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悲痛!湖北一名醫生帶著6歲的兒子跳樓,父子雙雙身亡。該名醫生研究生畢業,2013年參加工作,之前曾支援一線疫情防控工作,現在年僅35歲。

當地衛健委通報稱,自殺原因為家庭矛盾,男醫生與其妻子吵架後攜子跳樓。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事發湖北宜昌馬醫生


聽到這個消息,很多人都表示都非常痛心。一個6歲的孩子,本該踏入人生的小學階段,卻強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更為唏噓的是,這位付出極大努力支援抗疫一線的醫生,扛過來疫情的重壓,卻敵不過雞毛蒜皮。

有心理醫生對此事件分析:認為該醫生當時極有可能是抑鬱發作的狀態,而抱著兒子一起跳樓這一舉動,在心理學上叫做“擴大性自殺"。

心理醫生推測,該醫生本來就因為某事出現了自殺的念頭,可能跟孩子發生了一些衝突,比如孩子不聽話,讓他更覺得煩躁抑鬱,最後產生了抱著兒子跳樓的衝動。實際情況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正如網友們的呼籲,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心理學告訴我們,比抑鬱症更可怕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創傷後應激障礙也稱延遲性心理反應,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Ⅲ),是指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性應激事件或情景的延遲或延長的反應,或為一個人經歷了異乎尋常的、幾乎對所有的人都會帶來明顯痛苦的事件後所發生的精神障礙。

由於經歷重大災害、戰爭、嚴重事故、暴力事件等創傷性事件,身心經受巨大痛苦,導致了這種精神障礙的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是一種精神心理疾病,既然是病,就得去治

PTSD最具殺傷力之處,就是它會延遲發生。例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震後活下來的人們,看起來都在有秩序地恢復生活,當生活真的逐漸迴歸日常軌道,問題開始浮現出來。自殺事件的增加,是在災難發生後一年左右。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自殺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心理專家肖勁松根據自殺與心理疾病的關係,把自殺分為幾類:妄想型自殺、抑鬱型自殺、衝動型自殺、強迫型自殺和偏執型自殺。其中妄想型自殺是精神疾病的極端性後果,需要在精神科醫生藥物治療下,把病情控制住才能儘量避免。而後兩種屬於認知偏執,處理起來也比較困難。抑鬱型自殺和衝動型自殺,應該佔了自殺者中的大部分。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這次攜子自殺的湖北醫生,根據現有資料很難判斷他是屬於哪一種。但如果他患有PTSD的話,不論是否有演變成抑鬱症,PTSD本身就是一種精神障礙,與自殺的關係極為密切

隨著近年來對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關注越來越多,目前認為PTSD患者自殺率遠遠高於普通人群,因此,早期識別自殺並干預將具有重大的醫學和社會意義。

PTSD診斷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創傷後的心身症狀在一個月以上。經歷創傷事件後一個月,也是PTSD診斷和確立心身治療方案(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的最關鍵時期。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如何識別自己或親人到底有沒有患上PTSD呢?


也許有人覺得,創傷後應激障礙離自己很遙遠,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遇到,例如親人去世、離婚、失業、孩子離家等。認識創傷後應激障礙,可以讓你更好地關愛身邊的親人,幫助他們走出悲痛,也可以令你識別自己的狀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及早重建生活。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主要症狀表現為三個方面:


1.創傷性再體驗症狀 反覆闖入性地痛苦回憶起這些事件,在思維、記憶或夢中反覆、不自主地湧現與創傷有關的情境或內容,甚至感覺創傷性事件好像再次發生一樣。

2.迴避和麻木類症狀 努力避免有關此創傷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加有關的活動,迴避創傷的地點或與創傷有關的人或事,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不能回憶起與創傷有關的事件細節。

3.警覺性增高的症狀 精神高度緊張,難以入睡,或睡得不深,情緒處在激惹或易發怒的狀態,難以集中注意。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如何判斷自殺的輕重緩急?


一個朋友問我,老婆剛生完二胎情緒很不穩定,動不動就說要抱著孩子一起死,她是不是產後抑鬱?要不要帶她去醫院?

當聽到身邊有人提起自殺,通常我們都會害怕、擔心、憂慮,很想有人指導自己如何面對這樣的困境,和如何才能避免悲劇。

心理諮詢師在做自殺干預時,首先要分辨一點,這個自殺是屬於自殺意圖還是自殺行為。自殺意圖就是TA只是想一想而已,並不是真的想死。意圖不一定會發展為行為,有的人天天喊著想死,我們也不會太重視,就是因為我們知道TA並不是真的要去死。

真正要實施自殺行為的人,通常不會告訴你。想要依靠病人來揭示自殺意圖是很困難的,研究表明,近

80%死於自殺的人在最後一次就診時並未將想要自殺的想法告訴醫生和治療師

你也可以嘗試跟TA探討一下死亡這個話題,談談如果自殺的話,時間、地點、人物、場景將會是如何,從中觀察一下TA是否有做任何自殺的準備。有人在具象化的表達後,會更清晰自己的想法,放棄輕生的意圖。有人會讓你知道,TA正在生命的邊緣徘徊。


請不要責備湖北攜子自殺醫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嫌疑很大


請珍愛生命,保重自己。不再沉迷在受傷的世界中,走出來看看新的生活,和他人做簡單溝通,做一些開心的事情,告訴自己:我很好。

參考資料:

《創傷後應激障礙發生自殺的研究進展》作者:王嵐,王學義(2016年)

《近五年來國內創傷後應激障礙研究綜述》作者:嶽鵬飛 王梅 許遠理(2016年)

【我是@盧柔向言心,陪你感受生命,嚮往美好,言說心理,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