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练习,常考的六篇名篇

答案在尾部:关注不错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列说法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B.这首词中“可怜” 一词,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为悲壮,表现作者壮志难酬。

C.这首词描写了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D.这首词成功运用了 “八百里” “五十弦” “沙场” “的卢” “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2.对标题中“壮词”词义理解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壮志之词 B.壮丽之词

C.壮观之词 D.壮美之词

3.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八百里”指路途遥远,写出征战疆场的辛苦。

B.“五十弦”指演奏者很多,声音洪大震耳欲聋。

C.上片写了一个秋天早晨沙场点兵时的壮盛场面。

D.这首词通篇豪情壮志,充满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4.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

B.词的上阕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士气高昂的场面。

C.词的下阕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

D.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


中考语文|诗词练习,常考的六篇名篇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诗、词的最后一句与本诗的“篇末言志”相同的一项是( )。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的“干戈”是指宋元间的战争。

B.“风飘絮”比喻个人的命运已难挽回。

C.“零丁”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慨叹。

D.全诗表现了诗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追述自己的仕途和多年的征战经历。

B.颔联形象写出国势危亡,表达诗人颓废情绪。

C.颈联写出了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处境。

D.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4.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回顾了诗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即科举入仕与勤王抗元,从纵向追述,起笔不凡。

B.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向着笔,渲染气氛。

C.颈联“惶恐滩”“零丁洋”对仗工整,以地势之险暗示诗人处境之艰,表现忧愤悲苦之情。

D.尾联慷慨激昂,借景抒情,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气节。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4.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中考语文|诗词练习,常考的六篇名篇


出师表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1.对⑥⑦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叙述了作者与先帝患难与共的经历。

B.交代了作者劝说刘禅“开张圣听”的原因。

C.表达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D.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2.以下与选文作者生平有关的一项是( )。

A.当年万里觅封侯 B.尘暗旧貂裘

C.凭栏袖拂杨花雪 D.三顾频频天下计

3.以下对③④⑤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具体列出了作者心目中值得推荐的文臣和武将。

B.从“此皆良实”“性行淑均”可见作者重视人的品性。

C.选文处处不离“先帝”是为了暗讽后主的昏庸无能。

D.“亲贤臣,远小人”是作者向后主提出的建议。

4.下列对⑦⑧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托付的“大事”即指平定南方。

B.“驽钝”表现了作者作为臣子的谦虚。

C.“报先帝、忠陛下”体现作者陈情之恳切。

D.“亦宜自谋”是作者对后主的期望。


醉翁亭记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B.欧阳修号“醉翁”“六一居士”。

C.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D.《卖炭翁》也是欧阳修的作品。

2.下列作品不属于作者贬谪期间所作的是( )。

A.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B.白居易的《卖炭翁》

C.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D.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介绍了醉翁亭的秀丽风景以及交代自己建造醉翁亭这件事。

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

C.第②段仅从“四时之景不同”这个方面表现山水之乐“乐亦无穷”。

D.第②段“风霜髙洁”、“水落石出”写出了山间四季景色的特点。

4.下列对第③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老人小孩为代表,写游人之乐,更能凸显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

B.太守宴席的最大特色是融于山水、就地取材,以泉代酒也足可醉人。

C.宾客的喧哗充分体现了“宴酣之乐”,与太守的沉闷形成鲜明的对比。

D.“太守醉也”既因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也因自己年事已高、精神不济。


中考语文|诗词练习,常考的六篇名篇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认为站前要做到取信于民。

B.曹刿认为选自“辙乱旗靡”之时追击是本次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

C.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主要表现了鲁庄公的浅陋无知。

D.文本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展现了曹刿论战的过程。

2.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谈论战争。

B.第①段点明战争的时间,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C.第②段详写战争的经过,显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D.第③段写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主要在于把握战机。

3.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分析鲁庄公治理国家的特点。

B.交代了鲁齐两国作战的具体时间。

C.分析了作战前取信于民的重要性。

D.交代了曹刿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自然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B.第二自然段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C.第三自然段写曹刿论述长勺之战的取胜原因。

D.文章紧紧围绕“远谋”来选取材料。


中考语文|诗词练习,常考的六篇名篇


答案:

《破阵子》:1.D 2.D 3.C 4.C

《过零丁洋》:1.B 2.B 3.B 4.D

《鱼我所欲也》:1.A 2.B 3.A 4.A

《出师表》:1.B 2.D 3.C 4.A

《醉翁亭记》:1.D 2.B 3.B 4.A

《曹刿论战》:1.C 2.C 3.A 4.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