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01


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很多人可能会有个误区,认为鸦片是英国人带到东南亚,然后又进入我国的。这事其实冤枉英国人了,罂粟原产于南欧和伊朗,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把鸦片带回了中国,后来中医一直把它当作麻醉剂使用,唐朝的时候咱们就开始进口和种植鸦片,不过一直是当观赏植物和中药来用的。金三角开始种植鸦片,那要到19世纪中期,也就是清中晚期,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跑到金三角做生意,顺便把罂粟的种植技术也带到了那里。

金三角真正成规模的种植鸦片,那还要等到英国人跑来。英国人和法国人占领东南亚后,发现这地方穷山恶水除了刁民啥也没有,但也不能浪费啊,那就种鸦片吧,所以英国人就在缅甸鼓励当地农民种鸦片,法国人脑子虽然没有英国人灵光,但学习能力强,就在老挝和北越抓生产,生产出来的鸦片就卖给大清。后来就引发了鸦片战争。

对于金三角的土著们来说,鸦片本身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在那个缺医少药的热带山区,鸦片就是包治百病唯一良药,偶尔吸一口还特别来精神。现如今还产生了经济价值,那就更没理由不扩大种植规模了。很快,金三角的鸦片种植就由原来的500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5万平方公里,包括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北部,缅甸的掸邦东部、老挝的琅南塔省、丰沙里省等等,就是下图中的那个大三角区域。


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让英国人和法国人没想到的是,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但自己的鸦片在中国却不好卖了,因为中国人发现鸦片不光值钱而且还特别容易生产,那干嘛还要进口老外的?于是中国人开始自产自销,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鸦片在中国也就没了市场。到了民国,军阀们开始以毒养军,在自己地盘鼓励农民种鸦片,然后收上来卖给商人换军费。

鸦片这玩意儿只要吸上一口就成了刚需,而且根本停不下来,在民国就是硬通货,甚至直接可以换军火。这种情况下,各地军阀疯狂上产能,把东南亚的鸦片产业搞的非常凄凉。

1923年,英国人觉得鸦片生意毕竟不是什么有脸的买卖,另外也没什么可以消化产能的市场,于是想要缩减缅甸一线鸦片的生产规模,换个其他的经济作物试试,为此,英国人还组织了一场灭毒行动,不过没什么效果,当地土著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还是坚持种鸦片。

而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态度完全相反,从殖民越南和老挝开始,法国人就一直坚持搞鸦片产业,把专卖权交给富商,从中抽取高额税金。在鸦片生意上,法国要比英国人更没下限,20世纪20年代后,法国是世界上唯一公开贩毒的国家,甚至还派专家跑到殖民地指导生产。

二战期间,泰国作为唯一没有被殖民的东南亚国家,一直是金三角鸦片的重要消费市场,而日本人在占领东南亚后对鸦片走私也非常积极,这让金三角的鸦片产业在失去中国市场后,仍然维持到了战后。

二战后,被日本人打得完全没有尊严的法国人,扔掉心理包袱又重返越南,他们重拾鸦片产业,一边收购土司们的鸦片,一边诱导土司帮助他们抵抗越南军队,后来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被越军打死了一万多人,再次被驱逐出了越南,同时也把最后的那点尊严留在了越南。

02

二战前金三角的鸦片总产量也就40来吨,战后法国人也只是维持了这一水平,真正让金三角扬名天下,那要到国军名将李弥和他的残部跑到金三角后,对当地的贩毒模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改革。关于国军残部在金三角的贩毒具体内容,大家可以翻翻我之前写的文章《国军名将李弥和他的金三角贩毒往事》,这里就不重复了。

