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抄國外本科生論文?用公開透明的調查迴應公眾關切

作者:楊三喜

近日有媒體報道,4月9日《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在網站刊發聲明,撤回江蘇大學教授戴美鳳團隊於2015年12月15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原因是雜誌編輯部認為,該論文大量抄襲了匈牙利布達佩斯技術經濟大學一名本科生於2013年完成的本科畢業論文,而沒有註明出處。且由於證據比較充足,即便涉事作者不同意撤稿,他們依然決定對該論文做撤稿處理。對此江蘇大學回應稱,目前已經邀請校內外專家對該論文是否抄襲進行鑑定,相關結論仍未得出。

教授抄國外本科生論文?用公開透明的調查回應公眾關切

雖然目前尚沒有明確結果,但從《科學報告》編輯部堅決的態度中,不難窺見端倪。事實上,高校教師涉嫌抄襲本科畢業論文事件並不鮮見,就在3月底,就有河南鄭州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的一名畢業生實名舉報導師剽竊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且複製比高達90%。

不管抄襲誰的論文,都是違背了基本的學術規範和學術倫理。一些高校教授把眼光投向自己的學生,顯得荒謬又滑稽;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更是丟了個“國際”臉。

發現學術不端行為並不容易,而利用信息差抄襲國外論文更難以被發現。2014年,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新聞界》發佈公告,稱已從北大畢業的歷史學系博士生於豔茹在《國際新聞界》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一國外論著,決定5年內拒絕於豔茹的投稿。之後北大進行了調查,撤銷了於豔茹的博士學位。這是國內學人論文剽竊國外論著中影響最大的案例。可以推測的是,目前學術不端現象依然頻有發生,除了抄襲國內學者的論著外,利用信息差抄襲國外論著的情況一定還有很多,只是更加隱蔽,難以被發現。

有學者認為,論文抄襲之所以屢禁不止,與當前量化的職稱評審制度和學術評價標準有著密切關係。量化的職業評審制度和學術評價標準固然存在弊端,但是標準再有問題,也不能構成抄襲的理由。誠信是學術研究的生命,在同樣的評審制度下所有學者都面臨同樣的標準,為什麼有的人能夠堅持底線,有的人輕易就淪陷?所謂的評價標準不合理,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

當然,這不是為當前的學術評價標準辯護,只是不要動不動把鍋甩給“制度”。破“五唯”頑疾的改革,一直在路上。前不久教育部和科技部就聯合發文,針對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要求高等學校破除論文“SCI至上”,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迴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這一舉措將推動學術評價標準更加科學,也有利於營造健康的學術生態。

教授抄國外本科生論文?用公開透明的調查回應公眾關切

具體到此次論文抄襲事件,不管抄襲的論文是誰寫的,是知名教授還是本科生,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本質上都是學術不端,突破了學術倫理底線,都不應該姑息縱容,必須對其一查到底、零容忍。

此前,中原工學院針對學生舉報導師抄襲事件,表示正在調查,但結果不會公佈。後來當事學生回應稱事情已經解決,相關老師已向她鄭重道歉,同時也要求期刊撤稿,學校方面的領導正在內部處理此事。道歉、撤稿、內部處理,就這樣完事了?連處理結果都不願意公開,大事化小、敷衍塞責輿論,完全不是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應有態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縱容和變相鼓勵了不端行為。希望江蘇大學不要追隨這類做法,用全面、公開、透明的調查回應公眾關切,如果最終確認抄襲屬實,應對涉事教授進行嚴肅處理和追責。這既是為了維護健康學術生態,也是為了維護學校聲譽。(楊三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