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上週五,由呂克·貝松執導、歐羅巴出品的科幻電影《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在中國內地上映。三天拿下1.8億元,居週末票房榜的首位。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星際特工》海報

雖然在《戰狼2》剛剛刷新中國票房紀錄的背景下,《星際特工》的表現談不上驚豔,但較之該片在北美的1702萬美元開畫成績,已有很大提升。截止發稿前,它在中國的累計票房已超過3億元,超越了北美的近4000萬美元(約合2.6億元人民幣),全球票房達到近1.9億美元(約合12.54億元人民幣)。

此外,《星際特工》在美國還遭遇了評論的嚴重兩極分化,“爛番茄”上的新鮮度和腐爛度恰恰是一半對一半。相比之下,豆瓣上7.1的評分也是很給面子。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星際特工》劇照

如果放到電影史裡來看,《星際特工》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它的製作費用高達2.1億美元,卻沒有投靠好萊塢“六大”裡的任何一家,因此被稱為“最貴獨立電影”。而它的幕後推手除了呂克·貝松的歐羅巴之外,其實還有一家中國公司——總部位於上海的基美影業。

從之前協助推廣的《颶風營救》系列,到參與制作《超體》、《九條命》,再到作為主要製作方的《星際特工》,基美影業參與的大部分影片都是和總部位於法國的歐羅巴合作,而中國電影公司在拓展海外合作中通常是選擇美國的好萊塢公司。

基美影業的董事長高敬東比較低調,他跟大部分喜歡出席各類活動的電影界的大佬不同,很少在公眾場合亮相,與媒體打交道的次數也非常有限。關於他的背景,坊間流傳他早年在醫藥行業掘得第一桶金後創立了基美,跟發過導演呂克·貝松是非常鐵的哥們。

藉著這次《星際特工》上映的契機,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基美的董事長高敬東,就為何決定投資《星際特工》、又是如何介入這部電影的製作、怎樣看待美國市場的反響,以及與歐羅巴的合作等問題,請他答疑解惑。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高敬東(左)與呂克·貝松

“別看老呂是個快六十的人了,平時就像個小孩,很純真。除了電影,就是愛吃,但是他不講究,喜歡去不知名的小店。”高敬東說,這是他和呂克·貝松的共同點,“我們都愛電影,也都喜歡美食,如果碰面就會一起去找好吃的。比如每次他來北京,我都會帶他去一家我們兩個都很喜歡的烤鴨店,這就成了他來中國的一個盼頭,每天見著我都要問一遍,‘今天我們去吃嗎?’”

高敬東說,八年前在一次聚會上與呂克·貝松結識,能成為朋友其實基於兩點,就他來說,是因為呂克·貝松的作品在中國傳播度很廣,他對它們都很熟悉;就呂克·貝松來說,他非常喜歡中國,喜歡這裡的人、故事、食物,也來過很多次。“所以為什麼《星際特工》裡面有大量的中國元素?不是因為中國公司是合作方就刻意加上去,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自然而然遞延出來的。”

從最初相識到慢慢成為莫逆之交,在高敬東眼中,呂克·貝松的生活素樸得不像一個法國人。“他不抽菸不喝酒——甚至不喝紅酒,只喝可樂;在巴黎的代步工具是一輛摩托車;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就是戴上耳機寫劇本,生活裡面只有電影。”

除了氣味相投外,高敬東也為呂克·貝松的創作力所折服。“老呂寫《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劇本總共只花了15天。你知道為什麼是15天嗎?因為他在向大片廠遞交《第五元素》的劇本之後,得到的回覆是:‘你先回去等個15天,我們再決定是不是能拍。’為了在15天裡面,不用時刻為這件事焦慮,於是他決定寫個劇本讓自己分心,這才有了《這個殺手不太冷》。”

然而,高敬東說基美選擇和歐羅巴合作,並不是因為他和呂克·貝松私交甚篤,他看重的是歐羅巴打造的各類電影,尤其是動作片,既自成風格,又能在國際市場上跟好萊塢電影一較高下;更為重要的是,歐羅巴擁有的一整套完備的製作體系,覆蓋一部電影從劇本出爐,到進棚拍攝,再到後期製作的各個階段。在他看來,這套體系完全可以被嫁接到中國來,因此與歐羅巴的合作,對基美來說就是學習的過程。

而回望基美和歐羅巴攜手走過的路,高敬東認為,對基美的發展最為重要的,不是在中國獲得票房成功的《颶風營救》、《超體》等協助推廣的影片,而是這次參與《星際特工》的製作。他反覆強調:“對一家電影公司來說,最有價值的就是版權,所以一定要參與內容的製作。”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星際特工》劇照

話雖如此,但投資電影製作伴之而來的風險,是單單只是作為協助推廣的一方所無法比擬的。比如基美2016年的年報中顯示公司遭遇了較大的虧損,主要原因就是合拍片《勇士之門》、以及國產片《魔輪》和《超級快遞》的票房都不理想。而前幾個財年中,基美的淨利潤一直有不錯的增長。

