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棗”

古人云:"德,律己者為德,律他人者無異於私刑"。道德是規範自身行為的"戒尺",但很多人把它當作推動"己所欲"的"大棒"或是"甜棗"。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棗”

一句"你這麼幹真是缺德"如同"大棒"來襲,讓人渾身不自在;相反的"你這樣做實在仁義"猶如"甜棗"奉送,令人歡喜欣慰。說到這,問題也就顯露了出來,人們總是習慣拿道德去評判一切,要麼拿"道德大棒"去鞭笞、要麼用"道德甜棗"去迎合,但很多時候表達的只是自己的情緒,而沒有一點邏輯。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棗”

2012年夏季,武漢下了暴雨,華中師範大學有座樓的過道被淹,清潔阿姨揹著六名女大學生趟水上課。本來這是一件助人為樂的好事,但被放到網上之後,在"有心人"的嘴上變了味道。他們揮舞著"道德大棒",斥責著女大學生們嬌氣且不獨立;他們譴責大學教育的失敗,教育出的學生抗壓能力差。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僅僅在網上通過幾張圖片、一段消息就判定事情的真相,就從道德上大加指責,這只是在宣洩情緒。這些人想著自己在為弱勢群體發言、想著自己是在為正義吶喊,可這只是自以為然,只是虛偽的自我美化。自他們拿起"道德大棒"鞭笞無辜女同學之時開始,他們只是在借道德之名宣洩自身憤懣,他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根本不在乎這究竟是不是真相。他們忘了道德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挾別人的"大棒"。

2019年2月,陝西漢中市南鄭區新集鎮三門村發生了一起殺人案,兇手張扣扣殺死同村村民王自新及其長子王校軍、三子王正軍。案發之後,張扣扣其母於1996年在一次衝突中被王正軍"故意傷害致死"的往事在網絡上被不斷提起,為母報仇、報答生育之恩的形象被勾勒出來,張扣扣被打造成“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隱忍孝子形象。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棗”

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傳統美德。一些人給張扣扣殺人事件披上"為母報仇,奉天理、重人倫"的外衣,建立了殺害仇人=孝敬母親的等式。他們要在道德上為張扣扣獻上"甜棗",標榜著殺害王自新父子三人的合理性。可是法律雖夾雜人情味,但從不講人情,違法犯罪就要受到應有的懲罰。現在是法治社會,不是快意江湖,如何處理人與人間的是非恩仇,決定權在法律而不是個人。

為什麼很多人極力批判讓清潔阿姨揹著趟水上課的女同學們,卻反過來讚美以復仇名義殺害三人的張扣扣?他們只是在宣洩情緒,選擇性、主觀性地看待事情的發展。他們覺得凡事"順我心者",我皆讚美;凡事"逆我心者",我皆詆譭。

因為女大學生讓清潔工趟水上學看起來不公平,所以以"道德大棒"極力詆譭;因為張扣扣為母報仇,感覺孝心天地可鑑,所以用"道德甜棗"盡心讚美。

但事實是清潔阿姨得知網上都在罵女大學生後說“那我豈不是做壞事了”?張扣扣22年後到仇家屠殺,可任何人都沒有私刑權利。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棗”

我們皆是"局外人",根本不可能透過事情的只鱗片甲看清全部真相,你願意相信的事情不一定是事實,不要活在自己的臆想裡,也不要情緒化看待事情。輕易揮出的"大棒"傳遞著你的態度,誘導著社會戾氣。輕易給予的"甜棗"訴說著你的取向,傳達著錯誤的觀念。

我們要以德律己,但不要以德看人。道德不能評判一切,尤其是在我們不瞭解真相之前。看待問題不要輕易地以對錯一分為二,人物也不能簡單地分為紅臉白臉。凡事要講邏輯,不要單單表達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