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健識局 池偉
編 | 健識局 嚴冬雪
池偉,認證臨床藥師,現從事精神科臨床藥學相關工作,對精神科常見藥品具有豐富的臨床使用評價經驗,參與編寫《中國國家處方集》、《抑鬱症用藥諮詢標準化手冊》等著作。
科室:北京回龍觀醫院藥事部臨床藥學組
專長:精神科常用藥品的合理用藥指導
抑鬱症就是小心眼!
得了抑鬱症,自己慢慢就能想開,不吃藥也行。
藥師在工作中遇到過各種關於抑鬱症的誤解,這些誤解往往使患者對於抑鬱症的治療帶著牴觸與恐懼,這一類的患者普遍治療依從性較差,結果造成疾病反覆發作,治療難度越來越大。下面藥師羅列了一些常見的問題,希望可以消除您對服用抗抑鬱藥的誤解。
抑鬱症不是病?
之所以會有人認為抑鬱症不是病,可能是因為錯把抑鬱症看成了一時的抑鬱情緒。抑鬱情緒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而抑鬱症的發病原因還在研究中,可能與遺傳、性格特徵、環境、神經遞質變化等有關。
抑鬱情緒來的快去的也快,而抑鬱症幾周起步,不加干預可能會永久伴隨。抑鬱情緒不會讓人自殺,但抑鬱症會。
總的來說,如果這種抑鬱的感覺,長期無法消除,而且越來越重,甚至讓人有自殺的想法,那麼這可能就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了。
抗抑鬱藥有依賴性和成癮性?
首先肯定的是抗抑鬱藥沒有依賴性和成癮性。抑鬱症的治療和一般疾病的治療有很大不同,比如感冒症狀消失了,我們就可以停用感冒藥了,而抑鬱症的治療是以月為單位的,有復發風險的患者需要長期服藥。
其次抗抑鬱藥不能突然停藥,突然停藥可能會使原有症狀復發,甚至加重。
這種表現不是依賴性和成癮性的表現,而是停藥反應,大部分抗抑鬱藥物會有不同程度的停藥反應,如果需要停藥,應採取逐漸減量的方法過渡到完全停藥的目的,以免意外發生。
抗抑鬱藥含有“激素”?
“滿月臉、水牛背,滿面紅光一身膘”,這是對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引起向心性肥胖患者的真實寫照,大眾對此深入人心,所以遇到服藥後發生的體重增加,都會認為這個藥是“激素”或含有“激素”。
部分抗抑鬱藥的確有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這可能與藥物改善情緒,調節睡眠的作用有關,患者一般可以通過減小服藥劑量、換藥、增加運動量、調整飲食結構等方式改善。
抗抑鬱藥引起體重的增加,與激素引起的體重增加有本質的不同,抗抑鬱藥不是“激素”,也不含“激素”。
抗抑鬱藥會把人“吃傻”?
總的來看,抗抑鬱藥是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認知情況的,因為抑鬱症患者常伴有認知功能減退或損害,表現為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分心、信息加工能力減退、對自我和周圍環境漠不關心,而抗抑鬱藥恰恰能夠改善患者的症狀。
部分有抗膽鹼作用的抗抑鬱藥,可能會對認知有一定損傷,如帕羅西汀,氯米帕明等,不建議長期大劑量服用,必要時可更換藥品。
抗抑鬱藥的副作用太多了?
所有藥物(包括保健品)都有副反應,抗抑鬱藥也不例外。抑鬱症患者易受暗示,看到藥物說明書記載的藥物不良反應,會加重心理負擔,影響治療信心。
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個體差異較大,醫生在看病時是不能確定每位患者服用抗抑鬱藥會出現哪種不良反應的,但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及用藥經驗選擇合適的藥物。
即使服用推薦的藥物出現不能耐受的不良反應,也不要喪失治療信心,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儘快複診,醫生會做出判斷選擇換藥或者合併用藥。
病友推薦的藥物更有效?
抑鬱症的治療一般需要個體化用藥方案,別的患者推薦的藥物不一定適用自己的情況,最適合自己的藥物就是最好藥物。盲目聽信病友的治療經驗,會破壞原有治療計劃的延續性,往往得不償失。
健識小貼士
最後健識君向大家介紹一下服用抗抑鬱藥需要遵循以下幾個時間週期,以便大家能夠對抑鬱症的治療有個大概的瞭解。
1.起效時間
大部分抗抑鬱藥起效時間在2-4周左右,一般醫生會在第三週要求患者複診評估病情,因此萬不可吃了幾天藥,感覺症狀沒有改善就停藥。
如果患者使用足量藥物治療 4-6 周無效,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換用同類其他藥物或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
抑鬱症急性期治療一般需要6-12周,在藥物選擇上,需要考慮患者的症狀特點、年齡、是否有共病、抗抑鬱藥的藥理作用(半衰期、P450 酶作用、藥物耐受性、潛在的藥物間作用等)、患者之前的治療、對藥物的偏好以及治療成本等。
鞏固期治療一般需要4-6個月,原則上應繼續使用急性期治療有效的藥物,並強調治療方案、藥物劑量、使用方法保持不變。
維持治療時間的研究尚不充分,一般傾向至少 2-3 年,多次復發(3 次或以上)以及有明顯殘留症狀者主張長期維持治療。
5.減藥停藥時間
對再次發作風險很低的患者,維持期治療結束後在數週內逐漸停藥,如果存在殘留症狀,最好不停藥。應強調患者在停藥前應該徵求醫生的意見。
在中止治療後2個月內復燃危險最高,應在停藥期間堅持隨訪,仔細觀察停藥反應或復發跡象,在需要時可快速回到足量治療。
參考文獻
1.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作者:李凌江馬辛,出版社: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時間:2015年06月
2.王煥林, 袁國楨. 中國抑鬱症患者的軀體化障礙及其相關問題[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誌, 2005(10):955-956.3.陳彥方, 胡珍玉. 抑鬱問題與抑鬱障礙綜合干預程序[M]. 2009.4.尹俊, 季建林. 中國抑鬱症藥物治療現狀、患者認識及其治療滿意度的回顧和前瞻性調查[C]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