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援鄂护师抢救无效去世,心脏骤停可以预知吗?

山东省第一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张静静,完成任务返回山东刚刚结束隔离之际突发心脏骤停,医院全力救治无效逝世,令无数网友惋惜。很多人对“心脏骤停”这一名词非常陌生,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疾病?一旦发病如此凶险,它能够提前预知吗?

山东援鄂护师抢救无效去世,心脏骤停可以预知吗?

什么是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再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如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有心跳骤停。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总结为:缺氧;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及其他的电解质异常;低温/体温过高;低血容量;低血糖/高血糖;药物;心包填塞;肺栓塞;冠状血管栓塞;气胸、哮喘等。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

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山东援鄂护师抢救无效去世,心脏骤停可以预知吗?

警惕精神性心脏骤停

专家表示,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包括三高、长期饮食结构不便理、肥胖、久坐不动、经常熬夜、爱发脾气者等。除此之外,语言、文字、社会环境、家庭以及附带的各种条件刺激,带之而来的情绪均能对人体心脏、呼吸产生影响,乃至引发精神性心脏骤停。

1、交感神经系统失衡情绪紊乱

交感神经系统失衡情绪紊乱型心脏骤停——是指因为情绪(喜、怒、哀、思、悲、恐、惊)精神因素而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与迷走神经抑制导致的心脏骤停。其病理生理机制为:情绪因素一方面使交感神经兴奋致,肾上腺素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后者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血钾降低,导致心脏生物电活动紊乱,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纤,从而引起心脏骤停;情绪因素的另一方面,可使抑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进而加速抑制心血管系统的活动导致心脏骤停。比如临床上诊断的“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则属于单一情绪性心脏呼吸骤停的典型代表。

2、呼吸中枢调节异常情绪紊乱

呼吸中枢调节异常情绪紊乱型心脏骤停——是指因为情绪(喜、怒、哀、思、悲、恐、惊)精神因素而导致呼吸中枢调节异常,引发呼吸性碱中毒致心脏骤停。其病理生理机制是:情绪因素作为诱因可造成人体过度通气,使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降低,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发生,使脑血管收缩、脑血流下降、脑缺氧,碱中毒还可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血红蛋白氧的亲和力大大增加, 氧合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难于解离释放而造成组织缺氧,严重者可致心脏骤停。比如临床上常见的过度通气综合症。

3、心脑血管事件激发情绪紊乱

心脑血管事件激发情绪紊乱型心脏骤停——是指因为情绪(喜、怒、哀、思、悲、恐、惊)精神因素激发原有心脑血管疾患而引发的心脏骤停。其病理生理机制是:情绪因素激发加重了原有的心肌结构异常、心电生理异常、血管形态异常改变,从而引起心脏骤停。比如临床上“章鱼壶心肌病”,此病因发作时左心室心尖呈气球样,与传统日本章鱼鱼篓的圆形底部和窄口相似而得名,又被称做心碎综合征、心尖球形综合征。近1/3的章鱼壶心肌病患者会因为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如悲伤、惊恐、焦虑、人际冲突、愤怒、挫折等)而发病。

有些患者会发现多灶性的冠状动脉痉挛或短暂的心肌灌注不良,甚至有部分诱发室颤而出现心脏骤停。再如“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指原因未明,以QT间期延长、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国外有研究表明,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的情绪改变与其心脏事件发生相关。

专家表示,临床发现心理失衡与情绪应激等精神性因素引发心脏骤停的案例逐年增多。同时,精神性心脏骤停分型对于预防由情绪紊乱引发的心脏骤停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进行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使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主动有意识地调适、缓解、激发情绪,以保持适当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反应,避免或缓解不当情绪与行为反应的实践活动,将有助于预防精神性心脏骤停的发生。

山东援鄂护师抢救无效去世,心脏骤停可以预知吗?

身边人心脏骤停时该怎么做?

人类心脏有一个电传导系统,当它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心脏骤停。这时心脏会停止向身体和大脑供血,随后心脏产生室颤,人会晕倒失去意识。脑缺血和缺氧会导致脑细胞死亡,此时必须要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来维持正常脑功能,争取最大的康复机会。

正确的心肺复苏具有四部曲:

第一步,判断。轻拍患者双肩,大声呼喊、询问,用5-10秒钟的时间,判断有无呼吸;

第二步,呼救。拨打急救电话120,建议充分利用手机免提功能;

第三步,按压。按压部位应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深度应保证5-6厘米或使胸廓前后径下陷1/3,以触摸到颈动搏动最佳。按压频率应保持100-120次/分钟。

第四步,除颤。“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操作有三步,开机-贴片-放电。

用心肺复苏帮助心脏骤停的患者,无疑为生命安全拓宽了更大范围的保障。当每一个人在突然面对他人生与死的抉择时,不再犹豫不决,不再手足无措,能自信从容地运用心肺复苏技术,为被施救者扬起生命的风帆尤为重要。

张静静以往一无心脏疾病史,二无新冠感染史,突发心脏骤停或与她连续奋战抗疫一线身心极度疲惫有关,正如她在战疫日记中写到“经历了开始的困难、艰辛目前至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心中紧绷着的那根神经慢慢恢复正常,从最初的夜不能寐,昨夜是到黄冈来后睡得最好的一觉……”。

现在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年轻人猝死很多都是因为太累了。至于如何预防猝死发生?目前能做到的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山东援鄂护师抢救无效去世,心脏骤停可以预知吗?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百度百科、腾讯网、北京晚报等媒体;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