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01


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很多人可能會有個誤區,認為鴉片是英國人帶到東南亞,然後又進入我國的。這事其實冤枉英國人了,罌粟原產於南歐和伊朗,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把鴉片帶回了中國,後來中醫一直把它當作麻醉劑使用,唐朝的時候咱們就開始進口和種植鴉片,不過一直是當觀賞植物和中藥來用的。金三角開始種植鴉片,那要到19世紀中期,也就是清中晚期,當時雲南的少數民族跑到金三角做生意,順便把罌粟的種植技術也帶到了那裡。

金三角真正成規模的種植鴉片,那還要等到英國人跑來。英國人和法國人佔領東南亞後,發現這地方窮山惡水除了刁民啥也沒有,但也不能浪費啊,那就種鴉片吧,所以英國人就在緬甸鼓勵當地農民種鴉片,法國人腦子雖然沒有英國人靈光,但學習能力強,就在老撾和北越抓生產,生產出來的鴉片就賣給大清。後來就引發了鴉片戰爭。

對於金三角的土著們來說,鴉片本身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在那個缺醫少藥的熱帶山區,鴉片就是包治百病唯一良藥,偶爾吸一口還特別來精神。現如今還產生了經濟價值,那就更沒理由不擴大種植規模了。很快,金三角的鴉片種植就由原來的500平方公里擴大到了15萬平方公里,包括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緬甸的撣邦東部、老撾的琅南塔省、豐沙裡省等等,就是下圖中的那個大三角區域。


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讓英國人和法國人沒想到的是,鴉片戰爭之後,大清開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但自己的鴉片在中國卻不好賣了,因為中國人發現鴉片不光值錢而且還特別容易生產,那幹嘛還要進口老外的?於是中國人開始自產自銷,英國人和法國人的鴉片在中國也就沒了市場。到了民國,軍閥們開始以毒養軍,在自己地盤鼓勵農民種鴉片,然後收上來賣給商人換軍費。

鴉片這玩意兒只要吸上一口就成了剛需,而且根本停不下來,在民國就是硬通貨,甚至直接可以換軍火。這種情況下,各地軍閥瘋狂上產能,把東南亞的鴉片產業搞的非常淒涼。

1923年,英國人覺得鴉片生意畢竟不是什麼有臉的買賣,另外也沒什麼可以消化產能的市場,於是想要縮減緬甸一線鴉片的生產規模,換個其他的經濟作物試試,為此,英國人還組織了一場滅毒行動,不過沒什麼效果,當地土著已經產生了嚴重的路徑依賴,還是堅持種鴉片。

而法國人和英國人的態度完全相反,從殖民越南和老撾開始,法國人就一直堅持搞鴉片產業,把專賣權交給富商,從中抽取高額稅金。在鴉片生意上,法國要比英國人更沒下限,20世紀20年代後,法國是世界上唯一公開販毒的國家,甚至還派專家跑到殖民地指導生產。

二戰期間,泰國作為唯一沒有被殖民的東南亞國家,一直是金三角鴉片的重要消費市場,而日本人在佔領東南亞後對鴉片走私也非常積極,這讓金三角的鴉片產業在失去中國市場後,仍然維持到了戰後。

二戰後,被日本人打得完全沒有尊嚴的法國人,扔掉心理包袱又重返越南,他們重拾鴉片產業,一邊收購土司們的鴉片,一邊誘導土司幫助他們抵抗越南軍隊,後來法軍在奠邊府戰役中被越軍打死了一萬多人,再次被驅逐出了越南,同時也把最後的那點尊嚴留在了越南。

02

二戰前金三角的鴉片總產量也就40來噸,戰後法國人也只是維持了這一水平,真正讓金三角揚名天下,那要到國軍名將李彌和他的殘部跑到金三角後,對當地的販毒模式進行了一次深度的改革。關於國軍殘部在金三角的販毒具體內容,大家可以翻翻我之前寫的文章《國軍名將李彌和他的金三角販毒往事》,這裡就不重複了。

