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原創 羅易成 昨天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文/羅易成

這 事 非 同 小 可

今天週一,不過因為還在清明節的三天假裡,大家還是可以出去走走。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享有法定假期的節氣,清明節在中國作為法定假日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會要》卷八十二記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把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的目的,是方便大家可以安排時間回鄉掃墓,祭拜祖先。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小可老師作品《清明時節》

近年來也常聽到一個說法,把清明節形容成中國的感恩節,所謂感恩,是在於我們中國人即便在先人離世之後,仍然懷以感恩之心,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中國人祭拜祖先的方式一直在變,各個地方的習俗也不太一致,但是每年到了清明時節,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把手頭的事情放一放,把掃墓祭祖當作頭等大事來對待。

李可染先生於1989年突發心臟病去世,之後小可老師和妻子劉瑩開始為父親操持墓地,直到1993年,李可染先生作為國家文化名人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落實了一塊24平米的墓地,不過,墓地的建成落葬就到了7年後的2000年12月31日。在這期間,小可老師請人專門從內蒙古豐鎮打的大石頭,結果這塊十幾噸重的石頭從山上滾下來的時候磕掉一個角,又重新打了一塊,費盡周折運到北京。由小可老師參與設計,請他的老同學、著名雕塑家郭寶寨進行創作,小可老師希望為墓碑賦予的含義是像墨、像牛,又像山。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2001年清明,李小可和母親鄒佩珠在李可染先生墓前

小可老師的愛人劉瑩還清楚記得,墓碑是在12月31日落成,臨近完成前,她每天夜裡都要陪著小可老師開車到中央美院的雕塑工廠,大冷天裡凍得兩件大衣疊著穿,他們去就是和雕塑家郭寶寨當面溝通,一點點的修改,最後變成佇立在李可染先生墓前的樣子,這塊刻有“李可染之墓”,雕塑完成後8.8噸的墓碑成了他們每年清明節都要肅立注目的圖騰。

墓碑落成之後,每年到了清明的時候,小可老師不管人在哪裡都要趕回北京,不管手頭有什麼重要的事都要與這個重要的日子錯開,依著中國的傳統,去父親墓前行祭拜之禮。小可老師是個孝子,他與父親的關係不同於世間普通的父子關係,父親李可染先生對於他,有著賦予他生命以及藝術生命的雙重意義。因此,到了這個時節,他們夫婦都要組織自發前來的李可染先生生前親友和“李家山水”學員來到李可染先生墓前——不過,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還未完全解除,八寶山公墓出於安全考慮規定清明節只能允許三個人提前預約前來掃墓,相對以往,今年清明節李可染、鄒佩珠二老的墓前要稍顯冷清一些,小可老師和妻子劉瑩、弟弟李庚來到墓地進行祭拜,不能去到現場的親友則與時俱進地藉助基金會的公眾號平臺進行“網上祭掃”。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2019年,小可老師和大家一起為李可染、鄒佩珠二老掃墓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今年清明節,小可老師與妻子劉瑩、弟弟李庚在父母親墓前

確如人們把清明節作為感恩節來理解一樣,人們對李可染先生的緬懷祭拜已超出血緣關係的範疇,“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受李可染先生藝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感染的“李家山水”眾多傳人都把這一天作為知恩感恩的重要日子,這種意識形成同樣也可以追溯到李可染先生在世的時候,對於他的老師白石老人的知恩感恩。小可老師清楚記得1983年的清明節,他陪同父親李可染為白石老人掃墓。同年年底,為了紀念白石老人120週年誕辰,李可染先生提前寫下一聯:“遊子舊都拜國手,學童白髮感恩師”。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1983年,李小可陪同父親為白石老人掃墓

李小可|感恩清明節


今年清明節,孩子們在湘潭齊白石故居門前

放大到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聚集在一個個體的幕幕往事,為我們沉澱下來的,是後人與前人之前常被想起的溫暖故事與人間美談,近半年來,我嘗試著讓孩子們接觸白石老人的水墨畫,間接地汲取到這位老人的藝術養份,也選擇在清明節帶著孩子來到白石老人位於湘潭的故居,瞻仰他曾經出生成長的地方,孩子們現在太小,還意識不到這番舉動背後的意義,等到他們長大成年之後,相信他們便能理解童年中的這一次經歷,為他們的成長曾留下的一種特殊意義吧。

這事非同小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