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歐美曾流行起一個#不是獅子#的主題標籤,各種令人發噱的中世紀“獅子”圖樣傾巢而出,配上作者看圖說故事的對白,得到廣大鄉民們的熱烈響應。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現今人們以獵奇的眼光,看這些創作於中世紀、或稱得上中世紀風格的獅子覺得有趣。也不禁讓人想問當時的人,到底為什麼要創造出這些不像獅子的圖像?

讓我們來看獅子如何被圖像化。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上圖】“大貓陪你讀書”,改編自15世紀出版的《時禱書》(Livre d'heures)插圖。

早在古典時期,獅子的形象就被選為作畫的題材。羅馬時期的藝術遵循著自然主義的描繪,這些大貓還算“獅模獅樣”。一幅龐貝古城的馬賽克壁畫,描繪一隻在廝鬥中戰勝花豹的獅子。畫中兩隻動物的樣貌透露作者對細節的專注,儘可能如實地呈現兩獸的形象,以及對空間透視的研究。

公獅有顯眼的鬃毛,飽滿的肌肉線條,象徵力量與健壯;它的目光直視著觀者,讓我們很難忽略它的兇猛與攻擊性。這些作品也反映當時的競技場文化,獅子從羅馬帝國在非洲的統治區域,被引入羅馬城中,成為百姓的娛樂工具,也開啟歐洲文明對“獅子”意象的各種詮釋。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上圖】龐貝古城發現的馬賽克壁畫,描繪公獅戰勝花豹,約西元前一世紀,現存於納普勒樂斯國家考古博物館(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

中世紀起,基督徒以獅子圖像作為不同意義的符號,其中重要的指涉是聖馬可,他的象徵物為獅子、或有翅膀的獅子(一說為獅鷲)。聖馬可據傳是四福音書之一《馬可福音》的作者,該書記載自施洗者約翰開始傳道的話語,開頭引用施洗約翰描述耶穌的信仰:“來自曠野中,如同獅子的呼喚”,以獅子比喻耶穌與祂的福音。因此教會在呈現福音書與作者的主題時,獅子常被用作《馬可福音》的視覺象徵,聖馬可坐在獅子裝飾的座椅上。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上圖】左·聖馬可與獅子,來自9世紀Ebbo Gospels。右·聖馬可的插畫,左邊的動物為獅子。見於若弗魯瓦.托里(Geoffroy Tory)所作的《時禱書》(1525)。

獅子也代表在荒野、沙漠中傳教的精神,象徵無畏的信仰拓荒者。聖馬可曾穿越沙漠到亞歷山卓城建立教會,向埃及的羅馬人宣傳教義,因而加強了這層印象。獅子有時也作為聖人哲羅姆的標示物件,根據他曾在野外傳道的途中,治癒一隻爪子受傷的獅子而將之馴服的故事而來。曾在底比斯沙漠隱居的聖保羅,也會以兩隻獅子做為標示,據傳在他死後,他的墓穴是由兩隻獅子所挖的。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上圖】繪畫中的聖哲羅姆,身旁常跟著一隻被馴服的依人獅子。

根據不同的使用情況,“獅子”圖像在基督教繪畫中會有不同的詮釋空間。除了前面提到作為聖人的象徵物外,在描述與《創世紀》有關的故事時,則被用來代表耶穌的祖先猶大(猶大是雅各和莉亞的第4個兒子)。猶大之父雅各在臨終前給兒子們祝福,他對猶大說:“猶大是個小獅子;我兒啊,你抓了食便上去。你屈下身去,臥如公獅,蹲如母獅,誰敢惹你?”(創世紀:第49 章第9 節)因而有了“猶大之獅”【圖6】的典故,成為教會相關團體的標誌,沿用至今。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上圖】耶路撒冷市徽上的猶大之獅。

看了幾張圖片之後發現,宗教畫裡面的獅子根本不需要畫得像,如同市徽上的猶大之獅,暫且稱中世紀那些為“獅子符號”吧。那時繪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們知道獅子的樣貌或野性,而是讓看的人知道那是隻獅子、進而判斷聖人是誰。例如從一本書與獅子的圖像認出畫中人物是聖保羅;若是被馴服或受傷的獅子的圖像,他旁邊的修士很可能是聖哲羅姆。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作為符號的獅子已經不同於古代龐貝那種寫實的獅子。符號化的獅子具有特定含義,跳脫原本的生物性特徵,有時甚至會有人類般的表情或個性;龐貝古獅則透過寫實的技法向觀者傳達:這是一隻獅子,一隻有攻擊性的兇猛雄獅。圖像使用目的不同,造成表現形式上的差異。

中世紀畫作中的獅子,為什麼這麼不像獅子?

幾百年後的鄉民們,一時難以“翻譯”獅子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便加上看圖說故事的對白或註解,成為流行的梗圖。拿長歪的獅子取樂的同時,試圖瞭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是如何創造出獅子符號,也是我們瞭解藝術史的目的之一。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