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教育信息化停留在“淺灘”

經過這十來年的教育改革,不少人談起教育信息化無外乎都是“我們家娃兒的學校用電腦上課”、“家裡的小孩都是用pad寫作業”。別說家長,不少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理解都停留在“PPT代替粉筆板書”上。

無論是建設多媒體課堂,還是投入智能設備進行校園建設,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應該聚焦在“教育”上,而非“信息化”上,應該注重的是如何運用信息化工具。

光大教育認為,深入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應該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教師教學減負增效

根據中國教育學刊發佈的《中小學教師工作量的超負荷與有效調適》一文中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平均每週工作時間達52.5個小時,即使一週上5天班,平均每天要工作10.5小時!

若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增加學習成本,擠壓老師們原本就不多的個人時間,自然會遭到老師們的消極應付,讓工作開展舉步維艱,流於表面。而要深入開展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要讓老師們自然過渡到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中,為他們的教學減負增效。

別讓教育信息化停留在“淺灘”


二、師生深度課堂互動

無論是採用PPT授課、視頻授課還是其他的授課方式,初衷是為了讓學習更好的吸收知識。遺憾的是,由於PPT與視頻信息量過大,並且上課過程中老師無暇與學生交流,導致不少老師還是願意迴歸到手寫板書的教學中。

教育信息化工作開展,既要有新技術、智能設備的合理運用,又要兼顧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深度交流,老師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才能將學生引入老師的教學思維中,將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

別讓教育信息化停留在“淺灘”


三、採集數據,個性化教學

若採用各種新鮮的智能科技設備,還是按照傳統課堂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學,無法為教學水平提高一個層級,恐怕無論是授課的老師,還是聽課的學生,感受到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教育信息化重要指標之一,是能否採集到教學中有價值的數據,尤其是針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與學習效果,個性化進行教學。通過數據的深度挖掘,為教具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

別讓教育信息化停留在“淺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