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關注“金大俠講財商”,瞭解更多財商知識!

  • 我們都知道智商、情商非常重要,但是金大俠想說:或許財商更重要。

什麼是財商呢,這個詞彙目前還不被普遍理解,但是我們相信,未來十年這個詞彙一定會非常流行,因為70、80年出生的人、家庭已經被財富折騰得夠嗆。

對於很多從農村來的孩子、或組成的家庭,他們在財富觀念、資產配置考慮以及財富理念等眾多方面往往比城裡孩子、家庭考慮的少,或者說腦袋裡根本就沒有這些概念。

但是,過去的二十年,1998年-2017年,無論哪個大城市,都狠狠地給大家上了一課。

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同樣的同學,一個在2003年貸款購買了兩套房,一個在2013年左右全款買了一套房。

然後在2017年的時候,你會發現:這本來智商、情商差不多的同學,在財富面前竟然出現巨大的差距:擁有2套房的同學財富至少在2000萬左右,而且沒有貸款,因為早已還清;而擁有1套房的同學財富也就是1000萬左右。

那麼,這多出來的1000萬,需要多少年才可以掙出來呢,我想的話,在北京一年儲蓄30萬,至少需要三十年。那也就是說,擁有2套房的同學,至少比這個擁有一套房的同學可以少工作30年,也就是可以退休了。

對於未來,低財商的人,也將在無形中為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

下面推薦給大家10個投資的經典理念,這些文字裡蘊涵的財商,值得大家認真體會,包括老手在內。

1


成為“有錢人”,第一步就得先“有錢”


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賺錢之道,上算是錢生錢,中算靠知識賺錢,下算靠體力賺錢。

錢是永遠不知道疲倦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能駕馭它。很多人都知道“以錢滾錢,利上加利”,卻沒有多少人能體會它的威力。

先別以為“錢生錢”需要高超的投資技巧和眼光,更別以為所有有錢人都很會這一套,因為就算最不會理財的富翁,財富累計的速度也遠遠超過窮人的想象。

在臺灣,一個擁有1000萬元存款的小富翁,只要把錢以年息4%放定存,一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40萬元,月薪3萬元的小上班族,就算不吃不喝辛勤工作一整年,也存不足這個金額。

這還只是最不會賺錢的富翁,倘若和巴菲特一樣,把錢用來投資每年平均報酬率為30%的工具,幾乎每隔3年存款就會增加1倍,富者越富,一般人更是望塵莫及。

那麼,“要成為有錢人就必須先有錢”,這句話聽起來矛盾,卻指出了窮人最難以下嚥的事實: 假如你對於增加收入束手無策,假如你明知道收入有限卻任由支出增加,假如你不從收入與支出之間擠出儲蓄,並且持續拉大收入與支出的距離,你成為富翁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如果想成為“有錢人”,又沒有那麼“有錢”,該如何是好?上述中積累財富屬於必備動作,而另一件必須作的事情就是:增加錢累積的速度:找到一項不錯的投資,能兩倍於市場均值。

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2


收入與支出:高收入不一定成富翁,真富翁卻會低支出


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國界,一旦順應了這條鐵律,散盡家財的富人也可東山再起。

普羅大眾之所以羨慕富翁是因為在想象中他們可以享受更精緻的生活甚至揮金如土,但如果真正進入富翁的世界,卻發現成功的富翁,很少揮金如土。相反的,他們往往有“視土如金”的傾向。

美國研究者史丹利Thomas Stanley和丹寇William Dank曾經針對美國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翁,完成一項有趣的調查。他們發現:“高收入”的人不必然會成為富翁,真正的富翁通常是那些“低支出”的人。

這些被史丹利和丹寇調查的富翁們很少換屋、很少買新車、很少亂花錢、很少亂買股票,而他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長時間內的收入大於支出”。

在美國另外一項對富翁生活方式的調查中,我們也毫不驚訝的發現,他們中:大多數人時常請人給鞋換底或修鞋,而不是扔掉舊的;近一半的人時常請人修理傢俱,給沙發換墊子或給傢俱上光,而不買新的;近一半的人會到倉儲式的商場去購買散裝的家庭用品……

大多數人到超市去之前都有一個購物清單。這樣做不僅會省錢,可以避免衝動購物,而且,如果有清單,他們在商店購物的時間就會減少到最低限度。他們寧願節約時間用於工作或與家人在一起,而不願在超市胡亂地走來走去。

這個結論看來再簡單不過,卻是分隔富人和窮人最重要的界限,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國界。

3


負債有益


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沒有負債麼?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反而證明你對你的生活是不負責任的。為什麼不想想,負債和投資其實是夥伴呢?

