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已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就會覺得自已的名譽受到了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就會淡薄。”

——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紳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約翰·洛克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英國哲學家、紳士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約翰·洛克


養育和教育孩子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課題,涉獵方方面面,需要教育、文化、歷史以及心理學等領域的綜合知識,還需要父母擁有教育的智慧、育兒的經驗、寬容的心胸以及放大的格局,這些都是衡量父母教育水準的主要來源和依據。

然而,當代社會,雖然我們的信息與科技飛速發展,但是我們的教育思維仍然存在固有的理論層面上,許多父母年輕沒有教育孩子的經驗,在教育孩子的細節工程上,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現象,從而使得父母變得焦躁、急躁和煩躁,非常不利於健康的家庭教育可持續進行。

家庭,是教育的港灣,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就是過去的那個孩子,孩子就是未來的那位家長。

身為父母,必須學習,你的學習,你的進步,你的言談舉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都會薰陶著孩子,都會左右著孩子。你可能看不到,但是孩子能感覺到。你可能抓不到,孩子能夠學習到。一切都是潛在的規律。

下面筆者從: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是檢驗孩子潛教育的試金石; 對孩子影響最深的“父母潛意識教育行為” ;追溯古人正面鼓勵式教育和古人教你批評孩子應該避免的七個坑 ;以史為鑑,尋求批評孩子的教育藝術與方法,如何讓孩子心服口服,知錯能改,逐一展開論述和探討。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父母是孩子楷模,孩子是父母的鏡子,是檢驗“潛教育”的試金石。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潛教育這樣認知: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基本沒有多少分辨和選擇的能力,被動接受著父母的給予,父母給孩子的一切就是自己內心教育理念的投射。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父母的影子。這個是毋容置疑的現象和規律。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越來越像自己,是因為遺傳因素,其實不然,這是由於後天的潛移默化的潛教育造成的:孩子許多方面都在複製著父母的特點,父母就是孩子的楷模和榜樣,通過孩子的表現和是否進步,檢驗父母教育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孩子就是父母教育的試金石。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父母的鏡子找不到了怎麼辦?

很多父母喜歡探討教育,更喜歡怨天尤人,喜歡埋怨客觀,認為孩子的不好的習慣和行為來源於學校和老師,來源於孩子的天性,在尋找原因的時候,就是沒有找到這面鏡子,沒有用鏡子找一找自己,再照一照自己。自己的言行舉止,自己的潛在影響。

這就是把鏡子給丟了了,鏡子丟了的原因是什麼?

父母忽視了“潛教育”,而是看到了“顯教育”。

我們看到的孩子字寫的好不好。作文寫得好不好,數學題做得快不快,英語朗讀的時候是否流利。這些都是“顯教育”,你看見得見,摸得著。

可是孩子身上的習慣是怎麼形成的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是父母的言談舉止,言傳身教影響出來的,是父母的言行舉止薰陶出來的。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優秀,或者拙劣,只不過通過的方式是“潛教育”。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孩子除了看見的學習成績意外,基本都是潛教育的結果,孩子的意志、格局、品行、性格、習慣等,都是通過父母的欠教育形成的,潛教育的作用根深蒂固,直接決定孩子的各方面的進步和後退,

優秀的“潛教育”成功的父母,不是隻停留在口頭的表達上,更重要的是看家長的行為,不是在於“說教”,而是在於“行動”。

孩子因為你的言行舉止的潛移默化影響,自然形成自己的習慣和行為規範,形成孩子自己的初級三觀萌芽,這是最佳的家庭教育氛圍。

由此可見,父母的鏡子丟了怎麼辦?自己把他找到,只要你用心,鏡子還會物歸原主,找到自己做的不好的方面,積極改正,對孩子的良好影響就會凸顯出來。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負面“潛教育行為”就是這五個坑


①當著別人面前批評孩子

面對犯錯的孩子,擔心在孩子面前樹立不起權威,必須批評,可能批評了卻不起作用。

批評教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常常使用的教育手段,對此,許多父母喜歡用疾風暴雨般的批評方式,有的家長說:“訓斥或臭罵他一頓,我自己也挺解恨,這孩子太氣人了!”誠然,這種所謂的“大發脾氣式”批評的運用可能收到暫時效果,但它是表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家長會痛苦地發現,孩子對家長這種近乎原始的批評方式越來越無所謂,這是家長面臨的課題,也是考驗,更是挑戰。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②父母的爭吵喋喋不休,促進孩子的焦慮心理形成。

現在的許多家庭父母在一起,好則好,不好則吵,吵的時候根本不顧及孩子是否接受,孩子是否在身邊。情緒化特別嚴重,而且在爭吵的時候往往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對方,導致於孩子潛移默化的學到了這些感覺。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是不一樣的,如果成人的世界充滿了怨氣,充滿了怨言,成人的爭吵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天長日久,孩子變得焦慮了,這難道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嗎?

