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異常複雜的心理概念,具有其獨特的內部結構。雖然目前心理學界對情緒的結構尚未能形成一致的看法和理論觀點,但對情緒的結構進行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索的取向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分類取向(categorical approach)和維度取向(dimensional approach)。
情緒分類取向
情緒分類取向源於Darwin的進化論思想,其代表人物包括Tomkins、Izard和Ekman。他們認為情緒是個體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對外部刺激的適應性反應,主要關注情緒的各個組成部分,試圖將情緒分為幾種彼此獨立的、有限的基本情緒(basic emotion),但在具體情緒的數量和概念上卻並未達成一致。同時,他們認為情緒主要由幾種相對獨立的基本情緒以及由基本情緒結合形成的多種複合情緒構成。基本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先天的、不學而能的,有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在個體發展的早期就已出現的,每一種基本情緒有獨特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非基本情緒或複合情緒,是由多種不同基本情緒混合而成,或者由基本情緒和認知評價相互作用而成。
Izard對情緒成分的劃分最具有代表性,他將情緒劃分為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三個成分(Izard,1991)。
主觀體驗是個體對不同情緒狀態的自我感受,具有愉快、享樂、憂愁或悲傷等多種享樂色調。每種具體情緒的主觀體驗色調都不相同,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孟昭蘭,2005)。情緒的主觀體驗與外部反應存在著某種相應的關係,主觀體驗會引起相應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也會引起相應的主觀體驗。但在某些條件下,表情反饋無法達到個體的意識水平,無法引起主觀體驗.
外部表現,通常稱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態表情和語調錶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變化組成的模式,主要是指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例如,憤怒時皺眉、眼睛變狹窄、咬緊牙關、面部發紅;高興時額眉平展、面頰上提、嘴角上翹。姿態表情可以分為身體表情和手勢表情兩種。不同的情緒狀態下,身體姿態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如恐懼時“緊縮雙肩”。手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言語一起使用,“雙手一攤”、“手舞足蹈”就分別表達了無奈、高興的情緒。語調錶情是通過言語的聲調、節奏和速度等方面的變化來表達的,例如,高興時語調高昂、語速快。如果能夠將三種表情結合起來,會更有利於準確地判斷個體的情緒狀態。
生理喚醒指情緒產生的生理反應和變化,它與廣泛的神經系統有關,如中樞神經系統的額葉皮層、腦幹、杏仁核等,以及自主神經系統、分泌系統和軀體神經系統。不同情緒的生理反應模式是不同的,如滿意、愉快時心跳節律正常,恐懼時心跳加速。然而,也有研究者認為,有些情緒會激起同樣的生理喚醒,如愛、憤怒和恐懼,都使心率加快。
在基本情緒分類方面,研究者以進化論思想為基礎,提出了不同的情緒分類學說。Tomkins(1970)較早提出存在八種原始的(天生的)主要情緒:興趣—興奮、享受—快樂、驚奇—吃驚、苦惱—痛苦、厭惡—輕蔑、憤怒—狂怒、羞愧—恥辱、懼怕—恐懼。Izard(1991)在他的情緒分化理論中提出存在10種基本情緒,分別是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驚訝、興趣、害羞、自罪感和蔑視。Ekman(1971)基於自己的研究提出存在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厭惡和驚訝6種基本情緒。Ekman提出的這種基本情緒分類學說在目前具有很大影響。
情緒分類理論認為,每一種情緒都是中樞神經系統中特定神經通路激活的結果,並且在面部表情、主觀體驗、生理喚醒等方面與其他情緒不同。譬如恐懼與憤怒就可能是不同神經通路激活的產物。但是情緒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此觀點提出了極大挑戰。在一項關於自主神經活動與情緒關係的元分析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基本情緒並不與特定的自主神經活動模式相關,不同的基本情緒產生了相似的神經生理反應,而不同的神經生理活動也能出現在相同的基本情緒中(Cacioppo,2000)。
