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道德生活,是以儒家學說和儒家思想為絕對主導的,這種現象在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後,便已形成,只是儒家學說在每個時代還會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不同時代所遵循的儒家學說會有所不同。

雖然各個封建王朝從根本上來說遵循的都是儒家學說,社會上所遵守的都是儒家的道德,然而,每個朝代對於這種道德所遵守的嚴格程度是有所不同的。而在這種嚴格程度的不同,實際上隱含著的是封建王朝本身花費了多大的力氣來推動這種道德在民間的執行。

封建王朝之所以願意在社會上大範圍地推廣儒家道德,勒令民眾必須遵守,是因為這種道德有助於維護其專斷的統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一個王朝的道德要求嚴苛,那麼便可以說明統治者對民間的控制嚴苛,該王朝的專制程度也就比較強。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得到漢武帝賞識與重用

在我國曆代的封建王朝中,清王朝對於道德的要求是特別高的,對於民間的道德控制也是特別強的。這與清王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地位是分不開的,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朝在封建專制統治上可以說是集歷朝歷代之大成,皇帝對於大臣和行政機構的控制、皇帝對於民間的控制、皇帝的大權獨攬程度在清代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這也就造成了清王朝的統治者特別嚴格地利用儒家道德作為統治工具,對大臣以及普通百姓進行道德上的嚴格要求,以此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這種做法帶來了一系列的後果,使得清王朝出現了一系列不同於前朝的特別現象,這些現象反映了清王朝道德生活的突出特點。

程朱理學的獨尊

在具體討論清代道德生活的特點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清代所推崇和提倡的儒家道德主要是程朱理學中所提到的道德,清代在意識形態領域佔據絕對統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學。程朱理學講究的是所謂的"內聖外王","內聖"是一切的根本,一個人只有通過道德上的自覺建立起一個理想型的人格,才能最終在外部社會中成就一番事業。從這個角度出發,程朱理學對於人們內心的修煉、對於個人對道德的嚴格遵守便十分看重,這就使得推崇並遵守程朱理學的人,必須嚴格地在道德上要求自身,盡力做到道德上的無暇,以此來建立一種理想的人格。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程朱理學主要代表人物

當程朱理學被應用到政治統治上之後,程朱理學對於道德的要求與追求便貫徹到了全社會,不僅作為士人的官員必須要嚴格遵守,普通的百姓也必須要在道德上嚴格地要求自身。清王朝通過政治力量在各方面全方位地推行程朱理學,以此來樹立程朱理學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唯一性,進而通過將皇帝本人化身為儒家學說、程朱理學的最崇高代表,將意識形態上的話語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

這種情況在中國此前的封建王朝中是比較少見的,就以清朝前的明朝來說,皇帝雖然擁有巨大權力,但朝廷中的文官集團同樣在政治上擁有不小的話語權,不僅如此,文官集團作為士人階層的代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儒家學說的話語權。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那便是明代的意識形態與思想文化領域是並不統一的,反而出現了許多不同的甚至是"異端"的學說,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有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以及明末思想家李贄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程朱理學誕生與發揚的場地之一

明代的統治者雖然同樣推崇程朱理學,但思想文化領域中不同學說的提出勢必會影響明代政治統治的統一性與穩定性。清朝統治者便是吸取了這一教訓,因而在各個領域不遺餘力地推廣程朱理學,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廣大百姓生活中唯一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

具體來說,清代在道德領域推廣程朱理學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皇帝作為全國的最高統治者以及儒家學說的代言人,通過頒佈諭令的方式來教育民眾。例如,順治皇帝頒佈過《欽定六諭臥碑文》,康熙皇帝頒佈過《聖諭十六條》,雍正皇帝頒佈過《聖諭廣訓》,嘉慶皇帝則頒佈過《四言韻文》,這些都是通過皇帝諭令的方式,以程朱理學為內容,教化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遵守道德規範的。其次,清代將道德要求進一步推廣到了社會生活中的私人領域,實現了道德要求的"全覆蓋"。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雍正的《聖諭廣訓》

在清代以前,道德要求還大多侷限於社會生活中的公共領域,百姓在私人生活中雖然仍然需要遵循儒家道德,但並不會有來自社會和官府的嚴格監督,靠的基本上是個人的自覺。然而,到了清朝,官府開始就私人道德進行了細緻的要求,例如賦予家長和宗族長老懲戒家中或族中不肖子孫的權力、禁止士人結社交等等,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王朝的專制和一統。

