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沒效果了?你已經踩中“超限效應”的雷!五點原則來補救

上週末,相約去一位朋友家聚會。

在他家坐了還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聽到他的太太不停地對正在寫作業的孩子嘮叨。

“和你說了多少次了,做作業時要專心,別做小動作!一會轉一下筆,一會轉一下筆蓋的,有沒有用心啊?”

“你就不能好好寫會兒作業,又要喝水,又要上廁所,又跑出來聽大人講話,……”

“能不能老老實實坐在那兒寫作業嗎?”

“你今天這是怎麼回事,成心氣我是不是?作業還打不打算做了?不想做就別做,等週一老師留堂吧!”

“你看人家劉叔叔家樂樂姐姐,從一年級開始就自覺寫作業,從來沒讓大人操心過……”

“啥時候你變成樂樂姐姐那麼自覺我就阿彌陀佛了……”

聽著孩子房間裡傳出來的話語,朋友一臉苦笑的對我說:“我孩子就是這樣,每天寫作業必須要看住,要不就不好好做,說過多少遍了都不管用……”

其實,朋友兩口子的做法,正在陷入家庭教育的誤區。

批評孩子沒效果了?你已經踩中“超限效應”的雷!五點原則來補救

反覆的批評孩子,有用嗎?

孩子犯了錯,行為方式不正確,作為父母,確實有必要及時的對孩子提出批評和指正,對孩子行為進行及時的糾正,這樣是對孩子的人生道路和未來發展負責任的做法。

不過,估計很多家長都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對於同一件事情,自己反覆嘮叨很多遍都不管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嘮叨次數越多,孩子越是置若罔聞,就像我的這位朋友一樣。

那麼,孩子在被批評的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油鹽不進的情況呢?

“超限效應”這個雷,很多家長都在反覆的踩

類似這位朋友家孩子的問題,其實在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超限效應”,正是形容這樣一種困境的。

那麼,什麼是“超限效應”呢?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去教堂聽牧師的步道演講。最初的時候,他覺得這位牧師講得很有道理、很感人,他準備捐款來支持牧師。可是過了10分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這令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然沒有講完,馬克.吐溫放棄了捐款的決定。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準備開始募捐的時候,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已,不僅沒有捐錢,還從盤子裡偷走了2元錢。

正是這種刺激的過多、過強,持續時間太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和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比如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去年的時候,在我們所在的城市就發生了一個令人唏噓不已的案例。一個高二的男孩,因沒有完成暑假作業,第二天就要開學了,家長很生氣,揪住孩子開始批評,從不及時完成作業,到平時壞的作息習慣再到不好的生活習慣,家長把孩子所有的不是股腦地丟出來,一直到凌晨一點鐘,孩子再困也得聽著家長的批評教育,結果家長睡下了,孩子卻在凌晨5點離家出走,隨便選擇了家附近一個在建的工地,從二十三層的樓上跳下來,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只給父母留下了簡短的四個字——“不用找我”。

由此可見,無論何種情況下,作為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合適的度。

批評孩子沒效果了?你已經踩中“超限效應”的雷!五點原則來補救

“超限效應”下的過度批評,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後果?

一、傷害孩子自尊

5歲的睛睛從四歲就開始學鋼琴了,只是,平時如果不是媽媽催促,孩子從來不會主動練琴,總是等到還有兩天要上課了,才會在媽媽的監督下練習,但是彈琴時表現出極大的隨意性, 老師講過的正確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腦子裡沒有留下絲毫的印跡, 彷彿從來就沒有學過似的。

在一旁監督的媽媽本來就著急,自己又是放老師上課錄像,又是糾正孩子指法的,可是孩子就是不主動,不認真。情急之下,總是習慣當場批評孩子:“不常練琴怎麼可能掌握,每次要不是我催你,你能想起來練琴嗎?總是要等到還有兩天要上新課了,為了交差了才來練琴,老師講的指法早忘到後腦勺了吧!”

