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泉鎮的來歷

原創 | 周紀合

位於鐮山腰的雙泉鎮因有甜、苦兩種泉水而得名,至今,上了年紀的人還把它叫作苦泉。

雙泉鎮的來歷

北魏年間,曾因此處有西莊泉、苦泉、相底泉、蔡莊泉、太奇泉,多處泉水奔湧置南五泉縣,西魏大統六年(540年)南五泉縣改名朝邑縣。

雙泉除有甘甜的泉水供村民使用外,還有神奇的苦泉。在苦泉周圍放牧的羊群飲此泉水,不但體型肥美,肉味也無腥羶之氣,隋代在苦泉置豐羊牧,唐代建牧羊莊,史載每年要向宮廷進獻數萬只羔羊。明萬曆時,因苦泉枯竭苦泉鎮更名蒙泉鎮。

雙泉鎮的來歷

“五泉”之一(1929)

“苦泉羊,洛水漿(《全唐詩》)”。苦泉羊又名同羊,皮毛細柔、羔皮潔白、花穗美觀,其角小如繭,耳大下垂,尾巴肥大,肉質肥嫩無羶,以味美而著稱。宋代文學家,同時也是美食家蘇東坡曾向好友推薦:“蒸爛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亦大快事”。

養羊業的旺盛和特別的水質帶動了製作皮衣業的發展。苦泉街熟羊皮、製作皮衣興盛一時,苦泉羊製作的“蘿蔔絲”、“九道環”、“輕而暖”皮衣風靡大西北。苦泉街以販賣羊只、羊肉和皮衣為龍頭的商業活動而名聲鵲起,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清光緒年間曾於鐮山半坡置鐮陽書院,朗朗的讀書聲和濃濃的書香氣迴盪在鐮山上下。雙泉街正中有一小橋,橋上楊柳依依,橋下兩尊龍頭泉水奔湧,街上兩村人曾都靠此泉水供養,擔水、洗綄的人絡繹不絕。

雙泉鎮的來歷

在鎮北鐮山腰有一藥王洞,相傳唐太宗有疾,御醫久治無效,廣佈告示招賢,孫思邈應招入宮為太宗療疾。孫思邈妙手回春,一招中的。唐太宗大喜,遂命孫思邈入宮主事御醫官。孫思邈心繫民間病疾,慣於山川採藥,不願留於宮廷做御醫官,但皇命難違,便偷跑出宮,暫避家鄉耀州以北的“北五臺”山。太宗聞之,十分不悅,便派尉遲敬德追趕。孫思邈聞訊逃到鐮山道院,在一土洞棲身。尉遲敬德追趕上孫思邈,逼迫其回宮,經孫思邈和當地群眾請求,敬德大發慈悲之心,於是孫思邈便久居鐮山道院,採集草藥,為民治病。民間根據這一故事編演了秦腔大戲《藥王卷》,至今鐮山一帶民間秦腔劇團、自樂班、民樂園還經常演唱這一劇目,並且在二月二廟會期間天不明時就開演,太陽露出地平線時演完。《藥王卷》除了對藥王的崇敬,也暗示了藥王夜間逃到此地。孫思邈鐮山道院避難一事,不但在雙泉民眾中口口相傳,描述細微,西安八仙庵石碑也有記載。由於藥王洞年代久遠,破損失修,後世人在原洞前又修了三間大殿,樓臺高峻,庭院清幽,怪石聳立,花木蔥蘢,並重塑藥王金身,因而香火旺盛。每年二月二廟會期間,同朝及澄城的群眾前來祭拜,唱大戲、敲鑼鼓、鬧社火、敬面花、獻三牲,人潮湧動,熱鬧非常。

雙泉鎮的來歷

秦腔大戲《藥王卷》

而今,雙泉鎮在原來洛惠渠灌溉的基礎上,新建了二期抽黃,古老的黃河水經若干次提升,惠濟大荔、澄城、蒲城、富平等縣,雄偉的抽黃大幹渠如一條巨龍橫臥鎮南,促使已經乾涸多年的泉水又汩汩奔湧,再現了水草茂盛、蘆花綻放、瓜果飄香、牛羊遍地的風貌。獨特的泉水飼養的同羊也成為致富的門路,村民們在原烹調基礎上進行改良,更使雙泉的牛羊肉名聲鵲起,逢年過節,前來購買臘肉的車輛堵街塞巷。

雙泉鎮的來歷

【作者簡介】

周紀合,大荔縣兩宜鎮人,生於1955年正月。自幼熱愛寫作,雖身世坎坷而奮鬥不止。從政近40年,與人為善,與世無爭。老來以舞文弄墨為樂,有百餘篇報告文學、散文、小說在中、省、地報刊雜誌刊出。願做一叢路邊小草,與世界增添一抹綠意。

雙泉鎮的來歷

來源:大秦微大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