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皇帝的兒子沒有都被封為親王,而要分貝勒、貝子、親王等?

河北帥哥哥


封建社會就算是普通大家族中的孩子,也都分個嫡庶尊卑,更何況是皇帝的眾多皇子們。比如皇后貴妃的兒子,與貴人常在的兒子最後都是同一個級別,那還不天下大亂了。

清朝皇嗣爵位中,上層爵位主要分成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與固山貝子,皇帝的兒子最低一般都會冊封一個貝勒的爵位,貝子的爵位一般冊封給宗室旁支子嗣。如果皇帝的兒子被冊封了個貝子的爵位,想必是相當不受寵。


按照等級不同,其俸祿待遇自然也就不一樣,比如和碩親王每年的俸祿是白銀一萬兩,貢米一萬斛,即便郡王也有白銀五千兩與貢米五千斛;然而比較低等的貝勒,每年的俸祿銀比郡王再減半,只有2500兩白銀他2500斛祿米,這個待遇只有親王的四分之一

清朝不會輕易冊封皇帝的兒子為親王郡王,以明朝為例,朱元璋的兒子幾乎都被封王,而明朝當時親王的世子繼承爵位之後仍舊是親王,其他兒子是郡王,最終導致明朝宗室規模越來越大,各種王爵也是越來越多,使得明朝財政越來越緊張


前車之鑑就在那裡,明朝末年規模龐大的宗室非但沒眾星拱月,反而為了爭奪權勢內訌不斷。清朝初期,只有擁有軍功的皇嗣才能夠被賜封為王,隨著時間推移仍舊如此,皇子中如果沒什麼明顯的功績成就,或者皇帝有意論儲,是不會被冊封為王的,一般也就是個貝勒的爵位。而除了少數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清朝王爵每承襲一代,爵位都要自動降等,最終變成閒散宗室

這麼一來,既能夠減輕財政負擔,同時也能夠讓眾多皇子不要妄想天上掉餡兒餅,認真努力。清朝皇子成年之後,如果開始參與朝政,會授予貝勒的爵位,如果出色後來晉級的也不是沒有,比如乾隆帝的五皇子永琪,文武雙全而深受寵愛,乾隆有意冊其為儲,將之封為榮親王,很可惜之後不久永琪就死了。


澹奕


既然題主以清朝為例子,那麼我也以清朝為標準進行答題吧。


清朝的王爵制度

既然要理解皇帝的兒子為什麼不能都被封為親王,那麼必須瞭解古代封建社會的王爵制度。在清朝王爵制度中,分別為四個等級,即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四個封位基本上都是給皇帝的孩子或者皇帝的親兄弟,一般來說,皇帝的親兄弟大多直接被封為王,皇帝的孩子多是從貝勒、貝子開始幹起。


那為什麼不是所有皇帝孩子都被封為親王呢?

首先來講,皇帝一般子嗣較多,基本都能達到20-30個孩子,這還只是保守數量。普通人家的孩子都得分個高低貴賤、親疏有別,更別提是皇室子女了。

舉例子來說,親王的每年俸祿達到一萬兩白銀,其次還有很多府邸、品秩的優待。而普通貝勒每年俸祿也就1000兩左右,為親王的十分之一。

皇帝肯定是從自己孩子的能力高低,功勞大小,自己的喜愛程度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慮,又豈能一窩蜂都封為親王呢?


青年史學家


大清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只有宗室爵位才可封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然而清政府對親王的分封是有嚴格規定的,親王只有皇帝的兒子才可以分封,而且只有獲得特殊功勳的皇子才可以功封為親王,人數極少。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碩親王、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等鎮國將軍、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一等奉國將軍、二等奉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奉恩將軍。宗室人員可以通過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等四種途徑取得這些爵位。

所以作為宗室人員並不是所有的王子都封為親王,只能通過為國家辦事建立功業來獲取不同等級的宗室爵位。但是清代宗室高爵位的人很少,清中期以後,沒有爵位的閒散宗室佔到宗室人口的98%以上,每個閒散宗室的俸祿很低,大致相當於一個八旗兵的兵餉。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清朝後期沒有出現宗室財政負擔問題。