所以當你想爭吵的時候,想一想孩子。想一想孩子將受到的影響,我們覺得一切都會變成可以解決,父母也就會有撥開烏雲見青天的感覺。也許當你蹲下身來擁抱一下孩子。當你把微笑帶回家的時候,就是你解決負面潛教育行為的最好方式。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③過分“愛”和“保護”。

你在掃地,孩子進來幫你,你趕緊一把將工具奪過來:“不要多管閒事,你能掃明白嗎,進屋去,寫好作業比啥都強?”把孩子趕出大廳。

平時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從來不給自己買任何奢侈品,可是當孩子過生日的時候,他要什麼你給買什麼?你認為這就是給她的愛。孩子就會認為愛我就是給我買最貴的東西。愛我就是把最寶貴的東西送給我。所以他就不懂得什麼是愛。他覺得愛和金錢一定要畫等號。他從來不知道父母掙錢的辛苦和不容易,因此這個教育就是失敗的。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④“看看別的孩子,比你強多了!”

總是看別人家的孩子好,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要比你的孩子優秀,而這種平時的潛移默化體現在你的言語舉止上,孩子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他會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別人什麼都比自己優秀。因此,他的自信心就逐漸的失去了。這個失去的原因就是由於父母的比較,潛意識的暗示帶來的。不僅教會了孩子自卑,還教會了孩子嫉妒。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⑤答應孩子的事父母始終做不到,告訴孩子不要這樣做,但父母卻做了

有的父母喜歡答應孩子承諾孩子,但到時候那就失去了信任,也就忘了這件事了,因為他是大人,具有極強的主觀性,沒有人去給你問t問責,所以說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種家庭教育帶來的誠信危機,對孩子影響是持久的。

許多父母總是告訴孩子,這樣應該做那樣不應該做,但是自己能去照樣做,孩子就發現父母說的都不對,因父母說的他都不去做,父母說不應該做的,她都去做到了。所以父母就給孩子了一個反面的榜樣,那就是完全可以說了不算,算了不說。行動可以和語言完全不一致。

孩子永遠是家長投下的影子,家長永遠是孩子長大的樣子。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古人鼓勵式潛教育作用巨大。在七種特殊情景下,孩子不應該再被責罵

在教育這件事上,中華民族是得天獨厚的,中國歷史上對教育孩子是特別重視的,重視方法,而且不會鼓勵當眾批評,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氣。這種鼓勵式教育在古代其實很盛行。還很有效果。古代最受推崇的往往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潛教育教子育人在中國古代就有許多經典,時至今日都可以借鑑。

大宋學子把:黃金屋和顏如玉當做加油。

宋朝之後,每次參加考試的學子都會彼此互相打氣,喊著:顏如玉!黃金屋!這樣的口號,相當於加油,表達了對讀書理想的喜愛的渴望。想一想,如果當代參加高考的同學在考場門口喊上幾嗓子這句話,是不是比加油更有意義。

《勸學詩》

宋 宋真宗 趙恆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成為古代戰場上正面教育與勵志標準。

語出《北齊書·元景安傳》:

"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齊文宣王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世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元景安堂兄)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

公元550年,東魏的孝靜帝被迫讓位給丞相高洋後被毒死。高洋同時還殺害他的兒子及所有親屬以斬草除根。後揚言殺他的遠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寧願被殺頭也不願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殺害。

北齊以後,歷朝士兵們比較喜歡把這句話當做勵志語言:要玉碎!!不瓦全!在戰場上給自己打氣,對戰鬥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清朝至近代,更多的學子在趕考之前,喜歡說:有志者,事竟成 對自己起到了激勵的作用,特點是通俗易懂。

《後漢書·耿弇傳》對此有最先表述:

“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後來清朝 蒲松齡撰 自勉聯流傳世間,為學子競相學習自勉: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後漢書對學習的激勵作用和潛教育有著非常生動的論述,其中的“努力!疾風知勁草”,至今讓我們位置敬仰和佩服。是對學生最好的激勵和鼓舞,讓聽者充滿自信和精神動力。