很少跟媒體打交道的高敬東,對年報公佈後外界的各種解讀感到有些不解,因為前幾年公司的淨利潤保持高位增長時,並沒有得到外界類似的關注。“在我看來,前幾個財年的漲和上一個財年的跌都在正常範圍內。之所以願意接受採訪,只是希望告訴大家,基美很健康,並沒有傷筋動骨。”

他認為,這是一個公司發展過程中的正常遭遇,因為“我想要打造的是一個長期公司,而不是在資本市場上賺快錢。”他將基美視為自己在完成財富的原始積累後的“最後一次創業”。

如今《星際特工》正在中國上映,高敬東謹慎地表示並不願就中國票房的上限和下限做出具體預測,但認為因為美國票房表現不佳,就斷定它的失敗為時尚早,因為當初吸引他投資這部電影的特質——一個可供開發成系列電影的龐大宇宙觀依舊成立。所以,他有信心保證:“《星際特工》一定會有續集!”

至於基美跟歐羅巴的合作,參與《星際特工》的製作是一個重要結點,卻似乎並非至高點。高敬東表示,未來不僅會參與《超體2》等影片的製作,兩家公司的合作還會向更深層次拓展,比如能為電影創作儲備更多人才的教育領域。而在整個採訪過程中,高敬東屢次提到歐羅巴總部所在的融九個攝影棚和完備的各類後期製作室的“電影城”。在中國打造這麼一個從創意的產生到成片的定型都能包容其中的電影基地,應該才是他更大的宏願。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星際特工》劇照

【對話】

澎湃新聞:外界傳言基美為《星際特工》投資了5000萬美元,這個數額準確嗎?又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到這部電影的製作中?

高敬東:具體數額不到5000萬。可以說,這個項目的每一步都有基美的人員參與其中。比如,老呂為了能得到更多全新的創意,搞了一次服裝設計大賽,又在全球不同的地方找了五位美術設計,還有演員的選擇,以及特效製作上的一些難點——珍珠人的製作是耗時最長的……他做這些之前都會跟我們溝通、討論。

澎湃新聞:坦白說《星際特工》在北美的票房並不理想,作為投資方之一,你認為是什麼原因?

高敬東:其實《星際特工》的情況跟當年《第五元素》上映時一模一樣,市場接受起來是比較慢的。《第五元素》最早在戛納首映時,負面評價佔了70%。這次《星際特工》在法國的正面評價好歹有85%-90%。

一部電影有人不喜歡是很正常的。雖然每個電影人都竭盡全力想把自己的作品做到最好,但是一部電影有自己的命運,票房不好牽涉檔期、宣發等各方面。

其實,對於票房,電影人事先會有一個最好的預判和一個最壞的預判,如果後者是可以承受的,那麼就會去落實項目。而獨立電影公司就會採用預售的模式,其實這也是項目被檢驗的過程:它之所以能受到各個市場發行商的青睞,是導演之前的作品積累的口碑、人氣以及這部作品的劇本、概念的疊加的綜合結果。

澎湃新聞:《星際特工》的製作成本接近2.1億美元,為什麼歐羅巴不是選擇跟好萊塢“六大”合作,而是選擇基美作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高敬東:“六大”一般要拿下一部電影的發行權,通常就是全球市場。對於電影製作公司來說,一方面是風險降低了,但另一方面獲得的利潤也會少很多,等於成了“六大”的加工廠。這對於公司的長期價值來說,或者說對版權的控制來說有很大影響。舉例來說,《超體》是歐羅巴跟環球影業合作的,你現在要做跟這部電影有關的任何一項決策,都必須先要跟環球商量才行。

所以,呂克·貝松這次拍《星際特工》選擇了預售。歐羅巴具有完備的製作能力,在全球很多市場上都有許多長期的合作伙伴;並且還爭取到了稅收補貼;剩下的差額部分就由歐羅巴和它的全球的合作伙伴——包括基美在內去分攤。

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的確不小,但是它作為系列電影的價值也會很大。我可以打包票,不論它在美國市場結果如何,《星際特工》一定會有續集,只是時間問題。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一部有爭議的電影的真正價值需要一個時間週期才能完成體現出來,一旦它成了經典電影,價值就會和最初上映時有天壤之別,就像《第五元素》到今天的版權價值是非常高的。

這畢竟是全球獨立製片公司唯一的大製作科幻電影。就像盧卡斯為了《星球大戰》系列建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網羅了大量人才,形成了一套製作體系。同樣歐羅巴也已經在製作《星際特工》的過程中形成一套體系,而我們可以把這套體系拿回來,去應用到國產片的製作中。藉助這麼一個現有的模式,這樣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所以,這是通過商業合作而獲取學習經驗的一次很好機會。而且,我們這次還參與到製作中,相當於是邊學邊做,我們在這個項目裡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一個財務投資人。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星際特工》劇照

澎湃新聞:我對你的個人經歷有一點很好奇,早前你已經在醫藥領域取得了成功,為何又會轉向電影產業?

