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在明末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東、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溫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國。

《明史》當中是這樣記載的,數省大疫,並且都是烈性傳染病,“瘟疫傳染,人死八九”。這裡“人死八九”的意思,就是十個人因為瘟疫而死的就有八九個。

《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可能因為當時的環境,沒有一個確切的記錄。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但這些官方記載也足以說明:當時的大瘟疫,情況非常的嚴重,北京城死亡人數之多,已經達到了“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

一位化名為“花村看行侍者”的明代遺民他是這場1643年京師大瘟疫的親歷者,在他的回憶錄《花村談往》中,他舉了個 例子:

一名官員前一刻還和同僚喝茶打恭時,後一刻就“不起而殞”了;兩個人一前一後騎馬聊天,後面的人剛敘話幾句問前面那個人,卻發現這人已經“殞於馬鞍,手猶揚鞭奮起”;

從上述這些就可看出當時的疫情的嚴重與恐怖,再加上當時的旱災,蝗災,當時明朝的,真的是哀鴻遍野,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在面對這些時侯,總有一些逆行而上的人們。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主人公“吳又可”。就像我們今天的鐘南山院士與那些讓人敬重的白衣天使們。

創立了瘟疫學說和提出癘氣致病,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電影大明劫中吳又可形象

在電影《大明劫》中我們看到疫情之嚴重,影片中關於怎樣治療病人,吳又可和他的恩師趙川在內的

醫生們發生了爭執。

吳又可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認為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怪病。

但他師父在內的醫生都堅持說是傷寒,因此用傷寒法治療他堅持自己的看法,並表示這裡是由他負責。

他一再的說明《傷寒論》是老方子,“這是祖宗傳下來的”,並貶斥吳又可,讓吳又可不能再進入軍營給士兵治病。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面對著新型病狀,舊辦法已經無法應對了,即使在不甘心,卻又無能為力,最後就是趙川自己也染上瘟疫……

古時儒家學說作為社會的主流思想,也在影響著中醫。人們被“天不變,道亦不變”等錯誤觀念禁錮著人們的思想。

中醫學術的保守思想,受儒家的思想影響較深。這也是阻礙中醫發展的原因之一。

著名醫家王肯堂批評指出:“知尊仲景書,而遺後賢續法者,好古之過也”。

可是,面對傳統和權威的牆壁,吳又可並沒有退縮。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他提出了“癘氣致病”他認為癘氣就像是空氣中的灰塵,並非沒有隻是我們看不見,你吸進去感染後,又呼出來別人又吸進去被感染,如此往復。在明朝的時候可以看到這些東西,不的不承認他的厲害。

在他之前人們認為所有的病都是因為六淫所致,先給大家說下這個何為六淫,它是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他說:“夫六淫者,寒暑燥溼風熱是也。”又說:“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

而吳又可不僅提出了“疫癘之氣之說”,還從病因學方面將溫疫與一般外感病區別開來,並與傷寒病加以區分。吳氏突破了六氣致病的傳統觀點,提出了新的傳染病病原觀點。而這些,已被現代醫學、微生物學所證實,這也是他對溫病學的一大貢獻。

《諸病源候論》卷十:“人感乘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

在吳又可的潛心鑽研之下,寫出了《瘟疫論》在此書中提出了一套新的認識,強調這種病屬溫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溼,非六淫之邪外侵。

他創立了溫疫學說,提出“癘氣”致病之學說,領先西方世界200年

不論從病因、病機到診斷、治療均有區別,使其與傷寒病分開另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我看來不管是中醫還是其他的東西,我們不能說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好,但是還要考慮當時的環境和現在還是有區別的。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創新,不能墨守成規。因為不管是環境還是動物,病毒,還是我們自身都在潛移默化的變化著。

所以只有創新才能發展,才能讓我們更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