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2020年5月26日晚8点,陶瓷界泰斗级人物、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张守智教授在京去世,享年88岁。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张守智,1932年生,河北承德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历届中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评委,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长期担任国家政府用瓷、出品陶瓷、开发中国现代旅馆业用瓷的设计指导工作,为促进陶瓷产业与文化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

1953年,周恩来总理针对郭沫若“新中国成立了,应该有代表国家的庆典用瓷”的建议进行了批复:由文化部负责完成建国瓷的设计任务,轻工部完成建国瓷的制作任务。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7名教授带着张守智和施于人、周国桢等4名学生,在景德镇负责建国瓷制作的监制工作。2009年,张守智参与60大庆特贡瓷的督造工作。2016年G20国宴瓷设计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国宴瓷设计2017 2019年一带一路峰会国宴瓷设计。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陶瓷是一生的事业,紫砂是成就事业的他山之石

陶瓷设计是张守智一生的事业,为了这项事业,他在艺术学习上涉猎颇广。至今,回顾自己的创作道路,他认为年轻时学习紫砂设计制作技艺让他受益无穷。

1956年到1966年之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每一届大约毕业15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或者是负责一个省的陶瓷工作,或者是从事科研设计工作,基本不会到生产第一线。当时正是全国陶瓷生产恢复的重要时期,生产第一线设计人才奇缺。1959年,由轻工部和中央工艺美院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陶瓷培训班,张守智结识了来自宜兴紫砂厂的紫砂艺术家高海庚。设计艺术的灵感来源从来无界限,张守智自此与紫砂结缘,并在此后的紫砂设计制作中融会贯通地积累了陶瓷设计制作的宝贵经验。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1962年到1965年间,张守智每天下午都会准时出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所,他把明清两代收藏的紫砂壶从库里调出来,测量、绘图。在这3年里,他把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著名画家唐云所藏的500多把历代经典壶逐一测绘,通过注水确定容量,再从功能、水流情况、结构处理、铭文、底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总结规律。

张守智教授在紫砂设计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设计的壶个个是经典,将现代设计理念注入传统的紫砂艺术之中。他与三位壶艺泰斗合作的壶也成佳话,其中两位是顾景舟大师与汪寅仙大师,与顾景舟大师合作的壶是《玉壁提梁》,与汪寅仙大师合作的壶是《曲》,另一位是与于潮州被誉于“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人”的章燕明大师合作的壶《紫晞》(也叫《晨曦》)。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玉壁提梁》1988年顾景舟大师,在张守智教授玉璧提梁设计的基础上,参考古代玉璧的图样,将盖面制成“谷纹玉璧”的形状,故称之为玉璧提梁壶。此壶每一根线的始终、每一接合的过渡、每一棱角的锐钝,都极为用心。此壶的量点与点睛之笔,就是谷纹玉璧壶盖,其制作比整把壶还要费工费时。采用双层设计,上层盖面装饰谷纹,颗颗谷粒作萌芽之态,排列匀整有序;中间镂空,镂空的孔璧为壶钮,底部下凹,气孔开在上下的夹层之中。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每个细节都体现着设计家与大师的巧思和匠心。整个壶的构造简洁大方,如你看了张守智教授的设计图纸并加以研究,定会大为惊叹,从张守智教授设计图纸上写的是1987年设计的,而此壶是在第二年完成,这也说明顾景舟先生在制作这把壶所花的时间与精力。

《曲》是1986年张守智教授与汪寅仙所合作,《曲》壶一出,就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并送往日本、美国等国家展出。此《曲》壶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蜗牛。壶嘴犹如蜗牛的头部,壶体是蜗牛的身躯,壶把所围成的空间似蜗牛的外壳。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从壶嘴到壶把,用一条涡线贯通,壶身和壶把的结合形成壶的整体。壶嘴是从壶的腰线中起伏延伸而成,充分显示了静中的活力,微翘的壶嘴增强了蜗牛抬头爬行的动感。张守智教授设计与汪寅仙共同完成的《曲》成为了曲线美的代表作品,突出的是“弧”。

深切缅怀陶瓷泰斗张守智

《紫晞》是2006年张守智教授与章燕明大师及他的儿子章海元合作的,该壶2007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紫晞》构图奇特,有紫气东来之寓意。把型奇特,有棱有角,趣味顿生,突破了实用的极限。壶身圆润而空灵,简约而委婉。线条变化富有韵律感,质朴中透着高雅,给人以匀净轻快的美感享受。《紫晞》与《曲》风格各异,《曲》突出的是“弧”,而《紫晞》却突出的是“棱”。

天道酬勤,回顾张守智教授的人生历程,从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三十而立始,又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经历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直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轨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