王霸字符伯,潁川潁陽人也。漢兵起,光武過潁陽,遂從擊破王尋、王邑於昆陽,及光武為大司馬,以霸為功曹令史,從度河北。賓客從霸者數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謂霸曰:“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

——《後漢書·王霸傳》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直到明朝,大學者呂坤認為,小孩子如果犯錯,有七種特殊情景下,不應該再被責罵。對潛移默化的潛教育的論述可謂之詳盡細緻,達到一定高度。

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曾在他所著的《呻吟錄》中提到: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明朝學者 呂坤

1. 對眾不責

當眾責罵,孩子的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對孩子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影響。等到四下無人或者回家之後再進行嚴肅批評。

2. 愧悔不責

孩子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已經愧疚後悔,就不要再責罵了。心理壓力已經很大,請勿火上澆油。

3. 暮夜不責

在晚上快要休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睡眠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大發雷霆,會影響第二天正常學習。

4. 正飲食不責

如果正在吃飯,最好不要責罵孩子了,心情差的時候胃口也不好。

如果孩子已經在悲痛當中,就不要再雪上加霜了,可以選擇等孩子心情好一些再回頭來進行教育,切忌悲上加悲,情緒上容易走極端。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5. 正歡慶不責

不要在孩子特別高興的時候責備,孩子高興的時候激動像一團火,被淋上一盆水,情緒從最高興直接跌到低谷,對孩子心理和生理都是不太好的。

6. 正悲憂不責

如果孩子已經在悲痛當中,就不要再雪上加霜了,可以選擇等孩子心情好一些再回頭來進行教育。

7. 疾病不責

孩子如果正處在生病的階段,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應該是父母的關懷和呵護。

呂坤從心理和生理等各個方面去書寫了所謂“七不責”。現代家長其實還可以進行延展,當孩子目前的情況不適合被責備的時候或者責備他反而會有不好結果,就可以暫緩責備。因為你如果不遵守 ,就不會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掌握並運用好批評孩子的教育藝術,你就是家庭教育中最牛的父母

歷史案例為我們進行潛教育提供了理論參考,尤其是體現在批評孩子的藝術方面,更凸顯出寶貴价值。

批評孩子是一門教育藝術。需要父母親自總結、學習和修正才對。

面對犯錯的孩子,家長難免會有顧慮:一方面怕孩子太脆弱,經不起批評,唯恐自己一不小心說了重話,傷了自尊心;另一方面擔心在孩子面前樹立不起權威。

批評孩子是一種教育手段,但是讓孩子心服口服,知錯能改,則是一門教育藝術了!為此,筆者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一 、 當眾提醒,背後教育

古代,有人前教子,背後教妻的說法。

“人前教子,背後教妻。”出自明朝朱用純《朱子家訓》

其原文為“堂前教子,枕邊教妻。”人前教子是比較正式嚴肅的訓戒,也包含替孩子向別人道歉的意思。在大庭廣眾之下,需要道歉的,需要學習朱子家訓。

不需要馬上道歉的,暫時不要責備孩子,在眾人面前給孩子尊嚴。回到家鄭重和孩子談談行為表現,讓孩子自己思考,找出問題點並注意改正,這樣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有許多家長在發現孩子缺點和毛病時,不管身邊有沒有別人,一頓疾風暴雨式襲擊。

對自尊心強和臉皮薄的孩子,不分場合地批評會讓孩子不知所措,十分侷促,甚至沒有自信心,這是令人遺憾的教育方式。

家長一定要回家“一對一批評”,必須告訴孩子家長回家教育孩子,是給孩子留足了面子,這樣,孩子會有感激心理,會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二、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孩子是自己的鏡子,樹立好孩子心目中的好形象

古話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要想讓孩子接受自己的批評,首先要讓孩子對自己信服。很多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本身做著錯誤的示範,卻要求孩子能夠做得正確,難免會遭到孩子的質疑:“你還不是一樣不夠優秀,憑什麼說我?”所以,我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樹立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和良好形象

紀伯倫曾說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紀伯倫 "黎巴嫩文壇驕子" 阿拉伯文學代表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是照見你真實模樣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而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作則。


楊絳從小就受父母影響,愛讀書,看古典文學、小說。找父親的藏書來讀,於是喜歡上了讀書。

楊絳的父親從來不訓示她如何做,都是通過行動影響的,通過爸爸的做事行為潛教育方式詮釋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意義。

