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自從上中學時就喜歡“寧靜致遠”的漢語成語。這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寧靜,還渴望自己在寧靜中走的更遠。因為,在自己的那顆寧靜的心中,更喜歡詩和遠方的意境。

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那麼,何為寧靜致遠?辭海中對寧靜致遠的解釋是這樣的:寧靜致遠其意是要求人們,靜下心來,潛心苦學,冷靜的觀察世事的變化,唯如此,才能高瞻遠矚,明察秋毫。寧靜致遠,概括起來的意思就是隻有心境平穩沉著、專心致志,才能厚積薄發、有所作為。

寧靜致遠最初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後人也有說,寧靜致遠是出自諸葛亮的《戒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 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 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我們不難理解,在諸葛亮的《戒子篇》中的寧靜致遠,意思是:君子的操守,應該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不澹泊就不能明晰志向,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學習必須靜心,才識需要學習, 不學習無從拓展才識,不立志不能學習成功。

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在我們步入新時代的當代,我們如何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發展中正確理解和把握寧靜致遠的內涵,確實值得我們認真的研究和探討。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我們的每一個個體生命就是大海上漂泊的一葉小舟。既然說是大海就會有狂風暗礁,大海始終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我們作為世俗凡塵中的生命個體、普通人也總是會有歡樂也有憂愁。當生活的困惑與無名的煩惱頻繁向我們襲來,鬱悶、憂鬱甚至失意與彷徨就會燃燒著我們的每一根神經。

但是,無論何時何地,遇到何種情況,請大家一定要牢記“寧靜致遠”的成語,千萬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為只有守住了那顆寧靜的心,我們的痛苦將不會再有。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前進的征途中,都會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這條路荊棘坎坷且崎嶇,但始終都會充滿著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在我們的生活中,儘管有詩和遠方,但也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在前進的路上總會有一些人由於沒有倒掉鞋子裡的沙子而腳底起包、疲憊不堪甚至半途而廢。所以,主宰我們每一個人的感受的並非歡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當生活的困擾襲向我們來,我們一定要記住寧靜致遠。要放下沉重的負荷,仰頭遙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就像兒時玩得疲倦了,找一塊青青的軟軟的草地躺下,任陽光在臉上跳躍,讓微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假如我們的生活被層層的失意包圍,也一定要記住寧靜致遠。要打開生活與心靈的窗戶,讓沁人心扉的新鮮空氣走進來,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一絲絲的寧靜,就像兒時,拿起蒲公英的細須,鼓起兩腮吹開一把又一把的小傘,帶著驚喜閉上眼睛,許下一個心願。這樣,我們的便在紛繁複雜的境況中便有了些許寧靜,心中也自然就會多了一些慰藉與欣慰乃至快樂與欣喜。

當無奈的惆悵向我們走來,我們也一定要記住寧靜致遠。在寧靜中擦亮眼睛,看夕陽的沉落,望庭前花開與花落,細聽蟲叫鳥鳴。就像童年那樣聽蛐蛐的叫聲,抬頭數天上閃爍的一顆顆星星。只有守住心中的那顆寧靜之心,一切令人煩惱的嘈雜就會漸漸隱去,最後擁有的還是那顆寧靜的心。

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只有守住自己寧靜的心,我們才會有詩和遠方。如果我們守住了那顆寧靜的心,即使我們不夠快樂,也不會整天眉頭深鎖。因為人生本短暫,我們為什麼非要去栽培苦澀呢?

只有守住自己寧靜的心,我們才會有自己的寧靜。如果我們守住了那顆寧靜的心,才會明白廣袤可以稀釋憂愁,寧靜才會有博大,博大才能夠驅散困惑。因為,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但是隻要打開心靈之窗,快樂的陽光才能湧進來,寧靜之心就會成為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只有守住那顆寧靜的心,我們才能有不斷超越。如果我們守住了那顆寧靜的心,才會不斷向自我挑戰,即使遠方是永遠的遠方,也會讓我們的生活誕生奇蹟。

只有守住那顆寧靜的心,我們才能在寧靜中致遠。因為,寧靜是一種心態,一種平和安逸而怡然的心態。這種心態對於身處嘈雜、吵鬧、緊張、繁瑣生活、快節奏的新時代的人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和珍貴。

我們只有守住寧靜的心,才會有詩和遠方,也才能在寧靜中致遠

只有我們能夠守住那顆寧靜的心,也就是守住了一份恬然、安詳與美好的生活。只要我們能夠守住那顆寧靜的心,我們就會有詩和遠方,也一定會在寧靜中致遠。

所以,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在快節奏的工作壓力面前,我們塵世中的每一個人一定記住:唯有淡泊方能明志,唯有寧靜才能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