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

“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道德不僅是和諧社會秩序的基石,對個體而言,也是自我修為的價值彰顯、人格魅力的美麗呈現。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品德修養,一直強調“修、齊、治、平”傳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求弘揚個人品德、磨礪個體品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推動踐行以愛國奉獻、明禮遵規、勤勞善良、寬厚正直、自強自律為主要內容的個人品德,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好品行。”這一鮮明主張,充分反映了新時代對公民個人品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為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明努力方向。

個人品德是公民個人在修養身心、規範舉止方面的道德依循,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形成了由全體到個體、由外在到身心的完整道德鏈條。“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執著於愛國奉獻,“隱‘功’埋名三十載,終生報國不言悔”;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失去四肢和左眼的朱彥夫,幾十年奮鬥不止帶領老百姓蹚出脫貧新路;“小巷總理”的武荷香,把社區當成自己家,把社區居民當親人……一個個榜樣楷模,讓人們感動於愛國奉獻的家國大義,知曉了明禮遵規的文明法則,讀懂了勤勞善良的奮鬥之美,領略了寬厚正直的德性純真,感受到自強自律的人格光輝。“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的背景襯托下反而更加美麗”。高尚的個人品德修養,足以讓一個人終身受益。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德不孤”,首要在於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發乎真心地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有人說得好:“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說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時,才可以說他是有德的。”這提醒人們,錘鍊個人品德,必須時時處處地提升,持久不懈地發力。一兩件事上挺身而出見義勇為值得點贊,一輩子崇德向善、踐行道義也值得敬佩。讓個人品德積累於一點一滴中,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善行義舉必將蔚然成風。

自律之外,他律不可忽視。實踐表明,放任自流不是文明養成之道,一個社會整體文明素養的演進,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續管理的結果。“醉駕入刑”,推動“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蔚然成風;立法強制垃圾分類,節約資源漸成文明時尚;以法治破解高鐵“霸座”,無賴行徑受到嚴懲……好品行、好風尚,既需要個體主動作為,也需要榜樣引領示範,還需要法律法規的強力託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方能以法治的力量維護道德、凝聚人心,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道德建設能否成風化人,有賴於多做細緻入微的實功,不務大而空泛的虛名。每一個小我點亮一盞明德惟馨的心燈,簇起一團崇德向善之火,成就以德興國的中國力量,必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