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播音主持——五分鐘學會朗誦中的小技巧

在朗誦時,不同體裁和內容的文章採取什麼樣的朗誦基調是非常重要的。基調不是簡單的指音高、音低、音強、音弱。基調,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調,即作品總的態度情感,總的色彩和分量,以及朗誦者的具體態度。感情色彩有喜、怒、哀、樂之分,態度有肯定、否定、批評之別,其中有分寸和火候的差異。朗誦者要從作品的針對性和朗誦的目的上去把握態度,更要以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或者是情感和風格特點等因素去揣摩作品色彩的總特色。朗誦者可以通過聲音來傳達極為豐富的感情,產生巨大的,有時是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這樣使聽眾跟著去興奮,跟著去激動,甚至跟著去落淚。使朗誦者與受眾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這樣才是一個高手,一個朗誦名家。因此我們要進行各種不同的基調變化上的訓練,這樣才能準確的把握各種作品的基調,才能達到良好的朗誦效果。以下對20種基調逐一進行講解。

朗誦教師培訓高級階段,將針對二十種不同種類題材文章的朗誦基調逐一進行講解。

朗讀使用的標記符號

重音:次重音⊙ 中重音⊙⊙ 特重音⊙⊙⊙

停頓:小停頓 | 中頓 || 大停頓|||

力度:強音 f 中強 ff 特強 fff

弱音 p 中弱 pp 特弱 ppp

語調:平調→ 升調 ↗ 降調↘ 降升調 ┘ 升降調 ┐

語氣~~① 波浪線在重音下用,為重音輕讀(氣音)② 波浪線用在強音下,為強音弱讀,或者加 >, < 表示語氣漸強或漸弱 ③ 朗讀語氣也可用“堅定地”“命令地”“讚美地”等詞語輔助說明。

其它:頓音 ▲ 韻字△ 換氣 ∨ 拖音 ——(包括若即若離的聲音)

學播音主持——五分鐘學會朗誦中的小技巧

第一章 清新舒展的文章

朗誦這類題材的文章,要求:聲音音量要偏小,聲音柔和、抒情;氣息深而長。如朱自清的《春》、《綠》、《荷塘月色》等。

以《荷塘月色》為例。作品做到“情景交融”,“詩情畫意”。作者流露於字裡行間的那種不滿現實又幻想超脫現實的淡淡的哀愁和“難得偷來的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之情,是通過作者著力而細緻地描寫菏塘月色靜謐的境界體現出來的。可見,景物本身並不帶有感情色彩,景物被寫入作品,就會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記而獲得生命,表現出鮮明的傾向性,這“景”也正是由“情”作為靈魂得以表現的。否則“情”無依託就會成為乾癟的說教或無所附麗的空話。散文中的“景”從什麼角度寫或選擇什麼側面,景物之間的安排配合,也受主觀感情的支配,而不是客觀的景物的“自然翻印”和“實錄”。

學播音主持——五分鐘學會朗誦中的小技巧

就此可見,朗讀是應注意:

⑴文章的寫作時間1927年;

⑵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但又幻想超脫現實,思想是矛盾複雜的”;

⑶全文的中心思想情感是:“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

本文的朗讀基調:偏低、偏平、偏緩,但又不可太冷太淡。

就全文看,第三段是反映作者思想的關鍵一段,第四、五段把自己的感情作了表白,寫了自己體會到了“獨處的妙處”,“受用”這“荷香月色”。因此,第四、五段是感情昂起、抒情味最濃的兩段,此後就漸趨平和。朗誦是按照“伏-起-伏”的語音語氣順序處理。

學播音主持——五分鐘學會朗誦中的小技巧

作品賞析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容如下:

第1段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5段塘中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想採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學播音主持——五分鐘學會朗誦中的小技巧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學播音主持——五分鐘學會朗誦中的小技巧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二是開頭的“妻在屋裡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並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