国军从缅甸撤回台湾分了两次,第一次是1953年,老蒋在美国的施压下,不得不装装样子,撤退工作进行了近4个月,加上军属也才撤回6000多人,仍然在缅甸留下了一个师的兵力。缅甸政府一看这不扯淡嘛,于是再次进山“剿匪”,此时的国军残部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很快就化整为零躲到了山里。到了1955年,大陆土改,老蒋觉得有机会搞出点事情来,于是再次派李弥和柳元麟跑到缅甸集结残部。随后李弥居然搞出来一个四五千人的队伍,然后又贱兮兮地跑到云南搞事情,不过完全没什么效果,但一来二去又发展到了近万人的规模。此时的缅甸政府对国军残部完全没办法,只能找解放军寻求合作,1961年,缅甸精锐联合解放军进山“剿匪”,很快就扫清了国党残部,在国际舆论和中缅的双重压力下,老蒋只能把主力全部撤回到了台湾。


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李弥

此时的台湾已经由经国操盘,李弥的部下都劝他不要回去,但李弥权衡再三还是带着大部队回到了台湾,很快就被软禁了起来。国党残部里也有对台湾心灰意冷的,第3军的军长李文焕和第5军的军长段希文带着队伍跑到了泰缅边境,后来向泰国政府投降。泰国政府给了李、段残部泰国的户口本,并要求他们在泰北地区协助泰军消灭反政府武装。

李、段什么样的人?那是李弥贩毒模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作为国军贩毒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当然对鸦片产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延续了李弥时期的贩毒思路,那就是以毒养军,以军护毒,李、段牢牢控制住当地的鸦片生产环节,统一收购鸦片,然后把鸦片运往泰国,再由泰国当局将鸦片销往海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销体系。

可以说,李弥对金三角的贩毒事业影响非常大,不仅一手打造了军事贩毒的新模式,还培养出一批惊艳世界的大毒枭,其中就包括后来的“鸦片将军”罗兴汉和“金三角大毒王”坤沙。

03

1951年,李弥在缅甸的一个村子里组建了“云南反共救国军”,当时十里八乡的缅甸土著都跑过来看热闹,人群中一个淌着鼻涕的小孩第一次感受到了正规军的威慑力,谁也没料到十几年后,这个小孩会成为金三角的第一大毒枭,“鸦片将军”罗兴汉。


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罗兴汉(左一)

罗兴汉出生在缅甸的果敢,他爹是村里的首富,所以罗兴汉从小接受了正规教育,后来又进入军事进修班,毕业后跑到一个土司家里当保安队队长,后来土司家裁员,罗兴汉没了工作,回家后又染上赌瘾,欠了一屁股债,和家里也闹翻了,不过罗兴汉身手不错,能力也很强,当地豪门杨二小姐帮着他开了一家大烟专卖店,从此开启了贩毒生涯。

罗兴汉十几岁的时候就跟着国军残部混,平时跑个腿买个烟什么的,一来二去也和国军里面的人混得非常熟,也有人说罗兴汉就是在那个时候加入了国党,所以后来他的贩毒生意一直做得很顺,当地农民也敢于把鸦片借给他,等他倒卖出去再付货款。可以说,罗兴汉最初是个倒爷,用打白条的方式收购鸦片,然后卖到其他地方赚个差价。

1961年,缅甸政府在进攻国军残部的时候抓了杨二小姐和罗兴汉等人,原因是这些人长期和国党残部不清不楚,不过没多久国军残部就撤回台湾了,缅甸政府也把杨二和罗兴汉放了出来,还给了罗兴汉一支队伍,让他帮着政府对抗当地的反政府武装。

这里咱们要多说一句,缅甸这个国家虽然在1948年独立,但缅北的少数民族根本不服,先后建立起大小数十个反政府武装,其中最大的两个分别是掸邦和克钦邦,二战结束后,昂山将军曾跑到缅北说服掸邦和克钦邦联合建国,只不过后来没有成功,现在缅甸的实际掌权者昂山素季就是昂山将军的女儿。