可是睛睛似乎並未體會媽媽的良苦用心, 在琴凳上扭來扭去,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 沒過兩分鐘又嚷嚷著累了要歇會兒。一個小時過去了,睛晴彈出的曲子依然吭吭吧吧,一點都不流暢,媽媽看到孩子這麼不上心,氣不打一處來,一巴掌揮了過去, 睛睛的手背頓時就紅了,批評教育升級為武力懲罰。

這種情況經歷的多了,原本活潑外向的晴晴變得越來越少言寡語,笑容少了,對很多活動漸漸的失去了興趣。

任何時候, 武力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 使原本有可能繼續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 在父母的拳頭下, 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敗塗地, 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甚至既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 那可真是兩敗俱傷。

成人在批評孩子時,往往有很強的唯我獨尊意識,很容易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嚴重的心理壁壘和對立情緒。

可是,我們不要忘記,孩子雖小,卻有著他自己完整的情感訴求和人格尊嚴。

批評孩子沒效果了?你已經踩中“超限效應”的雷!五點原則來補救

三、影響孩子的創造力和自信

對於孩子而言,心存幻想和擁有心靈的自由,往往能夠使的孩子創造力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受到批評,孩子的內心產生負面情緒和自我負面評價,會對自己的潛能設定心理限制,這樣的心理狀態,對於孩子的創造力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學習的目的本來是為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如果孩子缺乏創造力,變得默守陳規,只是在有限的知識範圍內原地踏步,那麼這個孩子的將很難取得卓越的成就和個人發展。

愛迪生從小很喜歡瞭解感興趣的事物,不過,對於上學就另當別論了。8歲那年,愛迪生一家搬到休倫港不久,他在新的學校裡面就感覺到特別沒有意思,原來,愛迪生喜歡問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這樣的做法讓老師非常生氣,導致他成了班上成績最差的學生,一連三個月都是如此。

後來他聽見老師們議論他,說他有毛病,是個“addled”,也就是“腐壞的,變質的”的意思,這個明顯帶有侮辱性的標籤激怒了他,一怒之下,他衝出教室,再也不願回到學校了。

幸運的是,愛迪生有一位支持他、相信他的好母親,她挖掘出了愛迪生的潛能,使他對科學研究產生深厚的興趣,並實現了自己的成就。

著名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意識就越淡薄”。

我們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改掉缺點,以後不再重犯,並且能夠做對的事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必須把批評的步驟都做對,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批評孩子沒效果了?你已經踩中“超限效應”的雷!五點原則來補救

批評孩子,要注意哪些原則?

要想不踩“超限效應”的雷區,又能有效的教育孩子,在針對孩子的問題進行批評的時候,建議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選擇正確的時間地點

批評孩子要注意避開三個時間段:清晨、吃飯時、睡覺前。在清晨批評孩子,會破壞孩子一整天的好心情;吃飯時批評孩子,會影響食慾和腸胃功能;睡覺前批評孩子,會影響孩子睡眠質量,都是不利於孩子身體健康發育的。

二、選擇合適的內容批評

首先確認孩子犯錯事實的可罰性。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批評他,陳述當下犯錯的事實內容。父母應該直接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事情,把他做錯的事情說清楚,這是批評他的前提。千萬別把過去跟這件事有關聯的陳芝麻爛穀子的種種不是拉出來再嘮叨一遍。

四、釋放家長的情緒

批評孩子的過程應該點到為止。科學研究表明,只有批評發生的最初幾分鐘,孩子的情緒和認知會深度捲入,隨著時間延長,孩子會慢慢進入“左耳進右耳出”狀態,走神溜號、神遊天外,這是孩子無意識開啟的“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腦加工太多負面情緒和信息。

如果發現孩子在被批評的時候,開始出現眼神渙散、反應遲鈍的現象,那就說明孩子的神經細胞已經進入抑制狀態,此時您要做的不是高喊“我說的你到底聽到沒有?”,而是停下嘮叨,調整自己的情緒。因為如果再繼續下去,“超限效應”就要啟動了——嘮叨的時間越長,你的話就越沒用。

五、表達正向的期望

孩子被批評後,情緒往往比較低落,父母應及時給予孩子心理的安慰,可以使用積極正面的語言,比如“沒關係,爸爸媽媽也有犯錯的時候,知道錯了改正就行”。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直接用行動告訴他,雖然批評了你的行為,可是我依然愛你,依然對你有信心,並且還期望你能夠好起來。”

這樣的做法,能夠為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提供更加充足的動力源泉。

批評孩子沒效果了?你已經踩中“超限效應”的雷!五點原則來補救

說在最後的話:一個犯錯的小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成人的想象,家長如果能做到恰到好處的批評,避免“超限效應”,將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也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本文系原創,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