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是底線,底線是最起碼的共識

共識是底線,底線是最起碼的共識

有些所謂的大媒體越來越淪落了,今天看到某報的的一個標題:“現在的美國,不把中國搞殘是不會放心的。”公開煽動敵對情緒。認知水平還真的不如有良心的個人公眾號理性的分析,熱枕地呼籲!還有的媒體每天推送某某國的感染人數又創紀錄了之類,透出的濃濃地隔岸觀火的味道。

情緒解決不了問題,只能使事情更糟!當下最需要的是共抗疫情,共渡時艱,普遍共識。任何“關起門來朝天過”的企圖都是開歷史倒車。世間沒有桃花源,每個人都被深深地嵌入到了社會之中,“蝴蝶效應”是真實的存在,並且一直在翩翩起舞。

不是說不報道,而是我們秉承的態度。疫情的不確定性,悲觀情緒瀰漫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焦慮、緊張、不知何去何從是當下普遍心態。

逆全球化的情緒愛誰有誰有,我們堅定的開放,堅定的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做推動人類向前發展的力量。

昨天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特朗普就是一個“魯棒”,瘋言瘋語慣了,如果我們跟一個瘋子去爭,自己不也不正常了嗎。從他一上臺就這樣,叫囂著修牆,拿他的話當真,沒必要。他一個任期都快滿了,阻止了全球化進展的步伐了嗎?特斯拉還不是跑到上海來了。最近,有消息稱美日要把企業搬出中國,美國說是拿出20億,“報銷搬家費用”,有用嗎。區區20億就能收買那些在全球化的大公司,有點難。要知道單一個蘋果公司賬面上的錢都比美國聯邦政府的錢都多,富可敵國的公司可不單單蘋果一個。

他愛咋說咋說,走自己的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甚至是他們內部的人力量。毛主席教導我們:政治鬥爭就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敵人搞的少少的。特朗普可以攻擊,但別打擊面太大。

疫情之前,有家國際知名的國際智庫,在報告裡創造了詞:中美國。現在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儘管在政治層面上彷彿勢如水火,而在民間則是彼此嵌套。

中國應該是“世界的中國”,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離不開世界。當代經濟三要素,資金、勞動力、技術。勞動力在現階段漸漸失去優勢;資金有一點不夠,所以才要更加的開放,金融行業的放開,再次證明了領導層的高瞻遠矚。技術也有一點不夠,公允的說,中國製造的優勢主要集中在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期,當全球製造業,因為成本優勢而彙集中國後,這些企業逐漸產生化學反應,形成彼此勾連的、複雜的供應鏈網絡。3000家打火機配件企業集聚一個小鎮,走一圈就完成生產,這種效率帶來的比較優勢,逐漸幹掉所有國家競爭對手,輸出全球80%的產量。而在前沿的信息技術為主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我們有些技術還不佔絕對優勢,儘管我們有華為這樣的優秀公司,但還遠遠不夠。這就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起點,心態要放平、姿態要放正。

中國40年的韜光養晦,高速增長,一場疫情的突如其來,打破了這種態勢。大國之間出現了信任危機。國家關係在撕裂,國內的關係也在撕裂。這是疫情帶來的最深刻的影響。

重拾“信任”,打造“共識”是我們共同的任務。

我們的媒體有責任完成這一歷史使命,而不是推動這種撕扯的力量進一步蔓延。

打造“共識”從身邊做起,從自我開始。別先急著站隊,極左極右的爭論沒有意義,我對你錯的爭論沒意義,虛擬的各種主義情緒沒意義。先別管方方的這粒微塵,看緊自家的錢包才更重要。

現在全球的“央媽”都在接管經濟,疫情之後,各個發達國家都將利率調至為零,中央銀行失去了利率這個槓桿。理論上,各國央行總是可以通過無限出售本國貨幣來影響外匯。這將播下全球各國“以鄰為壑”政策的種子,使得貿易保護閉關鎖國的狀況重演。

一旦這種局面形成,是一個全盤皆輸的局面,沒有贏家!雪崩之下,每一個雪花都在勇闖天涯,各自為政,經濟大停滯,苦的還是咱老百姓!

文後用易中天老師的話做結尾,言簡意賅:

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船翻了對誰都沒有好處。

這條船,你可以理解為國家,也可以理解為地球。

沒有直升機或太空船,你就只能在這條船上與他人同生死,共患難。

所以,我說的“還是同舟共濟為好”這句話,就可能成為共識。

……

共識必定是底線,底線就是最起碼的共識。

從“我們都想活下去”這個最低端或者最起碼的共識出發,可以邏輯地推出做人的底線,比如:

可以袖手旁觀,不能幸災樂禍。

可以明哲保身,不能落井下石。

可以只顧自己,不能損人利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