做了政府打手的罗兴汉在1965年成立了自卫队,人数还不到200人,不过罗这个人读过军事进修班,策略还是有的,他先是策反了反政府武装里的一个大队长,然后打了几个胜仗。缅甸政府觉得罗兴汉是个人才,就任命他为果敢县人民主席,罗的队伍也很快发展到了1500多人,并且还从泰国和老挝搞到一批美式武器。

罗兴汉有人又有了武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当年国军贩毒时的风采,毕竟产业基础在那摆着,不接着搞贩毒事业那就太浪费了。此时的罗兴汉有点飘,当年国军最牛B的时候也只控制了金三角毒品的上游,也就是提供安全保障,让土司交高昂的保护费,但罗兴汉的胃口太大了,他把鸦片从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再到销售,全部承包了下来,基本实现了从产地到用户的全产业链对接;另外,他还在产品上下功夫,摒弃传统的鸦片提纯工艺,开创了提炼海洛因的新时代,他还建立了大型海洛因加工工厂,生产出划时代的产品-纯度达40%的3号海洛因;最后就是他的贩毒网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金三角-香港-阿姆斯特丹通道,让金三角的毒品直接销往欧洲。

在罗兴汉的不懈努力下,金三角的贩毒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鼎盛时期,罗兴汉的帝国控制了金三角三分之一的毒品。

为了给贩毒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罗兴汉和掸邦叛军达成协议,罗兴汉以部分利润换取叛军对自己贩毒商队的武装保护。缅甸政府听到这个消息后感觉自己的人格被侮辱了,政府任命的地方官员,不仅拿着国家经费贩毒,现在居然还和叛军形成了利益同盟,这要是传出去政府的脸还往哪搁?

1973年,缅甸政府命令20个自卫队全部解散,大部分私人武装的头目都乖乖听命解散了队伍,只有罗兴汉头铁,拒不执行。于是,缅甸政府派出军队平了罗兴汉的制毒工厂,罗兴汉逃到泰国后被泰国警察抓住,随后引渡到缅甸。耐人寻味的是,罗兴汉先被判了死刑,随后因赦令改为无期,然后又得到特赦,还得到了200万缅甸元的退赔款。

1980年,罗兴汉再次组建私人武装,后来在果敢县担任民族文化会主席。不过再也没闹出什么大动静。

04

罗兴汉的毒品帝国被摧毁后,世界毒品贸易出现了一个空白,不过很快这个空白就被坤沙填补了。

坤沙原名张其夫,生于1934年,祖上是云南汉族移民,而且还是掸邦莱莫部落的土司。坤沙从小接受的都是汉文化教育,汉语说得贼溜,反倒是土语不怎么会说,不过这也不影响他后来的发展,因为金三角的毒贩们主要讲汉语。


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坤沙

李弥在掸邦搞“反共抗苏大学”的时候,坤沙就是这里的小学员,据说“抗大”的教材是那本《论持久战》,这个大学虽然办学时间短,但成效显著,后来金三角一半的大毒枭都在这里学习过,坤沙毕业后还担任了国军的一个小排长。在坤沙的人生规划中,如果在国军混不出人样来,就只能回家继承土司的职位。

1954,国军残部第一次撤回台湾,坤沙感觉继续跟着残部混没什么前途,于是撕下肩膀上的军衔回家做了一名安静的土司。前文咱们也讲了,缅甸政府为了对付反政府武装,搞出来个“以夷制夷”的奇谋,坤沙也是在这个时期组建了私人军队,并且得到了缅甸政府的许可。当时金三角最靓的仔是罗兴汉,政府和反政府武装都盯着他,所以坤沙能够悄悄地积攒实力。

由于坤沙的国军背景,所以他的队伍吸引了大量的国军残部,并且还挖来了残军第1军第6师第18团团长张苏泉做自己的参谋长,队伍的战斗力一下提升到了低配国军的水平,并且很快从众多杂牌军中脱颖而出。

