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現在的孩子彷彿越來越玻璃心,我們身邊經常發生孩子因為父母幾句責罵就離家出走,或者是因為老師的幾句指責就選擇輕生……

這樣的事情已經不再是個例,而是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我們身邊,所以讓父母也有了很大的壓力,似乎已經不再敢輕易批評孩子,就怕造成不良的後果。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為什麼現在的批評這麼難?

1、不願面對

孩子很多時候都希望聽到父母的讚美之詞,他們會刻意逃避父母的批評,因為他們並不想面對這樣的現實。

畢竟讓年幼的孩子直面問題有些過於勉強,這種有時連大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孩子又如何能輕易做到呢?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有的時候理解認知也會有所不足,所以父母批評孩子會導致孩子下意識的去迴避去躲閃。

因為他們不願意讓父母用批評去提醒自己現實有多殘酷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2、攻擊

批評的分寸很難把握,如果批評不當,很有可能上升為人身攻擊。

這自然會給孩子帶來身心上的傷害,也許父母覺得自己是為了孩子,只有把話說重一點,才能讓孩子長記性。

但是孩子卻並不這麼認為,只會在父母的嚴厲批評下變得越來越反叛。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不能批評孩子,而是要把握批評的分寸,根據事情的不同程度用不同的批評方式去對待孩子。

儘量讓孩子願意接受,不要上升到攻擊程度,這樣孩子才有可能會進步。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3、自己面對更容易解決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問題,也會有自身的弱點,這時與其等待他人批評,不如自己去發現問題,勇於面對,這樣才會有解決的可能性。

只有自己站在問題的面前,主觀意願想要面對,才有可能更容易的解決問題。

父母總是說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很多時候恰恰成為了孩子和問題之間的阻礙,他們總是自以為是的去批評孩子,卻不曾想到要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

有的時候學會適當的抽身離開,也許孩子會成長得更快,更具獨立性。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日常問題的批評

1、陳述客觀事實

人與人在溝通的過程中,總是把事實和觀點相混淆,認為自己的觀點就是事實的真相。

但事實是可以被證明的陳述,觀點是人們對某些事情的看法或感覺,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簡單來說,事實是客觀的,觀點是主觀的。

當孩子犯錯之後,父母首先要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而是心平氣和的和孩子分析問題,陳述客觀事實。

在此之後再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會有什麼後果,讓孩子明白這種行為是不可取的,他們才能夠知道以後應該怎麼去做。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2、把握邏輯順序

有時孩子犯了錯,但是自己卻並不知道,因為很多事情在他們看來只是好玩,並沒有涉及到對和錯。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犯錯之後及時告訴孩子他們錯在哪裡,這樣孩子才能有正確的認知,不會因為父母的說教產生負面情緒。

當孩子認可父母對自己的錯誤時,父母便可以告訴孩子他們的這些錯誤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這會讓孩子具有因果分析能力和獨立判斷能力,對他們日後獨立的面對生活是非常有幫助的。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3、明確告知行為不可為

如果在孩子犯錯誤之初,父母就指責他們,告訴他們這樣的錯誤以後不能再犯。

那麼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為了敷衍父母而表面上的認同,但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不知道自己行為和結果之間的利害關係。

但是在有了之前兩步之後,孩子懂得了事情的前因後果,自然知道自己行為所帶來的危害。

所以此時再加上父母的明確提醒,孩子便會牢牢記住,至少類似這樣的錯誤他們已經有了警惕性,以後肯定不會再犯。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4、以後應該怎麼做

在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後,父母應當有意識的引導他們,讓孩子知道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很多種,我們所做的就是要選擇其中最正確的方法。

讓孩子有新的選擇,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知道以後應該如何去做才是正確的,避免相同的錯誤再次出現。

5、情緒

面對孩子的錯誤或者不良行為,父母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情緒,與其一直把情緒壓抑,不如用適當的方法去排解出來。

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已經給父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所內疚和後悔,在自責的同時能夠下決心改正。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批評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1、建立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在孩子面前,除了身材高大、力量更強,能夠用武力鎮壓孩子之外,幾乎找不出其他能讓孩子信服的地方。

所以父母應該經常反省,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聽你的?自己身上到底有什麼閃光點呢?

當面對沒有思維邏輯能力的孩子時,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孩子搞好關係。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只有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父母的教育或者是批評,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2、批評應該針對過程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要儘量做到對事不對人,千萬不要把批評的高度上升為對孩子的人身進行指責,甚至是攻擊

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反感,不僅不願意接受,而且還會和父母對著幹,做出父母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父母要相信孩子能夠在事情的選擇上有更好的途徑和方法,相信孩子能夠有做出其他選擇的能力。

如果孩子能力有限,那麼也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的方案供他們選擇,這樣都會讓孩子儘可能好的去進步。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3、幫助孩子找到替換方案

孩子的情緒很難控制,這時就需要父母起到必要的引導作用。

比如孩子在吃飯的後半程因為無聊而用碗筷發出撞擊的聲音時,父母要理解他們的心情。

與其制止他們,不如用其他的方法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找到更適合宣洩自己情緒的方式。

比如帶著孩子離開座位到外面逛一圈,又或者用一些沒有聲音的工具。

吸管之類的物品讓孩子減少噪音的發出,這樣孩子會感覺有意思,同時也能夠避免影響到他人。

孩子“批評”後還是不改,可能你的方法錯了,用對方法批評才有效

4、最好的批評也許是不批評

我們有時會發現父母批評孩子時,總是翻來覆去那幾句話,把目光盯在孩子某一缺點上。

對孩子的批評過於頻繁,而且又沒有突出重點,缺乏實質性的作用,只會讓孩子因為習以為常而拒絕接受,自然很難有所改變。

有的時候換個角度看孩子,會發現孩子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糟糕,他們身上會有自己的閃光點,而他們的錯誤也許並不是那麼的嚴重。

所以有的時候剋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一點小事就批評孩子,也許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好。

只有學會正確的批評孩子,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的願意接受,所以父母不妨調整一下自己批評孩子方式,相信一定會有另一番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