中國人覺得,欠著錢過日子,心裡總是有負擔的,但不欠債的生活只有這樣的可能—掙多少錢就只能過多少錢的日子;把收入都用於生活、消費,沒錢投資,錯失取得高額回報率的機會—永遠為生活奔忙。

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適度負債,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負債不但沒壓力,還會因為進行了合理投資而變得“引人入勝”。

做投資決策時,要意識到,當投資收益率高於貸款利息率時,負債是利用別人的錢賺錢。

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4


長期投資的低風險性是個謊言


通過長期持有,你的收益多半不會波動太大,問題的關鍵在於,並非所有的投資都適合長期。

不管是理財經理還是基金廣告,無一例外地向我們宣導:你想不賠錢嗎?長期投資吧。彷彿每一項投資只要沾上“長期”二字,利潤就會滾滾而來。

如果私心一點考慮,每個投資公司都想有穩定的長期的利潤來源,方法之一就是鼓勵投資者把錢長期放在賬上,20年以上的養老保險會讓保險公司毫無成本籌到一筆資本,而5年以上穩定的投資會讓基金公司獲得穩定的1%收益率,倘如這個基數是10億,基金公司坐地收錢1000萬。

但你會發現,“心腸不錯”的證券公司就決不會鼓勵股民長期投資—–蓋因他們是按交易量收費。

看上去長期投資的確會讓投資公司的風險降低,但對於投資者也是如此嗎?

5


多數投資者都無法跑贏大盤


大勢向上時,投資者未必會買入最“牛”的那隻股,或者是未必會在最牛的價位賣出,而此時大勢上漲已經抬高了整個市場的盈利基礎在全球的投資機構中,90%的機構跑不贏大盤。

這個結果可能會讓你吃驚,但數據能說明一切,在股市上,能一直賺到錢的,永遠是少之又少的那一部分人。

臺灣股市從1967年初100點—1986年800點—1996年8月6200點,30年62倍的上漲幅度絕對是個大牛市吧?但是統計表明27%的投資者絕對虧損,78%(含虧損者)沒有超越市場平均收益,也就是說只要買指數基金,你就可以領先78%的投資者。

滬深股市2000年全年上漲51.75%,統計表明二虧二平六盈,也就是說40%是虧損的(因為投資有機會成本,你存錢該有利息啊)60%盈利的投資者中又有多少超越了指數的上漲幅度不會超過12%。

美國股市的數據表明:

15年週期(83年~97年)85%的基金沒有跑贏大盤指數,35年週期(62年~96年),在續存的基金中只有34只戰勝大盤!

根據和訊的統計分析,他們的客戶都是有情緒週期的,即使再大的黑馬,如果在買入兩個月內沒有啟動,而同期市場出現活躍個股的話,99%的客戶都會把黑馬股票提前拋出。

此外,還有90%以上的投資者不會在當期盈利後撤出股市,客戶的資金會一直停留在市場,只是從一類股票轉到另一類股票而已。

這樣兩個操作習慣可能導致兩種結果:

1、當你拋出手中的“黑馬”去追白馬,白馬已經漲到了合理的價格區間,失去了大幅獲利的機會,這時,熱點轉移,你前期拋出的“黑馬”開始啟動,股價迅速攀升。如果此時重新買入,這個操作過程中,損失的是時間、交易手續費和應有的利益空間。

2、在一隻股票上賺了錢,不代表能在所有的操作中取得收益。

正是由於這兩個特性,決定了在股市中操作時,大勢向上時,投資者未必會買入最“牛”的那隻股,或者是未必會在最牛的價位賣出,而此時大勢上漲已經抬高了整個市場的盈利基礎。

