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課程讓學生走得更遠

“致遠”課程讓學生走得更遠


作為東營市基礎教育規模最大的學校,東營市實驗中學緊緊圍繞“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特色課程素養化”這三個層次來實施課程教育。校本化創新國家課程的開發利用,讓國家課程得到最大化的價值實現;開發特色化的校本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需求;特色課程素養化,讓課程為學生儲備走得更遠的能量,培養學生具備未來社會複雜情境中處理複雜問題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三點是實施課程教育和課程教學的根本目的。為此,我們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從課時教學轉變為課程教學,二是,從知識教學轉變為素養養成,三是,從學科教學轉變為學科育人。

“致遠”課程讓學生走得更遠

沒有這三觀的轉變,核心素養就很難落到實處。

  • 課時教學轉變為課程教學

課程教學首先是打破課時和侷限於知識點的小框架,緊緊圍繞國家課程標準,將國家課程的實施從宏觀上進行頂層整體組合設計,破除小課時藩籬,按照學習任務群進行重組學習內容和規劃學習時間,如語文課將單篇課文的學習組合成群文閱讀任務群;數學則在數學素養的引領下積極與生活對接,形成富有濃郁生活趣味的探究任務群,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生物課程學習則打破限於課內的傳統,將生動活潑的實驗探究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等等。這樣,就形成了基於國家課程彰顯“致遠”文化的特色課程體系。

創造性地設計課程教學,最初老師們感到很為難,平時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加之缺乏寬廣的課程視野,侷限在教學一城一池的得失上,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首先要敢於自我突破。剛入職的體育老師說:“以往田徑教學課就是將有關操作的基本要領講給學生,老師再做個示範,然後讓學生練。現在,我則將趣味田徑教學納入到課堂中來,通過趣味訓練的方式將素質訓練的內容轉化成‘推小車’‘立定跳遠接力’‘小組蛙跳接力比賽’等方式,使枯燥的素質訓練更加生動和有趣,更能夠吸引學生。”地理老師則讓學生把地理學科的學習與“發現身邊的地理”這一有趣、有思的現象緊密結合起來進行探究發現,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地理老師開發的這一校本課程榮獲山東省基礎教育成果評比二等獎。

“致遠”課程讓學生走得更遠
  • 知識教學轉變為素養養成

不能否認的是,當前教學中“灌輸式”現象依然很嚴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意味著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將教學這一行為的根本目的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他帶領他的團隊積極開發整合信息技術、科技製作、發明創造等校本課程,開設了具有開創意義的東營市實驗中學航模社團,在第十六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NOC)中,取得智能航模競技項目初中組一等獎第一名,並現場獲頒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

開發含STEM主題課程是當下基礎教育的一大短板,年級主任說:“通過對STEM主題課程的積極開發,學生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所形成的正確的價值理念、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從知識教學到素養養成教學,這一轉變意味著教師必須從輕車熟路的教學軌跡中脫離出來,擺脫對教參和習題的過度依賴,大膽對課程、教材、教學進行創新設計和組織落實。這絕不是簡單地改變理念的問題,還需要教師在實施過程中有整合和綜合意識,敢於打破學科壁壘,七年級歷史課程中有“長征”這一章,按照歷史學科的學習,要四個課時才能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與建構,語文學科中也要求整本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長征》,怎樣才能把這兩個學科進行整合,歷史和語文教師還真費了一番腦筋。首先是打破學科界限,將歷史學科中“長征”的學習與整本書閱讀《紅星照耀中國》《長征》結合起來,再次是將整本書閱讀前置化,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閱讀兩本書,從更為詳實、真實的細節處理解長征的殘酷性和產生的偉大意義,再用地圖和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現長征路和長征路上的重要戰役,紅軍戰士們犧牲的數字,這樣就將歷史認同和學生的理想信念樹立完美地結合起來。開放的課程體系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知識的快樂,更在深度的探究中養成了綜合素養。

“致遠”課程讓學生走得更遠


  • 學科教學轉變為學科育人

東營市實驗中學著力打造“國際生態學校”,把生物學科的教學視野從課堂拉進大自然,從知識走向生活,從學校走向國際,通過“七步法”完成圍繞一個主題為期一年的活動。七個環節都有學生社團的全程參與,把學生成長和教師成長熔鑄在課程的研發過程中。教學最終目的是指向學生的發展,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要求教師有課程意識和甄選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開發課程的能力。

變學科教學為學科育人,讓不但讓師生共同經歷課程,更讓課程擁有了生命的溫度,通過一組生命體驗的過程,讓我們成為具有德行、審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關注“人的成長”成為現實,從而使師生生命更加豐盈,致遠課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實現人幸福完整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