最後,通過將程朱理學及其道德要求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清王朝使得程朱理學成為了士人必須熟讀且遵守的唯一儒家學說,士人無論是在讀書生活中,還是在為官之後,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這些道德要求。通過這一系列的做法, 清王朝最終成功地樹立了程朱理學在道德領域的獨尊地位,而皇帝則通過把持意識形態領域的話語權,不僅在政治上控制了全社會,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對整個社會實現了完全的控制。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科舉考試場景

清代道德生活的特點

程朱理學在道德領域的獨尊造成了清代道德生活的一系列特點。程朱理學是一種極為理想化的學說,特別是在道德領域,它對於個人的許多道德要求是極難做到的。當程朱理學仍然是一種流行於精英階層的中的學說時,這種理想化的道德要求也許還能得到很大程度的遵循,因為作為精英階層的少數士人對於程朱理學是發自真心地擁戴的,是作為一種自發的道德準則來被遵守的。然而,當程朱理學中理想化的道德要求變為了一種全民必須強制遵守的、普遍性的道德準則之後,則勢必暴露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

所謂理想與道德之間的巨大差距,用我們今日的一句流行語來說,便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程朱理學的道德要求實在太過理想,導致大多數的民眾甚至官員都難以達到其要求,這就造成一種現象,那便是一方面人們需要在表面上極力遵循程朱理學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在私下裡卻又幹出許多違反程朱理學道德要求的事情。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宋明理學及其白鹿洞學院

例如,程朱理學要求官員必須要清高,必須要廉潔,因此不能親近錢財,不能親近商人,否則便會玷汙作為士人的純潔,然而,清代官員中的拜金主義確實十分盛行,經商之人也不在少數,所謂"民之賈者十三,而官之賈者十七",貪汙腐敗的官員更是不在少數。另外,程朱理學還要求人們必須要節慾、節儉,然而,清代社會上縱慾、奢靡的風氣卻是一點也不少。

清代的史料中對於這種道德上表裡不一、自相矛盾的情況有過許多的記載。例如,《清實錄》便批評過官員中滿口仁義道德卻貪汙腐敗者甚多的現象:"營中虛懸兵數,冒食錢糧,各處皆然。……武臣之中,勇敢果毅出力效用者多,而操守潔清者少",康熙皇帝也曾批評過官員在道德上言行不符的現象:"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終日講理學,而所行之事全與其言悖謬"。清代許多曾被皇帝盛讚為清廉之人、操守可行之人,最後往往都會爆出貪汙腐敗的醜聞,不禁令清朝的眾多皇帝都大感失望。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清實錄》封面圖

同時清代的思想家陳確就曾經對當時道德虛偽的現象有過精闢的總結:"今世所謂假道學有三種:一則外竊仁義之聲,內鮮忠信之實者,謂之外假;一則內有好善之心,外無力善之事者,謂之內假;又有一種似是而非之學,內外雖符,名義亦正,而於道日隔,雖真亦假",由此可見,當時這種道德虛偽現象確不在少數。

清代的道德虛偽現象之所以普遍,實際上便是因為統治者將程朱理學作為意識形態的唯一標準,利用行政權力在全社會範圍內大規模地推行,並且使之成為全民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而程朱理學恰恰又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思想學說,其道德要求是十分嚴格的,尋常人根本難以做到,這就在廣大百姓與官員之中造成一種兩難的局面:從個人的本性出發,他們希望追求諸如財富、慾望等各種東西,但道德的要求又禁止他們追求這類東西,無奈之下,廣大百姓與官員還是隻能屈從自己的本性,但在表面上則裝作遵守了道德要求,這也就造成了清代普遍的道德虛偽。

從“程朱理學”的展開為著眼點,漫談清代道德生活的矛盾與兩面性

清朝官員日常的生活場景

結語

通過上文的介紹,大家應當可以發現,清代的道德生活有兩大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嚴格,第二個特點則是虛偽。這兩個特點實際上是密切相關的,正是因為道德生活的要求太過嚴格,才會導致道德虛偽的廣泛流行。

清代統治者僅僅考慮到在思想中維護其專制統治的統一,而忽略了這種嚴苛道德要求可能在社會上引起的反效果。廣大的民眾雖不敢公開違反和反對這種道德要求,但實際上仍然通過各種方法在暗裡違反,而這種違反若被發現,又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這又會給普通百姓造成打擊。

如此一來,不僅道德要求未能得到遵守,而且普通百姓還需經受思想上的嚴格束縛以及可能的違反帶來的打擊,這對於百姓來說無疑是一種更大的剝削與壓迫。這種壓迫從根本上來說,實際上就是清代的封建統治進一步加強的後果。這種政策對於統治者來說也許是加強統治的一種好方法,但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則無疑是一種全新且更為巨大的壓迫。

參考資料:《清史稿》、《陳確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