木頭演義


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帝王將相都是如此。同樣皇帝打天下也是為了過上更舒服、更快樂的生活,同時也為後代子孫謀個福利。就好比明朝初年朱元璋規定,凡是皇帝的兒子一律封親王,親王的嫡長子襲爵親王,世襲罔替。其他兒子降一級為郡王,郡王嫡長子襲爵郡王,其餘受封鎮國將軍,以此類推。



但是到了清朝這一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便是皇帝的兒子也不見得受封親王。以康熙皇帝為例;

大阿哥胤褆受封直郡王;三阿哥胤褆受封誠隱郡王;五阿哥胤棋受封恆溫親王;十阿哥胤䄉為敦郡王。

雍正皇帝胤禛初期僅是貝勒、後來晉封為和碩雍親王;

八阿哥胤禩僅僅是貝勒,九阿哥胤禟僅為固山貝子。

由此可見,清朝的親王爵位很難獲得,實際上根本原因在於國家經濟問題。



清朝順治初年定下了宗室貴族的俸祿,規定;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這一標準超過了明朝宗室的標準,有鑑於明朝宗室壓垮百姓的前車之鑑,所以清朝規嚴格控制了宗室親王的數量,除了大清朝12個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之外,其餘所有爵位承襲,都需要降一個等級。這樣俸祿也會隨之降低,不會對財政造成負擔。


我是越關


大清朝吸取明朝封王過濫的經驗,也為了皇權的鞏固,所以爵位分封非常謹慎。

有清一代只有12個鐵帽子王是可以世襲罔替的;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莊親王)、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雍正時怡親王胤祥、同治時恭親王奕訢、光緒時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且前幾位都是入關時立有戰功之人,怡親王胤祥是雍正的左膀右臂,恭親王奕訢是他老爹道光皇帝在遺詔裡封的。

正常的愛新覺羅子孫共有12個爵位,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每傳一代就降低一級,比如親王死啦兒子就是郡王,郡王死啦兒子就是貝勒。到奉恩將軍就是最低了,這些人就被稱為閒散宗室,拿著相當於四品官員的俸祿,一天天無所事事,只會提籠架鳥。


青梅談史


個人的看法:清朝吸取了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封王封的太多,而且代代世襲的親王也多。在封建階級社會時代,爵位越高俸祿封地和其他經濟特權就越高,國家財政的經濟負擔也越重。明代的皇子封親王的多,世襲的也多,天啟皇帝駕崩的時候各地進京奔喪的親王高達60多人!而且明朝的皇親國戚們也享受著豐厚的經濟待遇,明末吃國家財政的宗室親貴高達10萬人,地方官員多次報告朝廷所收錢糧賦稅還不夠供養本地宗室親貴的。最有名的是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前往開封就封時建的王府耗銀28萬兩,封地400萬畝,這400萬畝還是不交稅的!宗室親貴們導致國家財政收入銳減,還把國家吃破產了。明末大起義的農民軍對封在各地的朱元璋的後代碰上了就斬盡殺絕,據說朱常洵這個300斤的大胖子被大順軍活煮了吃肉。清朝收斂的多,封親王標準嚴苛的多,而且世襲的少,有清一代世襲的親王只有12家,俗稱“鐵帽子王”,8家是清初開國和定鼎中原的元勳,後來陸續又封了4家。其他的親王則是一代降一級,降到鎮國公這個級別就不再降級了,爵位的降級俸祿和各種待遇也隨之下降,國家支出隨之減少。清朝雖有八旗子弟這個經濟特權階級,但是給的經濟待遇比明朝的低,清末八旗子弟大概有100萬,抽大煙胡搞亂來沒錢了,只好敗家賣祖產賣家裡的東西甚至鎧甲兵器


立志成蟲


在中國以及亞洲各國史上,出於父系社會皇族利益的需要,皇帝與眾多妃嬪生育出的子嗣,都具有皇子身份,擁有相當的政治權益和物質待遇。而在歐洲諸國的皇帝、國王們,卻都只能有一位合法的配偶,也只有與其一人所生的子女,才能得到貴族和教會的承認,成為有繼承權的合法子嗣。至於其與其他情人們所生子女,則都被稱為“私生子女”,雖然能夠得到父親的私下饋贈及照顧,卻永遠沒有繼承其父親政治地位的可能。甚至在國王們沒有合法子嗣、王位有絕嗣風險存在時,“私生子”們依然不會被擁立繼位。(當然,例外也是有的,在法統和宗教意識相對淡薄的諾曼人那裡,大名鼎鼎的英格蘭征服者、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就是其父的私生子而得以繼位的)。