國軍從緬甸撤回臺灣分了兩次,第一次是1953年,老蔣在美國的施壓下,不得不裝裝樣子,撤退工作進行了近4個月,加上軍屬也才撤回6000多人,仍然在緬甸留下了一個師的兵力。緬甸政府一看這不扯淡嘛,於是再次進山“剿匪”,此時的國軍殘部已經沒有還手之力了,很快就化整為零躲到了山裡。到了1955年,大陸土改,老蔣覺得有機會搞出點事情來,於是再次派李彌和柳元麟跑到緬甸集結殘部。隨後李彌居然搞出來一個四五千人的隊伍,然後又賤兮兮地跑到雲南搞事情,不過完全沒什麼效果,但一來二去又發展到了近萬人的規模。此時的緬甸政府對國軍殘部完全沒辦法,只能找解放軍尋求合作,1961年,緬甸精銳聯合解放軍進山“剿匪”,很快就掃清了國黨殘部,在國際輿論和中緬的雙重壓力下,老蔣只能把主力全部撤回到了臺灣。


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李彌

此時的臺灣已經由經國操盤,李彌的部下都勸他不要回去,但李彌權衡再三還是帶著大部隊回到了臺灣,很快就被軟禁了起來。國黨殘部裡也有對臺灣心灰意冷的,第3軍的軍長李文煥和第5軍的軍長段希文帶著隊伍跑到了泰緬邊境,後來向泰國政府投降。泰國政府給了李、段殘部泰國的戶口本,並要求他們在泰北地區協助泰軍消滅反政府武裝。

李、段什麼樣的人?那是李彌販毒模式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作為國軍販毒集團的元老級人物,當然對鴉片產業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延續了李彌時期的販毒思路,那就是以毒養軍,以軍護毒,李、段牢牢控制住當地的鴉片生產環節,統一收購鴉片,然後把鴉片運往泰國,再由泰國當局將鴉片銷往海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銷體系。

可以說,李彌對金三角的販毒事業影響非常大,不僅一手打造了軍事販毒的新模式,還培養出一批驚豔世界的大毒梟,其中就包括後來的“鴉片將軍”羅興漢和“金三角大毒王”坤沙。

03

1951年,李彌在緬甸的一個村子裡組建了“雲南反共救國軍”,當時十里八鄉的緬甸土著都跑過來看熱鬧,人群中一個淌著鼻涕的小孩第一次感受到了正規軍的威懾力,誰也沒料到十幾年後,這個小孩會成為金三角的第一大毒梟,“鴉片將軍”羅興漢。


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羅興漢(左一)

羅興漢出生在緬甸的果敢,他爹是村裡的首富,所以羅興漢從小接受了正規教育,後來又進入軍事進修班,畢業後跑到一個土司家裡當保安隊隊長,後來土司家裁員,羅興漢沒了工作,回家後又染上賭癮,欠了一屁股債,和家裡也鬧翻了,不過羅興漢身手不錯,能力也很強,當地豪門楊二小姐幫著他開了一家大煙專賣店,從此開啟了販毒生涯。

羅興漢十幾歲的時候就跟著國軍殘部混,平時跑個腿買個煙什麼的,一來二去也和國軍裡面的人混得非常熟,也有人說羅興漢就是在那個時候加入了國黨,所以後來他的販毒生意一直做得很順,當地農民也敢於把鴉片借給他,等他倒賣出去再付貨款。可以說,羅興漢最初是個倒爺,用打白條的方式收購鴉片,然後賣到其他地方賺個差價。

1961年,緬甸政府在進攻國軍殘部的時候抓了楊二小姐和羅興漢等人,原因是這些人長期和國黨殘部不清不楚,不過沒多久國軍殘部就撤回臺灣了,緬甸政府也把楊二和羅興漢放了出來,還給了羅興漢一支隊伍,讓他幫著政府對抗當地的反政府武裝。

這裡咱們要多說一句,緬甸這個國家雖然在1948年獨立,但緬北的少數民族根本不服,先後建立起大小數十個反政府武裝,其中最大的兩個分別是撣邦和克欽邦,二戰結束後,昂山將軍曾跑到緬北說服撣邦和克欽邦聯合建國,只不過後來沒有成功,現在緬甸的實際掌權者昂山素季就是昂山將軍的女兒。