另外,試圖將情緒進行分類研究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還在於某些情緒之間存在高相關,如有研究發現焦慮和抑鬱存在顯著正相關。不同情緒之間的彼此關聯,啟發研究者們假設可以採用幾個基本維度來解析情緒的基本結構(樂國安,董穎紅,2013)。
情緒維度取向
情緒的維度取向認為情緒是高度相關的連續體,是一種較為模糊的狀態,無法區分為獨立的基本情緒,同類情緒在其基本維度上都高度相關。但在基本維度的數量和類型,單極還是雙極等問題上還存在爭論。
Wundt(1896)最早提出情緒的三維學說,認為情緒過程由三對情緒元素組成,即愉快—不愉快、興奮—沉靜、緊張—鬆弛,每對元素都有兩極之間的程度變化。繼Wundt三維觀點之後,Schlosberg(1954)根據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絕,激活水平三維理論。Plutchik(1980)提出,情緒具有強度、相似性和兩極性三個維度,並用一個倒錐體來說明三個維度之間的關係。後來,Izard(1977)提出情緒的四維理論,認為情緒有愉快度、緊張度、激動度和確信度四個維度,愉快度表示主觀體驗的享樂色調;緊張度表示情緒的生理激活水平;激動度或衝動度表示個體對情緒、情境出現的突然性的預料、準備程度;確信度表示個體勝任、承受感情的程度。
Mehrabian和Russell(1974)提出情緒狀態的三維度模型,即愉悅度—喚醒度—支配度(
pleasure-arousal-dominance,PAD)。愉悅度指積極或消極的情緒狀態,如興奮、愛、平靜等積極情緒與羞愧、無趣、厭煩等消極情緒。喚醒度指生理活動和心理警覺的水平差異,低喚醒如睡眠、厭倦、放鬆 等,而高喚醒如清醒、緊張等。支配度,意指影響周圍環境及他人或反過來受其影響的一種感受,如憤怒、勇敢或焦慮、害怕。高的支配度是一種有力、主宰感,而低的支配度是一種退縮、軟弱感。後來,Russell發現支配度更多地與認知活動有關,愉悅和喚醒就可以解釋絕大部分情緒變異,各種情緒不是單獨、緊密地聚集在愉悅或喚醒維度上成為相互分離的兩類,而是在兩個維度上均有一定取值。因此,Russell(1980)提出情緒的環形模型,認為情緒可以分為愉快度和喚醒度,愉悅表示情緒效價,故又稱效價—喚醒模型(見圖1.4)。愉悅和喚醒分別是圓環的兩個主軸,各種情緒較為均勻地分佈在圓環中,即為情緒的環形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所有情緒都有共同的、相互重疊的神經生理機制(Posner & Russell,2005)。
Watson和Tellegen(1985)採取自陳式情緒研究方法,提出積極—消極情感模型(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PANA)。他們認為積極情感(positive affect,PA)和消極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兩個相對獨 立、基本的維度(見圖1.5)。積極、消極情感分別對應愉悅、不愉悅,表示情緒的效價,但積極、消極情感彼此相互獨立、相關度幾乎為零,不是一個維度的兩極。另外,積極、消極情感都包含著激活成分,積極情感是愉悅和高激活的結合,消極情感是不愉悅與高激活的結合,因此PANA可以看作是Russell效價喚醒模型的45°旋轉。後來,Watson將積極、消極情感更名為積極激活和消極激活。
Thayer(1978)認為存在兩個相互獨立的雙極激活或喚醒維度,否定喚醒或激活只是一個雙極連續激活的觀點,這兩種激活狀態在主觀體驗、注意焦點和生理反應上均不相同。一種激活維度與生理節律有關,從主觀感覺有活力、有力量到睏倦和疲乏,稱為“能量激活”(energy activation);另一種激活維度是多種情緒(如焦慮)和壓力反應(如對噪聲的反應)的基礎,從主觀感覺緊張(tension)到平靜沉著(calmness),稱為“緊張喚醒”(tension arousal)(見圖1.6)。後來,Thayer發現這兩種喚醒維度其實暗含著效價成分,力量感和平靜與PA有關,緊張和睏倦與NA有關(Thayer,1989)。在對PANA進行分析之後,他指出PA和NA這兩個名稱並 不能反映這些維度中所含的激活成分。因此,他將PA改為能量喚醒(energetic arousal,EA),NA稱為緊張喚醒(tense arousal,TA)。Thayer的EANA模型與Watson的PANA模型不僅在概念上相容,相關的實證研究也證實了兩者結構的相似性。但EANA模型比PANA模型涵蓋的情緒範圍更廣。
引起相應的主觀體驗。但在某些條件下,表情反饋無法達到個體的意識水平,無法引起主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