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秋水》傳遞了什麼信息和含義?

飛起來的大鐵牛


莊子《秋水》傳遞的是對相對主義的認識。無論是大小,多少,有無,貴賤,生死都是相對的,不確定的,沒有界限。至高無上的是以以“無”狀態存在的先驗之“道”。

莊子,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到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是老子哲學思想繼承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莊子的道是逍遙,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自然的比人為要好。無用就是有用。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假慈,假仁,等大偽。

《秋水》的中心是討論人應該怎樣去認識外物。

秋水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寫北海海神與河伯的談話。共分七個片段。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認識事物的相對觀點。提出了返歸本真的主張,不以人為破壞損毀自然,把萬物一齊,道無始終的自化觀點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後一部分,是寫的寓言故事,一共6個故事,各不關聯。是獨立的存在的存在。和前一部分河伯海神對話也沒有什麼關聯。有遊離之嫌。主要講解分析認識事物的複雜性。變異性。判斷的困難性。有些強說事物的不可知論,歸於消極無為。

莊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儵魚遊得多麼悠閒自在,這就是魚兒的快樂。”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

這是秋水中的一個寓言,說明不要以自己的眼光看待他人,也有“己之不欲,勿施於人”的哲學在其中。

而作家王蒙認為這是莊子的詭辯,不講道理。實際上莊周的理論應該貫通了看。從《齊物論》中的夢蝶開始,化蝶為鯤遊於北海 ,化鵬為魚回來尋找自己,所以才有“子非吾,安之吾不知魚之樂”之問。蝶化莊周 ,回來找到了自己。魚也是莊周。

這是一個可知和不可知論的認識。

秋水傳遞信息和內容是,沿著河海天地一直達到無限廣闊境界,得無為逍遙妙法,通無量眾生之心,化宇宙萬物,可得大自在。


雪小浪


莊子《秋水》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萬變,用相對論、矛盾論、進化論的思想把人生解剖得淋漓盡致!

說《莊子.秋水》必須要說說莊子其人。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作品僅存《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為莊子及其後學所著。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

——原文摘錄第一段(篇幅太長,只摘錄部分)

——河伯與北海若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全篇由兩大部分組成。

前一部分寫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一問一答一氣呵成,構成本篇的主體。

後一部分分別寫了六個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自成一體。

通篇強調了認識事物的複雜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知過程的變異性,指出了認知之不易和準確判斷的困難。

有人認為篇文過分強調了事物變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認知過程中相對與絕對間的辯證關係,很容易導向不可知論,因而最終仍只能順物自化,返歸無為,當然又是消極的了。

其實不然。我們必須要了解莊子其人,才能充分理解其意,並用以指導我們的人生。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寧守其風骨而不願與虛名相伴,不要低三下四屈尊就範而寧願獨守清風,這正是莊子一生追求的自由!但是莊子真的在風雲突變的戰國時期沒有機會重出江湖嗎?或者說他真的不願意出世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只是他不願意附帶任何條件出世而已。所以他裝瘋賣傻看破紅塵把自己深藏,所以他瞞天過海放浪形骸於俗世之外,所以他引經據典寓言漫天,一切都只為了此生的自由!但,這並不表示他沒有能力,沒有實力!莊子就是這樣若隱若現的高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這篇《秋水》 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

莊子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萬變,用相對論、矛盾論、進化論的思想把人生解剖得淋漓盡致!

也就說,莊子不是無能而無為,更不是無奈而無為!恰恰是因為莊子的主動無為,才顯得莊子胸懷之坦蕩!

莊子一貫筆下意象繁華,大鵬展翅,俯仰天地,人生、宇宙於他,可放浪形骸,可傲慢逍遙。他的逍遙能給人以慰藉。

人們失意得意,往往都是世俗框架裡。讀莊子,他永遠可以把你帶到更高遠的視界裡,超然物外,遊於逍遙。



中國新派冷雁


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或“老莊哲學”。老子核心思想_“道”;莊子繼承“道”,其核心思想_“天地人合一”;“天地人合一”源於莊子《齊物論》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天人合一”者為後人與伏羲之“太極宇宙”理論相溶合:伏羲畫開天地,“一”為陽為天,“——”為陰為地;人在藍“一”(天)下,即天人合“一”也。以《齊物論》觀之,“天地人合一”實為莊周之本旨。“天地人合一”貫穿《莊子》,此乃莊子學術之共性;《秋水》篇乃“天地人合一”思想之延伸、擴展、補充,以《秋水》“合於自然”為例證。

《秋水》篇個性觀點:①客觀世界之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無限永恆;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之有限性。以“河、海”之小、大為例證;以“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為例證。

《秋水》篇個性觀點:②認識世界之方法當釐清整體與局部、一般與個別之關係。以“天地如同一粒小米”為例證,寓天地在宇宙中之分量;以“毫毛之末如同高大的山丘”為例證寓毫末於心境或顯微鏡下之分量。

《秋水》篇個性觀點:③“道沒有終結和開始”。“道”統馭、主宰“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無限永恆”之宇宙;“道”之偉大處_人類無力溯源“道”之始,無力探究“道”之終。

《秋水》篇個性觀點:④正確認識、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之方法:人類出入於大道、和合於大道、溶於大道、歸宗於大道。表現為:形式_生入道,死出道;實質_生入道,死則歸宗於道;即迴歸本源_人從自然中來,回到自然中去。地球之總質量不變,地球及宇宙之能量守恆;總“質量不變”與“能量守恆”_由宇宙能量“道”左右此消彼長實現其平衡。故千變萬化_人心在變;千變萬化_理不變;千變萬化_宇宙質量不變;千變萬化_宇宙能量守恆。此乃“老莊”之“道”,莊周之“天地人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