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動研究

在天津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行動研究是重點考查的內容,主要是考查識記類題目,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名詞解釋。但很多同學看到教育行動研究就會感覺其極為抽象,真正理解更是難上加難。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以表格的形式,從教育行動研究的由來、含義、特點、優缺點這幾方面系統地學習一下它的具體內容吧。

由來

時間

主體

事件

1945年

美國負責印第安民族事務的官員柯利爾

最早提出行動研究思想

研究如何改善與印第安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研究的結果必須能為實踐者付諸實用,並利用自己的經驗進行檢驗,因而他鼓勵實踐者參與研究。他把這種實踐者在行動中解決自身問題而參與進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

20世紀40年代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勒溫

“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最早正式提出行動研究的概念

曾與他的學生一道,試圖深入地研究人際關係,以提高人際關係的質量。勒溫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關注社會衝突的實踐背景,其很多的工作是與猶太人或黑人合作進行的。這些實踐者以研究者的姿態,在研究中積極地反思和改變自己的境遇。1946年,勒溫發表《行動研究與少數民族》一文,把這種結合了實際工作者之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稱之為“行動研究”

1967年至1970年

斯騰豪斯

復興教育行動研究,提出“教師即研究者”

以斯騰豪斯為主要負責人,在倫敦南部的菲利普教育學院成立了“人文課程研究”中心小組,這個中心小組後來遷入東盎格里亞大學,並進一步成立了“教育應用研究中心”。成為繼勒溫之後的行動研究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早期行動研究支持實踐者參與的主張,到了斯騰豪斯時期,乾脆變成“教師即研究者”,堅持認為:只有當教師發現問題並表示需要研究人員幫助分析指導時,研究人員才提供幫助

含義

教育行動研究,亦稱“教師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現實教育教學情境中自主進行反思性探索,並以解決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實際問題為主要目的,強調研究與活動一體化,使教師從工作過程中學習、思考、嘗試和解決問題

特點

版本一

(1)以解決問題,改進實踐為目的

(2)研究與行動相結合

(3)以“共同合作”的方式進行,揚長避短

(4)行動研究具有一個不斷展開的螺旋過程

(1)目的:改進實踐

(2)途徑:研究行動相結合

(3)方式:共同合作

(4)過程:螺旋過程

版本二

(1)為行動而研究。行動研究的目的不是構建系統的學術理論,而是解決實踐工作者所處的情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2)在行動中研究。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實際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行動研究的過程,也是實際工作者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是一種工作行動,也是一種研究行為。實際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既解決了問題,又提高了研究能力

(3)由行動者研究。行動研究的主體是實際工作者。專家學者參與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見與諮詢,是協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體

版本三

情境性+合作性+參與性+自我評價

優點

(1)解決了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

(2)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簡便易行

(3)解決了日常行動與科研相矛盾的問題

缺點

(1)研究鬆散,可靠性無法保證

(2)樣本受情境限制,缺乏控制,影響研究的代表性

以上便是有關於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部內容,望大家能有所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