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錢機器與燒錢機器

自史密斯首次提出紅利轉投資能使股票相對於債券更有投資價值的思想以來,格雷厄姆在《證券分析》一書中對企業“限制性盈餘”的揭示可以說是對證券分析的又一重要思想貢獻。費雪在《怎樣選擇成長股》一書中也有過類似觀點的表述。巴菲特在1984年致股東的信中做了更清晰的闡述:

“並非所有的盈餘都會產生同樣的成果,通貨膨脹往往使得許多企業,尤其是那些資本密集型企業的賬面盈餘變成人為的假象。這種受限制的盈餘往往無法被當作真正的股利來發放,它們必須被企業保留下來用於設備再投資以維持原有的經濟實力。企業如果硬要勉強發放,將會削弱企業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有能力:維持原有的銷售數量,維持長期的競爭優勢,維持原有的財務實力。所以,無論企業的股利發放比率如何保守,長此以往必將會被市場淘汰,除非企業能再注入更多的資金。”

今天,我們再一次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些投資大師的觀點給了我們以深刻的商業啟示:會計利潤並不一定是股東能夠“自由享受”的利潤,有些企業為了維護自身的競爭地位是“被迫”將留存利潤再投資的,只有那些“非限制性利潤”才真正是屬於我們股票持有者的“股東利潤”。所以,我們要選擇那些限制性盈餘少的企業。

理論上如此,我們在實踐中要沿著什麼樣的路徑去尋找呢?我們還是先從“思想武器”(巴菲特思想)中尋找答案。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東的信中談到了3類長期儲蓄賬戶。

(1)夢幻般的生意。

巴菲特說:“我們來看看這種夢幻般生意的原型——我們擁有的喜詩糖果公司。盒裝巧克力業的經營,一點兒也不會讓人興奮:在美國,人均的消費量非常低而且沒有增長。許多名噪一時的品牌都已消失,並且在過去40年中只有3個公司賺到的收益是超過象徵性的。”

1972年,巴菲特花2 500萬美元買下喜詩糖果時,其年銷售1 600萬磅,2007年銷售3 100萬磅,年增長率只有2%。至2007年,35年來巴菲特僅投資3 200萬美元,以適應它的適度規模增長,但其稅前總收益為13.5億美元,扣除3 200萬美元的投入成本,其所有收益都流到了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正如巴菲特喜不自禁地說,就像從亞當和夏娃最初喜好的活動帶來了幾十億人一樣,喜詩糖果開啟了他們後來的許多新財源。它對於伯克希爾來說,就如《聖經》(Bible)上說的“豐腴膏沃而且生養眾多”。

(2)良好的生意。

巴菲特說:“一個良好但沒有出色生意的公司是我們擁有的飛安公司(Flightsafety)。這個生意的收入要增長,我們需要將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入。當我們1996年買下飛安公司時,它的稅前營運收入是1.11億美元,對固定資產的淨投資是5.7億美元。自從我們買下它後,資本支出總計為16.35億美元,其中的大部分用來購買飛行訓練模擬器,以配合那些經常被提及的新型號的飛機。現在我們的固定資產扣除折舊等成本後達到10.79億美元,稅前營運收入在2007年達到2.7億美元,與1996年相比,增加了1.59億元。這個收入帶給我們的回報,對於我們增加投入的5.09億美元投資來說還不錯,但和喜詩糖果帶給我們的,根本沒法比。”

(3)糟糕的生意。

巴菲特說:“現在我們來說說糟糕的生意。比較差的生意是那種收入增長雖然迅速,但需要巨大投資來維持增長,過後又賺不到多少,甚至沒有錢賺的生意。航空業,從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飛行成功的那天到現在,所謂的競爭優勢,被證明純粹子虛烏有。事實上,假如當時某個富有遠見的資本家在基蒂霍克(Kitty Hawk,萊特兄弟試飛的地方)的話,他應該把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打下來,給他的後輩們幫一個大忙。”

巴菲特指的是購買美國航空公司的糟糕案例,他說:“可付款支票上的墨跡未乾,美國航空公司的股價就開始盤旋下落。”

巴菲特論及的3類長期儲蓄賬戶,給我們的投資選擇給予了很好的理論指引。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商業的世界有兩類公司:一類是賺錢機器,包括夢幻般的生意和良好的生意,在現實的商業世界,前者如皇冠上的明珠一樣稀少,後者居多;另一類是燒錢機器,如糟糕的生意。

巴菲特在中後期寫給股東的信中都會寫明每年的每股資本性支出,並分析資本回報率,進而讓股東清楚真實的資本回報,所以難怪每年有那麼多股東以“主人公”的身份朝聖般地去參加伯克希爾的股東大會。可惜這種以股東利益為導向的“股東文化”在中國股市仍然普遍缺失,許多上市公司對融資有著強烈的衝動,而對回報二級市場上的投資者則有些“對不住”,似乎忘記了。有些公司更像燒錢機器,它們就像安徒生童話中的那位小女孩一樣,一旦穿上紅舞鞋,就不得不“舞”下去,但是“舞”不止,燒錢不止。從長期講,它們根本就不能給股東帶來任何有價值的回報(這樣的公司頂多具有交易的價值)。看來,在投資選擇上,我們必須要有普通個人投資者一般多不具備特別專業的財務分析能力,而會計制度的設計又不如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報告得那麼清晰,在具體的投資標的上,我們又當如何識別和選擇呢?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或者說竅門)就是按照巴菲特給的“路線圖”來選擇。一是那些具有經濟特許權、較少資本投入,更多依靠品牌商譽賺錢的公司(可以對標貴州茅臺)。二是公司雖然有很大的資本投入,但是符合巴菲特“1美元原則”,即投資每1美元可以創造超過1美元的價值,衡量標準是長期淨資產收益率(可以對標萬科A);而對於那些燒錢機器般的企業,我們自然當堅決迴避(可以對標國內的一些鋼鐵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