做了政府打手的羅興漢在1965年成立了自衛隊,人數還不到200人,不過羅這個人讀過軍事進修班,策略還是有的,他先是策反了反政府武裝裡的一個大隊長,然後打了幾個勝仗。緬甸政府覺得羅興漢是個人才,就任命他為果敢縣人民主席,羅的隊伍也很快發展到了1500多人,並且還從泰國和老撾搞到一批美式武器。

羅興漢有人又有了武器,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當年國軍販毒時的風采,畢竟產業基礎在那擺著,不接著搞販毒事業那就太浪費了。此時的羅興漢有點飄,當年國軍最牛B的時候也只控制了金三角毒品的上游,也就是提供安全保障,讓土司交高昂的保護費,但羅興漢的胃口太大了,他把鴉片從種植、收購、加工、運輸再到銷售,全部承包了下來,基本實現了從產地到用戶的全產業鏈對接;另外,他還在產品上下功夫,摒棄傳統的鴉片提純工藝,開創了提煉海洛因的新時代,他還建立了大型海洛因加工工廠,生產出劃時代的產品-純度達40%的3號海洛因;最後就是他的販毒網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金三角-香港-阿姆斯特丹通道,讓金三角的毒品直接銷往歐洲。

在羅興漢的不懈努力下,金三角的販毒事業又上了一個新臺階。鼎盛時期,羅興漢的帝國控制了金三角三分之一的毒品。

為了給販毒事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羅興漢和撣邦叛軍達成協議,羅興漢以部分利潤換取叛軍對自己販毒商隊的武裝保護。緬甸政府聽到這個消息後感覺自己的人格被侮辱了,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員,不僅拿著國家經費販毒,現在居然還和叛軍形成了利益同盟,這要是傳出去政府的臉還往哪擱?

1973年,緬甸政府命令20個自衛隊全部解散,大部分私人武裝的頭目都乖乖聽命解散了隊伍,只有羅興漢頭鐵,拒不執行。於是,緬甸政府派出軍隊平了羅興漢的製毒工廠,羅興漢逃到泰國後被泰國警察抓住,隨後引渡到緬甸。耐人尋味的是,羅興漢先被判了死刑,隨後因赦令改為無期,然後又得到特赦,還得到了200萬緬甸元的退賠款。

1980年,羅興漢再次組建私人武裝,後來在果敢縣擔任民族文化會主席。不過再也沒鬧出什麼大動靜。

04

羅興漢的毒品帝國被摧毀後,世界毒品貿易出現了一個空白,不過很快這個空白就被坤沙填補了。

坤沙原名張其夫,生於1934年,祖上是雲南漢族移民,而且還是撣邦萊莫部落的土司。坤沙從小接受的都是漢文化教育,漢語說得賊溜,反倒是土語不怎麼會說,不過這也不影響他後來的發展,因為金三角的毒販們主要講漢語。


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坤沙

李彌在撣邦搞“反共抗蘇大學”的時候,坤沙就是這裡的小學員,據說“抗大”的教材是那本《論持久戰》,這個大學雖然辦學時間短,但成效顯著,後來金三角一半的大毒梟都在這裡學習過,坤沙畢業後還擔任了國軍的一個小排長。在坤沙的人生規劃中,如果在國軍混不出人樣來,就只能回家繼承土司的職位。

1954,國軍殘部第一次撤回臺灣,坤沙感覺繼續跟著殘部混沒什麼前途,於是撕下肩膀上的軍銜回家做了一名安靜的土司。前文咱們也講了,緬甸政府為了對付反政府武裝,搞出來個“以夷制夷”的奇謀,坤沙也是在這個時期組建了私人軍隊,並且得到了緬甸政府的許可。當時金三角最靚的仔是羅興漢,政府和反政府武裝都盯著他,所以坤沙能夠悄悄地積攢實力。

由於坤沙的國軍背景,所以他的隊伍吸引了大量的國軍殘部,並且還挖來了殘軍第1軍第6師第18團團長張蘇泉做自己的參謀長,隊伍的戰鬥力一下提升到了低配國軍的水平,並且很快從眾多雜牌軍中脫穎而出。

