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絲綢之路

文/黃小仙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是聯結世界各類文明的橋樑。通過這座橋樑,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與印度、埃及、巴比倫等古國的文明相識相知、相輔相成,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但除此之外呢,您對絲綢之路又知多少,比如絲綢之路起源於何時?經過哪些地方?有多少路線可走?路上到底是種什麼情形?古就有之的絲綢之路又為何在近代由一位德國人命名?數千年來,一直不曾停歇的風沙把太多故事吹散,諸多細節在也漫漫歷史長河中埋沒。但我們撥開迷霧,探尋真相的心從未停止。時至今日,絲綢之路到底是條什麼路,人們也漸漸有了答案。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於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路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

詳解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雛形

其實,早在遠古時期,雖然人類面對著難以想象的天然艱險的挑戰,但是歐亞大陸東西之間並非像許多人想象中那樣地隔絕。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著一條由許多不連貫的小規模貿易路線大體銜接而成的草原之路。這一點已經被沿路諸多的考古發現所證實。這條路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早期的絲綢之路上並不是以絲綢為主要交易物資,在公元前15世紀左右,中國商人就已經出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購買產自現新疆地區的和田玉石,同時出售海貝等沿海特產,同中亞地區進行小規模貿易往來。

人們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墳塋的考古中發現了產自新疆的軟玉。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紀,中國就已經開始和西域乃至更遠的地區進行商貿往來。依照晉人郭璞在《穆天子傳》中的記載,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等貴重品西行至裡海沿岸,並將和田玉帶回中國。雖然這種說法的真實性還沒有定論,但是目前在絲綢之路沿線的考古中,確實出土了部分在這一時期的絲綢製品。在中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經存在了相當規模的對外經濟交流。

張騫的鑿空之行和絲路的繁榮

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西漢王朝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劉徹想聯合大月氏一起出擊匈奴,故派遣張騫前往。但在途中張騫一行不幸被匈奴俘虜,沒有完成任務。但在逃脫後,在大夏市場上,張驀卻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氈、大秦國的海西布,尤其是漢朝四川的鄧竹杖和蜀布。他由此推知從蜀地有路可通身毒、大夏。公元前126年張騫幾經周折返回長安,史書上把張騫的首次西行譽為“鑿空”即空前的探險。這是歷史上中國政府派往西域的第一個使團。

詳解絲綢之路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經四年時間他和他的副使先後到達烏孫國、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自從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向漢武帝報告關於西域的詳細形勢後,漢朝對控制西域的目的由最早的制御匈奴,變成了“廣地萬里,重九譯,威德遍於四海”的強烈願望。為了促進西域與長安的交流,漢武帝招募了大量身份低微的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中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出於對匈奴不斷騷擾與絲路上強盜橫行的狀況考慮,為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設立了漢朝對西域的直接管轄機構——西域都護府。以漢朝在西域設立官員為標誌,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交流之路開始進入繁榮的時代。

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的來往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那時,古羅馬的市場上絲綢的價格曾上揚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不僅僅是羅馬人對來自東方的神奇玩意兒感興趣。埃及歷史上著名的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也是一位絲綢愛好者,被記載曾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並酷愛絲綢製品。

公元97年,東漢班超重新打通了絲路,再次建立了漢朝在中亞地區的主導地位後,派甘英攜帶大量絲織品到達條支(可能是今日土耳其的安條克),而當時安條克以南正是埃及和安息爭奪的國土。因而中國與埃及最早的官方溝通應當就是在這一時期。而記載中的中國和其他大國的官方溝通似乎不止於此。《後漢書》亦記載了公元166年羅馬使節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大使館的事情。東漢末年,由於內患不斷增加,自漢哀帝以後的政府放棄了對西域的控制,西域內部紛爭不斷,出入塔克拉瑪干的商路難以通行,當時的中國政府為防止西域的動亂波及中原,經常關閉玉門關,這些因素最終導致絲路東段天山北南路的交通陷入半通半停。

詳解絲綢之路

絲路的二度繁榮大大刺激了唐朝人的消費慾望

隨著中國進入繁榮的唐代,西北絲綢之路再度引起了中國統治者的關注。為了重新打通這條商路,中國政府借擊破突厥的時機,一舉控制西域各國,並設立安西四鎮作為中國政府控制西域的機構,新修了唐玉門關,再度開放沿途各關隘。並打通了天山北路的絲路分線,將西線打通至中亞。這樣一來絲綢之路的東段再度開放,新的商路支線被不斷開闢,人們在青海一帶發現的波斯銀幣是目前中國境內最多的,這證明青海也隨著絲路的發展成為與河西走廊同等重要的地區,加上這一時期東羅馬帝國、波斯帝國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統治,令這條商路再度迎來了繁榮時期。

與漢朝時期的絲路不同,唐朝控制了絲路上的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地區,並建立了穩定而有效的統治秩序。西域小國林立的歷史基本解除,這樣一來絲綢之路顯得更為暢通。不僅是阿拉伯的商人,印度也開始成為絲路東段上重要的一份子。往來於絲綢之路的人們也不再僅僅是商人和士兵,為尋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們也逐漸出現在這一時期。中國大量先進的技術通過各種方式傳播到其他國家,並接納相當數量的遣唐使及留學生,讓他們學習中國文化。同時佛教、景教各自迎來了在中國廣泛傳播的機會,一時間唐朝人在文化方面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絲路商貿活動的直接結果是大大激發了唐朝人的消費慾望,因為商貿往來首先帶給人們的是物質(包括錢財等)上的富足,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其次是不同的商品來源地域帶給人們的精神差異的影響。絲路商貿活動可謂奇貨可點、令人眼花繚亂,從外奴、藝人、歌舞伎到家畜、野獸,從皮毛植物、香料、顏料到金銀珠寶礦石金屬,從器具牙角到武器書籍樂器,幾乎應有盡有。而外來工藝、宗教、風俗等隨商進入更是不勝枚舉。這一切都成了唐朝人尤其是唐時高門大戶的消費對象與消費時尚。

西北絲綢之路的衰落

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崑崙山北進,侵佔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唐朝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闢,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跡象。

12世紀以後,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闢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

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的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了。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遊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