60年代,随着国军主力彻底退出缅甸,金三角各方势力展开了毒霸争夺战,土司武装、国党残军、军政高官互相挖坑,互相打劫,乱的就跟民国军阀一样。坤沙的队伍虽然战斗力强,但也被其他集团阴了很多次。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坤沙开始和掸邦独立运动领袖眉来眼去,这就惹恼了缅甸军方。

1969年,缅军上校貌遂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诱捕了坤沙,并且判了坤沙无期。随后,缅军又去围剿坤沙的自卫队,张苏泉毕竟是正规军出身,靠着解放战争时期的逃跑经验,勉强给坤沙留下了100多人。后来,张苏泉干脆举起了“掸邦革命军”的旗号,瞬间拉拢了掸邦33个土司的支持,同时还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好感。

1973年4月,张苏泉派出49名战士潜入掸邦首府,绑架了两名苏联医生要求交换坤沙,坤沙名义上被释放,但实际上被软禁了起来,3年后坤沙在酒会上灌醉了监视他的士兵,趁机跑回了掸邦,随后重拾旧业,在张苏泉的辅佐下迅速建立起庞大的贩毒集团。

坤沙对于贩毒事业的理解显然要好过前辈罗兴汉,他没有像罗兴汉一样把贩毒摊子搞得那么大,而是抓住了最赚钱的两个环节:加工和运输。在产品加工上,坤沙高薪聘请香港的化学家指导海洛因的提纯和生产;运输方面,他和各军方合作,建立起一个比罗兴汉更为广阔的贩毒网络。

短短几年,坤沙就一跃成为“金三角第一毒王”,金三角的鸦片产能也从二战后的40吨,增长到2000吨。坤沙让金三角的毒品产业达到了一个顶峰。

重新恢复事业后,坤沙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把贩毒事业包装一下,才能活得长久一点,他马上就想起当年李弥打着“复国”的旗号光明正大贩毒时的情景,于是他也举起“掸族革命和独立”的大旗,要为掸族同胞的自由独立斗争到底,并且宣称贩毒是为了筹措“革命经费”。1985年还和其他两支武装力量成立了“掸邦革命政府”,还把部队改为”泰蒙军“,自己任联军司令,一通骚操之下居然还成了掸邦的“民族英雄”。到了1991年,所有掸邦武装力量都投奔了泰蒙军,这也让坤沙集团成为金三角地区最大的武装力量,巅峰时期总兵力近3万,一度配有美式先进武器和苏式地对空导弹。


金三角风云,国军残部里跑出来的世纪毒枭们

蒙泰军

为了生存,坤沙曾主动找到美国和掸邦独立武装寻求合作,希望美国承认掸邦革命政府,后来美国联邦调查局还专门派人跑到金三角做调研。在谈判中,坤沙希望美国人能包销自己的毒品,每年给他4800万美元就行,美国政府一研究,觉得和毒贩做交易传出去不好听,毕竟美国也要脸,所以就拒绝了坤沙的要求。

坤沙的贩毒集团和独立倾向让缅甸政府忍无可忍,新的军政府上台后采取了”民族和解政策“,很多反政府武装和政府达成了协议,大家基本上不打了,这让缅甸政府能够腾出手来对付威胁最大的坤沙集团,另外贩毒这件事在国际社会上被骂的非常惨,所以也没有人愿意支持坤沙。

从1991年到1993年,缅甸政府对坤沙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捣毁了坤沙一个大型海洛因工厂,坤沙实力大减,1995年蒙泰军又发生内讧,原因是掸邦本地人不满管理层多数是华人,掸族头目带着一票兄弟脱离了坤沙集团,坤沙也因此辞去了“总统”和“总司令”职务。1996年,大势已去的坤沙选择了向缅甸政府投降,一代毒枭就此落幕。

罗兴汉和坤沙的落幕并不代表金三角毒品事业的结束,随后一批新的毒枭又冒了出来,金三角的贩毒事业还在继续。

此文完,如果觉得文章还不错,也请顺手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