這並不意味著你就沒有機會跑贏大盤。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你不但要智力超群,而且還要成功克服投資成本的影響。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少有人能在長期內持續跑贏大盤。

切記,跑贏大盤,即在上漲週期你的組合明顯強於大盤,而在下跌期內你的虧損明顯小於大盤。評估是否跑贏大盤,要在整個行情結束後,計算這一個運行週期的平均數據,不能聽信分析師抽出的一小段時間內的數據對比。

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6

賺大錢的唯一途徑就是少冒險


風險是什麼?有風險是因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YES 賺大錢的唯一途徑就是少冒險NO 賺大錢 冒大險


包括很多想當然的學者。在一次管理研討會上,學者們一個接一個的宣讀了有關“企業家性格”的論文。

他們彼此之間分歧極大,但有一點是一致的:企業家有很強的風險承受能力,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家都樂於冒險。在會議行將結束時,聽眾中的一名企業家站起來說,他對他聽到的東西感到吃驚。

他說作為一名企業家,他會竭盡全力迴避風險。他還認識其他的許多成功的企業家,但在哪裡都很難找到比他們更厭惡風險的人。

成功企業家厭惡風險,成功投資者也是一樣。規避風險是積累財務的基礎。與學者們的論調截然相反的是,如果你去冒大險,你更有可能以大損失而不是大盈利收場。

正如本世紀最出色的兩位投資家所言: 喬治·索羅斯認為在金融市場上生存有時候意味著及時撤退; 沃倫·巴菲特則斷言,如果證券的價格只是真正價格的一個零頭,那購買他們毫無風險。

事實上,在“少冒風險”上我們的確做得不錯。具體表現在:嗅到一絲風險便馬上撤出;絕不沾染帶風險的遊戲;理財顧問隨時可能因為3%的損失被罵得無顏存於世。當然,這也在每天清晨購買國債的長隊中可見一斑。

正是因為“避免賠錢”深入人心,所以當投資者被問及“如果將保有資本放在第一位會怎麼想時”,大多數人都表現了一種消極的態度,也就是“我最好什麼也不做,因為我有可能賠錢”。但如果什麼都不做,你又如何賺到大錢呢?

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理論的怪圈。常識教我們:一份風險一份回報。利潤和損失是相關的,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要想得到賺1000元的機會,你就必須承受失去1000元的風險。

風險是什麼?有風險是因為你不知道你在做什麼。

1992年,當索羅斯用100億美元的槓桿做空英鎊時,他是在冒險嗎?

對我們來說,他是在冒險。我們容易根據自己的尺度來判斷他的風險水平,或者認為他的風險是絕對的。但索羅斯知道他在做什麼。他相信風險水平是完全可管理的,他已經算出,即便虧損,損失也不會超過4%,“因為其中的風險真的非常小”。

我們普通人肯定不可能像索羅斯一樣,對投資風險有如此精當的估計。這意味著我們如果不能控制風險就不進行投資了麼?

換一個方式,我們可以在通往投資的流程上控制風險,比如,找一個可靠的顧問或者基金,把對投資的模糊認識轉移到對人的把控上,委託他們去尋找低風險的機會,同樣是對這條鐵律的活學活用。

7


只按自己的方式做投資


按自己的方式投資的好處就是,你不必承擔別人的不確定性風險,你的分析師如果確信無疑的話,他會自己操作去賺那筆錢。

羅傑斯從來都不重視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家。他認為,這些人隨大流,而事實上沒有人能靠隨大流而發財。“我可以保證,市場的大多數操作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

投資之初,該聽誰的,不聽誰的?這是個問題。

一位名位羅傑斯的投資大師說——“我總是發現自己埋頭苦讀很有用處。我發現,如果我只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行事,既容易又有利可圖,而不是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

100個人有100種投資理念,如果每個投資分析師的話都可能對你產生影響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誰說的也別信,靠自己做決斷。

按自己的方式投資的好處就是,你不必承擔別人的不確定性風險,也不用為不多的盈利支付不值那麼多錢的諮詢費用。你的分析師如果確信無疑的話,他會自己操作去賺那筆錢,而不是建議你買入。