60年代,隨著國軍主力徹底退出緬甸,金三角各方勢力展開了毒霸爭奪戰,土司武裝、國黨殘軍、軍政高官互相挖坑,互相打劫,亂的就跟民國軍閥一樣。坤沙的隊伍雖然戰鬥力強,但也被其他集團陰了很多次。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坤沙開始和撣邦獨立運動領袖眉來眼去,這就惹惱了緬甸軍方。

1969年,緬軍上校貌遂以召開軍事會議的名義誘捕了坤沙,並且判了坤沙無期。隨後,緬軍又去圍剿坤沙的自衛隊,張蘇泉畢竟是正規軍出身,靠著解放戰爭時期的逃跑經驗,勉強給坤沙留下了100多人。後來,張蘇泉乾脆舉起了“撣邦革命軍”的旗號,瞬間拉攏了撣邦33個土司的支持,同時還得到了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好感。

1973年4月,張蘇泉派出49名戰士潛入撣邦首府,綁架了兩名蘇聯醫生要求交換坤沙,坤沙名義上被釋放,但實際上被軟禁了起來,3年後坤沙在酒會上灌醉了監視他的士兵,趁機跑回了撣邦,隨後重拾舊業,在張蘇泉的輔佐下迅速建立起龐大的販毒集團。

坤沙對於販毒事業的理解顯然要好過前輩羅興漢,他沒有像羅興漢一樣把販毒攤子搞得那麼大,而是抓住了最賺錢的兩個環節:加工和運輸。在產品加工上,坤沙高薪聘請香港的化學家指導海洛因的提純和生產;運輸方面,他和各軍方合作,建立起一個比羅興漢更為廣闊的販毒網絡。

短短几年,坤沙就一躍成為“金三角第一毒王”,金三角的鴉片產能也從二戰後的40噸,增長到2000噸。坤沙讓金三角的毒品產業達到了一個頂峰。

重新恢復事業後,坤沙敏銳地意識到必須把販毒事業包裝一下,才能活得長久一點,他馬上就想起當年李彌打著“復國”的旗號光明正大販毒時的情景,於是他也舉起“撣族革命和獨立”的大旗,要為撣族同胞的自由獨立鬥爭到底,並且宣稱販毒是為了籌措“革命經費”。1985年還和其他兩支武裝力量成立了“撣邦革命政府”,還把部隊改為”泰蒙軍“,自己任聯軍司令,一通騷操之下居然還成了撣邦的“民族英雄”。到了1991年,所有撣邦武裝力量都投奔了泰蒙軍,這也讓坤沙集團成為金三角地區最大的武裝力量,巔峰時期總兵力近3萬,一度配有美式先進武器和蘇式地對空導彈。


金三角風雲,國軍殘部裡跑出來的世紀毒梟們

蒙泰軍

為了生存,坤沙曾主動找到美國和撣邦獨立武裝尋求合作,希望美國承認撣邦革命政府,後來美國聯邦調查局還專門派人跑到金三角做調研。在談判中,坤沙希望美國人能包銷自己的毒品,每年給他4800萬美元就行,美國政府一研究,覺得和毒販做交易傳出去不好聽,畢竟美國也要臉,所以就拒絕了坤沙的要求。

坤沙的販毒集團和獨立傾向讓緬甸政府忍無可忍,新的軍政府上臺後採取了”民族和解政策“,很多反政府武裝和政府達成了協議,大家基本上不打了,這讓緬甸政府能夠騰出手來對付威脅最大的坤沙集團,另外販毒這件事在國際社會上被罵的非常慘,所以也沒有人願意支持坤沙。

從1991年到1993年,緬甸政府對坤沙發動了三次大規模進攻,搗毀了坤沙一個大型海洛因工廠,坤沙實力大減,1995年蒙泰軍又發生內訌,原因是撣邦本地人不滿管理層多數是華人,撣族頭目帶著一票兄弟脫離了坤沙集團,坤沙也因此辭去了“總統”和“總司令”職務。1996年,大勢已去的坤沙選擇了向緬甸政府投降,一代毒梟就此落幕。

羅興漢和坤沙的落幕並不代表金三角毒品事業的結束,隨後一批新的毒梟又冒了出來,金三角的販毒事業還在繼續。

此文完,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也請順手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