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老父亲的送女出嫁泪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唐代老父亲的送女出嫁泪

老父送女爱女之悲

韦应物是中唐时期一位以田园山水诗称名的诗人,他既以诗书传家,又以勤政爱民为乐,据记载,韦应物特别喜好藏书,家里藏书装满三大阁楼,晚年苏州任职之后,身边竟然没有赴京再任的盘缠,客死苏州无定寺。就是这样一位修身如此严格的诗人,教女也是有方的,如同所有古往今来的好父亲一样,面对朝夕相伴的女儿出嫁之际,老父亲以一封诗文作了谆谆教导,也是让外界了解韦式家风的简短凭证。

韦应物的原配夫人元苹36岁不及中年病去,留下两个女儿,长女如母,大女儿一直拉扯小女儿长大,及至16岁,在唐代也是好女要出嫁的年纪,韦应物希望自己的女儿也像所有的黄花闺女一样,在最芬芳的年纪,求得一门好姻缘,出嫁以先,在这样家庭中抚养幼女长大的老父亲,悲喜交加之感就更为强烈了。

一悲,悲两个女儿自幼坎坷命运。作为父亲,最难过的莫过于只能一人又当爹又当妈,自幼失祜的家庭,父亲即便越发的疼爱孩子,也难得家庭有母亲的圆满,懂事的大女儿帮着父亲承担着养育幼小妹妹的责任,韦应物从侧面告知夫婿家,我这样的女儿是心中有责任又有爱的好女孩。

二忧,忧大女儿未有慈母的教训。琴棋书画,女红针织,这些在母亲耳提面命指导下成俗的本领,因未有慈母的存在,大女儿的成熟度也是欠缺的,老父亲以细腻的笔触,深知"未谙姑食性"是作为媳妇多么重要的一面,想起过日子点点滴滴,担心女儿为此受委屈。

三喜,喜自己所择夫婿为良家。韦应物为女儿所选择的夫家,秉持着当时的门第习俗,韦氏自汉到唐,一直是大家族,那么夫婿家为杨氏为弘农杨氏望族,女婿杨凌当时即为大理评事,学富达识,盈满于江湖,这样的女婿必然出身的家庭也不一般,自然,其后,杨凌的哥哥杨凭便是柳宗元的老泰山,可见一斑。

四谦,自谦家资薄弱薄礼。唐代有女出嫁,嫁妆丰厚代表财力和厚爱,韦应物特别在诗文中提出原谅家里资财匮乏,虽为大家业,但因安贫乐俭的家风,不能想必那招摇过市的车队人马,装载厚厚的嫁妆,韦应物将心爱的长女出嫁,想必也未必如他所写的那样寒酸,但是谦卑姿态自是非常足。

五勉,勉励女儿安守妇道做好妻。所有的感伤和别离,最终都是为了女儿到新家过的幸福,作为大唐的女子,自是应该在家中孝敬长辈,遵守妇道,在外面仪容举止符合风俗,赫显门庭,老父的肺腑教导,说出了所有父亲的心声。

老父择婿爱女之切

韦应物这首《送杨氏女》,即以诗名之规点了题,长女因嫁给杨凌,故称"杨氏女"。

再看看杨凌这个夫婿是怎样入韦应物法眼的,杨凌一共有弟兄三人,《新唐书》记载,杨凭、杨凝与杨凌三兄弟个个有名,三人均进士及第,诗文政事皆能,时号"三杨",特别是这个杨凌,韦应物时常与其诗赋唱和,互赠诗文,一般是好友或者想提携的晚辈,韦应物在中唐时期就以诗文成名,能够时常以诗文提点杨凌,可见,杨凌早就被韦应物相中,这样的佳婿怎能逃脱老才子的法眼呢,也确实说明,韦应物择婿,既重门第,又重才学。

韦应物以他最质朴的一首诗,吟叹出了天下老父亲的最美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