投資都經歷過三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叫作道聽途說。每個人都希望聽別人建議或內幕消息,道聽途說的決策賠了又不捨得賣,就會去研究,很自然的傾向就是去看圖,於是進入了第二階段,叫作看圖識字。看圖識字的時候經常會恍然大悟,於是第三個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相信別人永遠是半信半疑,相信自己卻可能堅信不疑。

我相信,這樣的說法與傳統的投資理念——不要把錢投入到不熟悉的領域去——是不合拍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市場永遠是錯的投資所經歷的三種境界:道聽途說—看圖識字—相信自己。

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8


如果你是個有責任的人,請買保險


關於購買多少保險這一點,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如果追根溯源,你承擔的責任多大,保額就該多大。

在中國,怎麼樣才是有責任的人?大多數人的回答可能是:將全部工資交給老婆打理,晚上十點之前回家,週末與家人共度,抑或更大多數的答案將責任感與“對付誘惑”綁定在一處,但鮮有人意識到:所有有責任的人必須買份合適的保險。

這個責任感源自於一個假設:如果你不幸罹難,你的家屬怎麼辦?你是否為她(他)們想好了足夠的退路。所以購買壽險的主要原因是保護你和依賴你的人。

萬一上面不幸的事情發生,而你再沒有能力或機會保護他們的時候,保險公司可能會站出來扮演你在財務上的角色,只至少能為陷入經濟困境的家人減少痛苦。

而同樣的邏輯也為你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是否該為孩子購買保險?顯然在這些脆弱的小生命肩上尚未烙下“責任”的痕跡,相反,它們時時刻刻依賴著你,你需要給自己買份保險的理由遠遠超過給孩子。

關於購買多少保險這一點,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如果追根溯源,你承擔的責任多大,保額就該多大。

9


通脹、稅收和成本是投資者的三大敵人


多數交易可能都會涉及佣金或是稅金,甚至有可能兩者都涉及。在你下一次進行交易前,一定要仔細、認真地考慮。把錢投入到一個充滿變數的市場之前,有麼有考慮一個問題,風險在哪裡?賺錢的障礙是什麼?

實際上,如果將通脹、稅收和各種成本因素都考慮進來,你會發現自己有些投資組合根本就不賺錢。

比如,在美國購買一個投資債券的共同基金,收益率為5%,如果基金的年費是1%,你的收益率就會降到4%;如果你適用的所得稅率為25%,政府還要從這些收益中提走1/4,這樣收益率就降到了3%;要是通貨膨脹率恰好又是3%呢?可以這麼說,至少稅務機關和你的基金經理是賺錢的。

當你賣出一種投資,而買進另一種投資時,你的回報率不一定就會因此提高。但是,改變卻一定會帶來成本。

當然,如果你在一個退休賬戶中買進和賣出免佣金的共同基金,那就另當別論了。而其他多數交易可能都會涉及佣金或是稅金,甚至有可能兩者都涉及。因此,在你下一次進行交易前,一定要仔細、認真地考慮考慮。

2019財商:或許比智商、情商更重要!


10


儘早開始理財


年輕人的眼裡,養老似乎是遙遠的事。但年輕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養老金收入將遠不能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退休後如果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在基本的社會保障之外,還需要自己籌備一大筆資金,而這需要我們從年輕時就要儘早開始進行個人的財務規劃。

退休規劃是貫穿一生的規劃,為了使老年生活安逸富足,應該讓籌備老本錢的過程有計劃地儘早進行。社保養老,企業年金制度,以及個人自願儲蓄,是退休理財的金三角。

籌備養老金就好比攀登山峰,同樣一筆養老費用,如果25歲就開始準備,好比輕裝上陣,不覺有負擔,一路輕鬆愉快地直上頂峰;要是40歲才開始,可能就蠻吃力的,猶如揹負學生揹包,氣喘吁吁才能登上頂峰;若是到50歲才想到準備的話,就好像扛著沉重負擔去攀登懸崖一樣,非常辛苦,甚至力不從心。

同樣是存養老金,差距咋這麼大呢?奧妙在於越早準備越輕鬆

擁有掌控金錢的能力,最好就是現在。

請關注:“金大俠講財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