輩出的時代,成為諸子百家之一,多不容易啊!那麼,他是誰?留下的一句什麼話?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這個奇人就是楊子,名叫楊朱,是諸子百家之一子。楊子曾師從老子,處於春秋末期,大約於與孔子、墨子差不多同時代。

孟子在他的書中曾經記述過:

“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言,不歸楊則歸墨”。

這說明楊朱的學說在春秋末期是重大顯學,“不歸楊則歸墨”,說明影響巨大。而且,孟子認為楊子的學說和墨家的學說跟儒家學說形成重大的對立關係。

而且,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似乎春秋末期楊子的影響力還要大於老子。當然,也有人認為楊子深得老子學說之要義,只不是用比較通俗,震撼力的方式來表達,攪動人世,也有人謗之為“大歪曲者”,認為他把老子學說歪曲了。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楊子留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其實只有一句話,見於《孟子盡心上》篇。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也就是楊子只說了一句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這句話從字面上解釋,就是撥我身上一根毫毛有利於天下,這種事我都不幹。

大家一聽,可能會說楊子的學說不就是表達一種極端自私嗎?

可如果,楊子的學說只是自私之談,那它又有什麼意義呢?楊子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到底想表達什麼?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我們在《列子》書中《楊朱篇》裡面見到過解釋。《列子》讀起來非常有趣,都是用道家思想編排的語言故事,其中重點討論了楊子的學說。

《列子》書中這樣講,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而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 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他說《列子》主張的是把我身上一根毛有利於天下,我不幹。但是你把天下所有的利益給我,我也不要。

他說“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也就是說,大家都不取天下,也不奉獻天下,那麼,天下反而大治了。

大家想想,這句話是不是說得很有道理呀,我認為確實有一定道理。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韓非子也在他的書中說了楊朱的一句話:“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脛一毛”,就是他說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韓非子認為他的意思是,撥我小腿上的一根毛有利於天下,我都不幹,也就是拿天下所有的利益換我小腿上的一根腿毛,我都不幹。同時, 這個話也從側面說明了他不會在社會中尋求利害關係。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我們再看,西漢早年《淮南子》中對這句話也有一段評價,用了四個字,叫“全生保真”。

所謂:“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就是隻做自然人,不做社會人。

“全生”,全我這個生物 存在生命存在,“保真”,就是不讓社會性扭曲我的人性,這叫“全生保真”。

不以物累形,就是不以文明社會的物質欲求和文明的那些產物扭曲我個人的人格。大家知道,道家一般追求的就是“真人”。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其實,楊子這句話,涉及的問題根本不是自私不自私的問題,而是表達一個重大社會問題,那就是要不要進入文明社會結構的問題。

大家想想什麼是“自私”?什麼是“利他?

你某方面殘化了,你不得不依賴於他人,這叫“利他”。你圓滿你不需要他人,你這才有資格“自私",否則想“自私”也自私不起來。注意這裡要和通俗意義上的解釋區別開來。

人類農業文明剛開始是自然經濟,也就是每一個人生產的產品,僅供自己和自己的家族使用。早期的農民沒有分化,也沒有分工,什麼種地、織布、蓋房子都是他自己就完成了,他很圓滿。因此他用不著利他,於是社會就沒有商品經濟,沒有交換,人們來往關係就很疏淡,這叫社會結構性自私。

可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入商品經濟時代。而商品經濟時代是一個典型的利他結構。因為每一個人殘化了,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會造車的人不會種地,會種地的人不會蓋樓等等。而現在,我們每一個人都處於殘化狀態了,你有再大的本領,也離不開社會協作。

所謂“商品結構”是什麼?商業社會叫利他社會,就是每一個人竭力為他人服務,竭力為他人制作出最好的 產品,然後他自己才有資格生存。由此可見,利他是殘缺的表達,自私是圓滿的表達。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所以,楊朱提出“拔一毛而利天下”的時候,如果誰說他自私,只不過是在表揚他在追求一個更加圓滿的社會而已。

所以,我們講楊朱的學說其實就反對人類進一步被殘化,越來越縱深到一個無底結構化殘化深淵之中,這就是楊朱學說的重大意義

這就是楊子學說僅留一句話,而震撼中國先秦以來學界思想界的原因和它的深刻之處。

在中國思想史上,僅見楊朱一人提出個人主義觀念,這也是楊朱的巨大貢獻。

當然,楊朱提出的個人主義,跟西方所謂的個人主義有著根本的不同。楊朱的個人主義,他有個人之意識,卻無個人之相契。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楊朱的個人主義,只有個人意識,卻沒有跟社會的相契關係,也就是他的人不是參與社會建設,而是逃離社會結構,把自己從文明社會中邊緣化。

所以,歷來才有道家成仙,儒家成聖的說法。

什麼叫“仙”?

畫一個人旁邊畫一座山,叫仙。這就是仙這個字的來源。“山中之人,仙者也”。

楊子:僅憑一句話,就成為先秦思想家

也就是脫離文明社會,因為農業文明都在平原上,脫離農業文明社會的人才有資格稱之為“仙”。

道家主張走仙人之道,主張的個人主義是邊緣於社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