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桂英: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彭桂英

彭桂英: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課改的理念就是改變教師的教,改變學生的學。課改的關鍵是課堂,沒有課堂教學層面的深化改革,就不可能有新課程真正的實施,素質教育和教學改革的目標就不能真正實現。新的課程改革是對傳統教學的一次革新,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只有找到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的弊端,我們才能夠更好地進行新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改革。

如何適應新課改?

1、轉變觀念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怎樣才能適應教育不斷髮展的要求,使我們從內心感受到課改的好處和享受到新課程給我們帶來的歡樂,我認為實施新課程計劃,教師要轉變以前舊的思想、觀念,確立起與新課程、新教材相適應的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觀念要轉變。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過程將成一種動態的、生動的、發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有新課程意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應該成為課程資源開發者,教材應是作者、編者、教師、學生之間共同對話的文本,一個開放的系統,力爭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關注每一位學生。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育學生,從愛出發。平等的愛,理解的愛,尊重的愛,信任的愛,這些都是老師愛的真諦。關注每一個孩子,尊重學生人格,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彭桂英: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2、不斷學習 新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難度降低,但知識面加寬了。這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自身知識儲備能否適應這一變化,能否滿足學生的需求?課堂教學已經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渠道,電視、廣播、報紙、刊物、互聯網等信息渠道的多樣化,使學生擺脫了以往單純依賴學校課堂和教師獲取知識的狀況。新課程還增設了很多“探究性問題”的內容,給教師提出更大的挑戰。教師要放下架子,學會蹲下來欣賞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有勇氣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進行知識的不斷更新。作為教師,實踐經驗是財富,同時也可能是羈伴。因為過多的實踐經驗有時會阻礙教師對新知識的接受,也能一時地掩蓋教師新知識的不足,久而久之,勢必造成教師知識的缺乏。缺乏知識的教師,僅靠原有的教學經驗,自然會導致各種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這時原有的教學經驗就成了阻礙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和提高的障礙。所以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學習,以適應教學發展需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教師應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培訓或通過自學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第二:教師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高自己教育理論水平。

第三:教師通過報刊、雜誌、網絡等途徑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不斷地充實自己,拓展知識面。

彭桂英: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第四:教師間加強研討,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要多層次,多領域涉獵知識,迅速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做到駕輕就熟。那麼教師的學習不是一般的吸收和擴充知識,更是人生體驗,這種學習的精神一旦對學生形成影響,將是他們一生的財富。

3、挑戰自我 課程改革,對教師來說,不僅僅是壓力,更是挑戰。“課程改革不是換一本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觀念的革命。”改變我們教師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這幾乎等於要改變教師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其艱難性就不言而喻了。因為改革意味著對自己過去某些東西的否定,對自己經驗的重新認識,而傳統教育觀念下形成的教學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識地去改變,在教學中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回到“定式”中去。對此,實施好新課程,使用好新教材,教師必須要挑戰自我。

正確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新課程中,教學活動,都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再是教師唯一,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教師的教學策略、方法的改變。根據新課程理念,教師的教學策略發生了改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考慮更多的是怎樣調動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慾望,怎樣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怎樣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因此教師要靈活的選擇教學內容,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要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要關注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允許學生採用自己的方式學習,允許學生在一定的範圍內選擇學習內容、途徑和方法。讓全班學生人人成為學習主人,人人活動,人人發展。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改革在繼續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基礎上,增加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既要重視科學精神,又要充滿人文精神教育。基本功要紮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練。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這個過程中,學生思維會變得開闊,富有獨特性和創造性,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口頭表達能力,逐步由過去的“學會”向“會學”轉變。

4、樹立信念 在教育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樹立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樹立“學校既是學習的場所,也是發展的場所”,努力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把這種為學生終身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貫穿於教育改革的始終。教育不是捧上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捧出一個個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優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

總而言之,教師不應該捧著“老本本老辦法”教書了,具有新時代烙印的學生需要我們教師“善變”、“會變”,在“變”中求“進”, 在“變”中求“新”, 在“變”中求“效”。而且,最有效的“變”在課堂,課堂必須“變”才有效。只要我們本著“求變”的思維來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效率就一定比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獨角戲”的效率要高得多。

在課改中,樹立學習改革意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用“新鮮”的思維內容去替代那些“陳腐”的思維積垢;開展實踐行動研究,在師生實踐中去碰撞思維的火花,去交融情感的河流,去提煉理論的精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擁有學習的自主權。注重教學方式的設計,用心設計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方式,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真正貫徹在教學過程中,增強教學的適應度和教育的針對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任何教育教學改革的主陣地都在課堂,只有在行動上改革課堂的模式、結構和組織形式,才有可能煥發出學生生命和智慧的生機,才能打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課堂。

彭桂英: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