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式教學探微

圍爐式教學探微

圍爐式教育恐怕是歷史最悠久的教育方式。從上古到現代,都不同形式的存在。及至如今,常常存在於我們的家庭教育。它的表現形式很多,如一邊圍爐取暖,一邊對孩子進行教育;一桌吃飯,在實踐中言傳身教讓孩子學習就餐禮儀。

在本文中,筆者側重談教室裡的圍爐式教育教學。這個方式古老而時新,在小班化的形勢下,的確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一、圍爐式教學的實際意義。

前述已談到,這種教學方式古老而時新,古老是指自古以來,家長對孩子就是利用圍爐取暖的機會對孩子循循善誘,言傳身教;時新就是指在現代化的鋼筋混凝土洋房裡,教師讓學生自由圍坐或圍站在一圈進行教育教學,這在我國的課堂上是少見的。原因在於班上人數太多或者教師的思維被課桌椅的秧田式所束縛。

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圍爐式的教學讓孩子們享受與老師的親近感,宛如就在爸爸媽媽的身旁一樣,他們找到了父愛和母愛的感覺,他們倍感親切,他們與老師的物理距離很近,甚至都能嗅覺到老師的體香了。他們能近距離地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老師的示範更能入眼,老師的風格更能打動他們的內心。同時,老師的威嚴也能同時感染到學生,他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這種方式的教學特別適宜小班化,小組化。形式靈活,站姿或坐姿自然,孩子們對老師的示範動作,語氣語調感覺更加真切。常常這樣做,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有利於教學內容的深化。所以,筆者在所在的村小,從本期開始大大地提高了圍爐式教學方式的頻次,並且深受孩子們的歡迎。

圍爐式教學探微

二、圍爐式教學的學生位置。

其實,圍爐式的教學的突出特點是具有家庭氛圍。好比尊長在中,小輩圍於外圈。既然具有家庭的隨和,所以,學生的站位或坐位都不是秧田式那麼嚴謹和呆板。在我的課堂上,我會在教室的後邊或前邊留下一個足夠的空間專用於圍爐式交流學習。比如,一年級的拼音,由於學生人數不多,我會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先讓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圍在我的周圍,我會示範給他們,如何來指著課文讀,如何隨筆勾畫,坐著或站著又如何捧課本,孩子們因為近距離,所以看得清清楚楚。因為是圍在老師的周圍,所以孩子表現得例外莊重,注意力高度集中,接下來叫上第二撥同學上來。與此同時,個別孩子的突出的壞習慣,也會映入我的眼簾。

每當我叫學生來,多則十人,少則五人以下。其餘學生在下邊聽老師的指令。圍在我身邊的孩子們的站位,就像他站在他父母親身邊一樣,那是一種莫名的親近感,那裡有一種被重視感,還有一種鄭重感。圍在身邊的同學,能更好地感知老師的語氣和語調,能夠更回清楚地看到老師的舉手投足。用我這樣的方式方法,對於中低年級學生,尤其是差一點的學生,教學效果格外顯著。

圍爐式教學探微

三、圍爐式教學的內容選擇。

對於小學生而言,圍爐式教學的內容當選擇如下一些內容:

1、帶有嚴格操作性內容。比如描圖連線形;手工製作;如何做讀書筆記;體形動作的規範性培訓。

2、需要與學生拉距離的作業。比如思想品德教育,重要任務安排。這類任務讓學生感受到重要感和被重視感。

3、作文的詳細批改講解。需要說明的是,有人認為現代幻燈片展示出來不是更好的嗎?我想說的是,那樣總是少了點什麼東西。就像實地旅遊觀光和在網上看圖片,完全是兩種感覺。

四、圍爐式教學形式的運用。

圍爐式教學形式可以廣泛地用於各門學科。他是秧田式課堂的有益補充,是古典教育方式的現代化激活,完全可以用於現代課堂。比如自然科學實踐,藝術指導,文科講解都可以用到它。它相比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方式而言,增添了人文氣息,加深了情感氛圍,從形式上增加了信度和效度。

圍爐式教學探微

五、圍爐式教學與秧田式坐位的配合。

圍爐式形式與秧田式課堂是兩種理念不同的教學形式。但是,我們學校的正規課堂都是嚴肅有序的秧田式,孩子們正襟危坐,沒有老師的許可,孩子們一聲不響,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合符老師的指令,孩子們好像一個個機器人,又像一片兵馬俑。根把筆者的實踐經驗,我認為,圍爐式可與秧田式有機結合。即是說,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實行不規則的小組模式,自由交流,這實際上就是圍爐式的教學。前述已明,圍爐式教學顯得親和自然,沒有太多的心理羈絆,給人以親近感。

在課堂上,圍爐式可以表現為部分或全部學生圍於老師身邊,也可以是學生自由圍坐“吹牛”,老師不必提出太多要求,不必過多幹涉,不必讓他們交流太難的太抽象的題目,讓他們自由的吹,自由地海闊天空。有多少收穫算多少收穫,目的在於交流,增加情感,在情感建立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圍爐式教學探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