中國史上,雖然皇帝們與任何女性的子嗣都會被承認為“皇室子弟”,但依然有嚴格的“嫡庶之分”,只有皇后所生才是嫡子,天生擁有比其它庶子重要得多的政治地位,在繼承順序上,漢族文化自古有“嫡庶有別、長幼有序”的順序之禮。所以,在大多數王朝裡,皇帝冊封子嗣,也大多按照嫡子優先、長者優先的秩序進行。

但由於皇室內部諸后妃勢力的相互傾軋,皇帝對政治利益的顧忌,以及單純對兒子們的喜愛程度等因素的干擾,使得皇帝對立儲和對兒子們的冊封,往往呈現出複雜難解的詭譎之態。既然題目中提及的是清朝,這裡就簡要談談清朝的皇室子弟冊封的問題。清朝源出自建州女真族的後金政權,皇室受封的等級一般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輔國公等,除了因祖上立有大功、被明令冊封為“世襲罔替”的爵位外,(及被後世大眾俗稱的“鐵帽子王”),其它宗王貴族死後,子孫每繼承一次,爵位就相應遞減一級。

按照滿清舊例,新君繼位後,會加封其兄弟輩爵位進步一級,即原來的貝子為貝勒、貝勒為郡王、郡王為親王;對於兒子們,一般是會冊立嫡子為親王,年長的庶子為郡王,年幼的為貝勒、貝子,甚至有暫時不封的。然而,縱觀清朝,真正以嫡子身份得以繼承大統的皇帝,寥寥無幾。由於都是庶子身份,因此常常引發激烈的“奪嫡之爭”,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對他們的冊封,由於代表著皇帝的親疏情感,因而尤顯重要,為防範朝臣們因此阿附皇子、以成朋黨,皇帝們常常故意對中意的皇子不假辭色,故作威嚴冷漠,最終出現了“秘密建儲”的苦心之策。總之,清代皇室子弟的冊封,是既有祖制,又有新策,完全不是單純的父子之情所為,而是體現了皇帝與朝廷上各種政治勢力博弈的結果,頗有深入扒梳的價值。


史海悠遊閭春暉


是這樣的。

清代制度最初沒有親王、郡王。兩宋時金國貴族稱號是貝勒,如金兀朮乃金國貝勒。《靖康稗史》雲:當時吳乞買以貝勒使宋,宋人遂以貝勒名之耳。到努爾哈赤時期,

貝勒是大汗之下的最高爵位,一般掌握一旗,比如,代善等四大貝勒,阿濟格等四小貝勒。

貝子在滿語中為貝勒的複數。早期滿族社會中,貝子意為天生貴族。努爾哈赤確立八旗,以子侄為各旗旗主,稱和碩貝勒。貝勒下設貝子,稱固山貝子,屬高級貴族。而在清代早期,貝子泛指皇族的諸王、諸大臣。1636年,皇太級制定新的爵位制度,將第四等的皇族爵位稱固山貝子,簡稱貝子。

正常情況下,非世襲親王(世襲親王的嫡長子為繼親王)嫡長子封郡王,嫡子封貝勒,庶子封貝子。非世襲郡王(世襲郡王的嫡長子為繼郡王)嫡長子封貝勒,嫡子封貝子,庶子封鎮國公(分得牛錄的為入八分鎮國公,沒有分得牛錄的為不入八分鎮國公)。

此後,清代皇子基本封爵就是貝勒。只要是正式冊封,最低就是貝勒。稍微有功勞,被皇帝喜歡的就是封郡王。最喜歡的當然是親王。皇帝為了突出表現自己的嫡支地位,都會壓低兄弟們的爵位,抬高自己兒子的封爵。


四川達州


封王 是要給俸祿的,每代皇子都封為 親王 郡王 ,即便下一代降一級爵位,那總數也太多了,再加上 多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這是對國庫財稅的巨大負擔。有錢才能任性,沒錢還要任性 那可就是作死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