楊絳的父親在京師高等監察廳廳長任上,因為堅持審理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案,寧可被官官相護的北洋政府罷官。

楊絳對女兒也是從不訓示。女兒見楊絳跟錢鍾書喜歡讀書,也跟著學,拿本書來讀,後來逐漸入道。

女兒學習外文時,錢鍾書不告訴她,讓她自己繼續悟道,父親在一旁關注,及時表揚。

孩子永遠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反射著自己的形象,行為和人生與道德標準。父母可以從鏡子裡找到真實的自己,通過不斷修正,逐步完成在孩子心目中比較美好的教育形象,帶動孩子一同成長。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楊絳

三、就事論事,一事一議。

父母儘量一事一議,就事論事,不要總翻舊賬,家長也不要總是用自己小時侯的優秀成績, 用來和孩子現在的退步成績做對比,這樣沒有教育效果。

當孩子做一件事情,因為不熟悉而磨蹭的時候,家長可能隨時會強勢介入,幫孩子完成這些事情。這些做法無形之中,就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有的父母會貼上很多標籤,比如說好動安靜,懶惰、愚蠢等。這樣的做法容易毀壞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失去對父母的信任,親密感就會削減。

一位母親這樣批評孩子說:“你除了玩就是玩,到底能幹點什麼?我看你是不可能出息了!”

這種以偏概全的批評方式,會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裡。批評的本意是希望孩子下次做好,可孩子卻會認為,自己在父母的眼裡一無是處。所以,批評孩子時,我們就事論事,一事一議非常重要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四、“苦藥”包上“糖衣”孩子容易接受。

批評是良藥,可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錶揚,良藥苦口,,這時候考驗父母的智慧,那就是給批評的“苦藥”包上“糖衣”。讓孩子容易接受。

批評孩子時候,告訴孩子,麼一個人都會犯同樣的錯誤,關鍵是改正。你可以先肯定孩子的進步現象,然後逐步退出孩子需要修正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介入。

世界教育心理學著名的“皮克馬利翁效應”值得家長為之借鑑。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孩子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裡的一位雕刻師。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希望雕像能夠成活。上帝感其所誠,使象牙姑娘獲得了生命,成了他夢寐以求的情侶。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你想飛,你就要相信自己能飛,可能你的靈感和靈魂就會長出翅膀。

如果家長預言孩子會成為人才,孩子會接受到喜悅的信息,及就會自覺努力;如果預言孩子傻瓜一個,是朽木不可雕也時,孩子可能真的是一個傻瓜的結果。因此“苦藥”包上“糖衣”孩子容易接受,就是源於這個哲理。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五、孩子表態改正,父母需要讚賞配合。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下決心改正時,父母的態度非常關鍵。有的父母喜歡打擊:你還可能進步嗎?要緊不早就進步了!

父母應該及時勉勵,馬上讚賞,給孩子以動力和勇氣,讓孩子懂得讚賞的力量。要在言語中表達出來對孩子的信任,要把批評當作促進孩子進步的強心劑,把批評當作孩子前進的助推器。

家長的鼓勵非常重要,會讓孩子把批評當做前進的動力,把批評當做努力的原因。父母積極的讚賞態度,讓孩子明白,一切通過行動完成,批評只是讓自己走得更好,走向成功。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結束語

家長的潛教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關鍵。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到了許多知識,提升自身能力。家長是孩子的鏡子,反射著自己的形象、行為和人生軌跡以及道德標準。父母可以從鏡子裡找到真實的自己,通過不斷修正,不斷提升,逐步完善在孩子心目中比較美好的教育形象,帶動孩子一同成長。

以史為鑑,正面的激勵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最佳境界。藝術的批評方式,會讓孩子自覺認識到錯誤,又讓孩子的自尊心不會受到傷害,其實在考驗父母的涵養、能力、格局和溝通能力。批評孩子是一種教育手段,更是一門教育藝術!

掌握並運用好“潛教育”方式,運用好批評孩子的教育藝術,你一定就是家庭教育中最牛的父母!

筆者觀點:家庭教育是什麼?就是兩個不完美的人,帶領著一個更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過程。

用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的經典言論結束今天的長文: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 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追溯被父母忽視的“潛教育”,探討批評孩子的藝術與方法有多牛

全文結束

長篇圖文7300字,花費兩天,改了一天,一字一句完成,實屬不易。

感謝#今日頭條青雲計劃#

原創#吳剛作文#

資深教育耕耘者與實踐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