高敬東:其實沒有所謂的“轉換”,應該說基美是我人生的最後一次創業。基美是我在2008年時創建的,但我在2006年時就對這個行業做調研了。電影跟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在於,你必須要有熱情,不然就會覺得真的太辛苦了。外人看來所有的成果,都融匯在大約兩個小時的片長裡,似乎很簡單,但從靈感產生到成片,中間有太多不確定因素。

我在2006年做調研的時候就發現,全國的電影市場其實很小,事實上,今天來看,還是很小,跟其他行業比如房地產完全沒法相提並論,但是電影又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這是這個行業的魅力所在。當然,支持我走下去的動力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喜歡電影。

澎湃新聞:雖然現在國內電影公司的海外合作已經很普遍了,但多數還是會選擇美國的好萊塢公司,為何基美會選擇跟歐羅巴這麼一家法國公司?

高敬東:其實就電影產業來說,現在全球化的程度已經很深了。歐羅巴是全歐洲面向國際市場的最大的電影公司,在法國的只是它的整套製作體系。

在我看來,歐羅巴的作品不僅走的是國際化路線,而且也有自己的風格。從呂克·貝松最早的《尼基塔》,到後面《這個殺手不太冷》,再到他寫劇本、當監製的《的士速遞》系列、《玩命快遞》系列、《颶風營救》系列,還有上一部《超體》,都是跟好萊塢電影有所區別的法式動作片,但是它又融入了好萊塢的發行體系裡。比如《颶風營救》,它是由歐羅巴製作的,但全球發行是由二十世紀福斯負責,而《超體》的發行又換成了環球影業。

另外,歐羅巴不僅是一家制片公司,它還有自己的一套系統,包括歐洲大陸最大的片場,以及特效、後期等一套完整的製作體系,甚至還包括培養後備人才的五所專門的電影學校,涵蓋導演、表演、化妝等各方面。在跟歐羅巴的合作過程中,我發現把他那套成體系的拍攝方式帶到中國來是完全可行的。

至於好萊塢公司,在我看來,有它非常實用化的一面,就是想法設法把事情做成,可能會涉及到錢或者其他事項。但是從製作體系的深層次合作來講,好萊塢公司有一種天然的排外性。但是老呂在合作上非常開放,除了電影的拍攝必然放在巴黎的棚裡外,其他任何事情都很有彈性。

專訪|基美影業董事長:《星際特工》一定會拍續集

《星際特工》劇照

澎湃新聞:你一直強調基美要學習歐羅巴的經驗和體系,運用到自己製作的電影中,但之前為基美創造巨大利潤的卻是協助推廣的業務,去年出品的幾部電影,比如《勇士之門》、《超級快遞》等的票房並不理想,因此造成了淨利潤的虧損。

高敬東:從創立基美開始,我的方針就是要主攻製作。至於協助推廣,可能前兩年佔的營業額比較大,但只是我們的一項業務構成。我們從2010年開始參與拍片,一路走過來,製作一直被視為我們公司的核心,比如《超體》和《九條命》我們都參與了幕後投資製作。但我們不是把自己看作創作者,而是內容的管理者。

在我看來,對一個電影公司的估值,不是說你去年有多少盈利,而是你擁有多少版權,以及你未來能創造多少價值。利潤是很重要的指標,但不是唯一的指標。

迄今為止,基美前後參與了四十部電影。去年推出的幾部國產電影的立項籌備其實是在三四年前,我們當時的經驗還很有限。當然,虧損是現實,雖然沒有讓我們傷筋動骨,但也不可以迴避。未來我們會更謹慎,會謀求更多的合作以降低風險,也會將歐羅巴的預售模式引入到國內。

澎湃新聞:你說過一家電影公司的宗旨就是製作好電影,那麼在你看來“好電影”如何定義?

高敬東:如果你看了一部電影之後,會想要去告訴別人,跟別人分享,那就是好電影。

澎湃新聞:基美近期和遠期的發展願景是什麼?

高敬東:主要還是在內容製作上,尤其是把這次參與《星際特工》製作的經驗為我所用。

此外,我們還會將跟歐羅巴的合作擴展到電影教育領域。呂克·貝松在巴黎的電影學校很有借鑑性,它實行的是兩年制的教育,學生最初需要經歷一個類似海選的過程;在完成基礎教育後,就會不斷分配到各個劇組,參與電影的製作。既然我們要把歐羅巴的系統帶到中國來,那麼人才儲備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甚至將來把歐羅巴的涵蓋了攝影棚和各類製作工作室的“電影城”移植到中國來,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