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也有藝術

批評孩子也有藝術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經常口不擇言,甚至把批評當做自己對孩子發洩不滿的藉口。這樣做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對於他們的發展極為不利。在所有的對孩子的錯誤的批評方式中,當眾批評孩子是最要不得的一種。

一個星期天,上初中的小貝邀請他的同學來家聚會。大家玩得正開心,小貝的媽媽回來了。媽媽看到家裡被這幫孩子弄得亂七八糟,頓時火冒三丈,當著同學的面把小貝臭罵了一頓。小貝覺得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同學們也感覺很難堪。一氣之下,小貝“離家出走”,跑到姥姥家去了。媽媽去勸了幾次他也不回來。就這樣,母子倆僵持了一個月,直到出差的爸爸回來後勸了小貝一番,他才肯回家來住。但從此,小貝再也沒邀請同學到家裡來玩過,他也再沒到同學家裡玩過。而且,經過這件事以後,原本有什麼事都會跟媽媽商量的他,也漸漸地與媽媽疏遠了。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生活中許多情況都驗證了洛克的話,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孩子自尊、愛的心理防線就很可能被擊潰,從而影響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雖然批評有時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不批評孩子也是不科學的。其實,批評也是教育中一種不可缺少的方式。正如美國兒童教育專家艾娣所說:“同獎勵一樣,批評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一種方法,只不過是更要求父母掌握批評的藝術,付出更多的耐心。”也就是說,在批評孩子時,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學會運用藝術的語言進行批評。

首先,批評孩子要注意時間和場合。一般來說,父母儘量不要在清晨、吃飯時、睡覺前批評孩子。在清晨批評孩子,可能會破壞孩子一天的好心情;吃飯時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的食慾,進而對孩子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而睡覺前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的睡眠,同樣不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

其次,批評孩子要趁熱打鐵。教育專家研究指出,只有及時的批評才能使孩子把所犯的過錯和產生的愧疚聯繫起來,從而加深對過錯的記憶與認識。反之,會因為孩子對意識中的錯誤已經有所淡忘而達不到批評的效果和教育的目的。因此,父母批評孩子時切忌拖延,一定要趁熱打鐵。

第三,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不要“旁徵博引”。大多數父母在批評孩子時都犯一個毛病,那就是孩子做的一件錯事會成為導火索,接下來父母還會喋喋不休地指出孩子過去犯的很多錯誤,甚至還會聯想到將來可能發生的過失,一併提出來大訓特訓,這時候即使平時十分懂事的孩子,想必也會對父母產生莫名的不滿。所以,不要提起一些舊瘡疤,更不要“捏造”無法預見的錯誤,這樣才會讓孩子對自己現在犯下的錯誤有所反省。

第四,批評孩子切忌粗暴專制。有些家庭中,父母在批評做錯事的孩子時態度粗暴,說話很難聽,孩子的回答自然也很難聽。接下來,父母便會提高嗓門尖叫著威脅,或是採用體罰的辦法對孩子施加懲罰,同時,孩子的反抗情緒也會變得更強烈。這樣一來,不僅教育孩子的目的沒達到,反而會讓親子矛盾越來越深。

最後,給孩子留一些申訴的機會。當批評不符合事實,父母也應允許孩子作出解釋。如果孩子表面上虛假地表示接受批評,但心裡委屈,這不僅於事無補,還可能引發種種弊端。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解釋的目的並不是推卸本來應負的責任,並要求孩子解釋時心平氣和、實事求是。

父母的批評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幫助孩子認清並及時糾正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且讓孩子在大人和同齡人面前對自己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既然是一種教育方法,當然就應該講究一定的技巧,避免在批評中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是讓孩子在“藝術”的批評中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

批評孩子是一門藝術,做父母的都應該努力去學習、探討這門藝術,使我們的批評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孩子的心田,達到預期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