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這是德國人文地理學家F.拉採爾對城市發展動因的著名論斷。

城市是產業和人群的重要聚集區,自誕生以來,便與交通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縱觀城市發展史,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共性現象:交通成為構成城市發展的主要物質要素,交通工具的進化,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形態,交通還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城市人群的生產和生活;隨著城市的快速進化,城市發展又對交通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交通作為城市發展的"動脈",在很大程度上對城市機體的發展起到決定作用。可以說,城市的演變史,就是一部交通工具的進化史。

人類的聚居產生了城市以來,科技帶來的交通工具變革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馬車、船舶、汽車、飛機、高鐵,它們一直是改變城市面貌的推手。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這個虛擬的交通通道,又給城市形態帶來怎樣的演變?

第一階段:步行和馬車時代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在前工業時代,城市交通主要以步行為主,通常距離不超過4km,這是因為人們通常只會步行一小時能達到的距離內,而人的步速大約為4—5km/h。事實上,在中世紀的城鎮,從城市中心往外擴展的最遠邊界不過半英里(約0.4公里),人們通過步行就能與城市的其他人進行接觸溝通。因此,街道狹窄、巷道縱橫是這一時期城市的典型特徵。

步行之外,人們依靠車輪建立了第一個陸地運輸系統。最早的城市大約出現在公元前6000多年前,人們在農耕時發展了石質輪子的車子,並用牛、馬等牲畜作為動力,農業生產率得以大幅度提高。那些交通便利商業繁榮的村落,逐漸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城鎮。馬車的歷史極為久遠,它幾乎與人類的文明一樣漫長。一直到19世紀,馬車仍然世界各地城市交通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

在這一漫長的階段,受交通工具速度、距離的限制,城市的規模較小,呈緊湊的同心圓方式演變、發展。在內部空間結構上,城市中心區密度大,但空間的利用強度較低。

第二階段:船舶時代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在古代中國,基於水路交通的航運成為城市衍生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宋代10萬戶以上的大城市已經有近50個,而在唐朝,這一數字只有十幾個。從城市分佈看,重要的城市大都分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及運河沿線。

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是全世界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人口達150萬,其繁榮與城內四通八達的水路系統密不可分。東京城內有汴河、蔡河(金水河)、惠民河、五丈河,號稱"東京四大漕渠"。其中汴河通江南,惠民河通襄、鄧,五丈河通齊魯,蔡河通汝、穎流域。四大漕渠可與全國各地聯繫,成為政府賦稅、糧食來源的運輸線。開封繁榮的水路貿易,造就了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發達商業,成為"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黃河中游的西京洛陽及汴河沿岸的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泗州、楚州(淮安)、揚州等城市也是很有名的。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北宋時期東京汴梁城區四通八達的水路系統

明清兩代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沿江、沿海、沿交通線上。如南北大運河沿線有杭州、蘇州、揚州、淮安、濟寧、臨清、滄州、天津等城市;沿海地區有廣州、泉州、寧波、上海、瀏河港等重要港口城市;沿東西陸路交通幹線上有鄭州、西安、蘭州等城市。。

在中世紀歐洲,城市多興起於河流沿岸。英國學者諾爾曼.J.G.龐茲將歐洲中世紀城市劃分等級,人口數在50000人以上的是巨大城市,人口數在25000-50000的為特大城市。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中世紀歐洲特大城市分佈情況

通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得出,中世紀大城市分佈有如下特點:

在54個特大以上中世紀城市中,與河流有關的一共有42個,佔比達77.78%。其中城市在河流沿岸的有19座,河流附近的有4座,兩條以上河流交匯處城市有9座,位於河流入海口的城市有10座。其原因在於,由於歐洲中世紀時期水路運輸較陸路運輸有優勢,因此河流成為中世紀城市選址的主導因素。在19世紀初,成本低廉的帆船運輸大大增加了港口城市的誕生和發展。而城市的經濟活動大多集中在水運能夠直達的地方,這也大大促進了人群的聚集和城市的擴張。

在這一階段,城市大多依靠傳播運輸能到抵達的河流和海岸線,呈現帶狀分佈,並形成了現代大都市的雛形。

第三階段:火車、電車和輪船時代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在歐洲,工業革命使得交通工具發生大變革,這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蒸汽機的發展促生了火車和輪船的發展,使世界交通運輸進入了"汽輪時代"和"鐵路時代"。以往在手工作坊裡進行簡單生產的人們,開始進入城市的工廠、磨坊和礦山中,成為僱傭勞動者,大量物美價廉的機制品被生產出來。發達的商業進一步吸引農村人口來到城市生活,人群的大量聚集造就了城市的繁榮。輪船和火車成為輸送勞動力、原料和工業品的"城市動脈",英國的曼徹斯特、利茲、伯明翰和謝菲爾德等城市快速興起。

在北美洲,美國作為新興移民國家,其城市化進程與歐洲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工具變革如影隨形,並且表現更具代表性。

1800年,美國總人口只有500萬,城市人口約30萬,佔總人口的6%。一百年後的1900年,美國的城人口達3000萬,佔總人口的40%。一百年間,美國的城市人口增加了100倍。

低成本交通工具的發展,成為美國城市飛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主要得益於鐵路和輪船技術的發展19世紀鐵路技術出現後,進一步減少了陸運成本,為製造和零售的發展奠定了低成本基礎。一系列"臨站型"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在鐵路沿線特別是鐵路樞紐地區陸續建成,沿鐵路交通經濟帶已顯雛形。

1870年發電機製造成功以後,出現了用電力代替蒸汽來運轉的交通工具,有軌電車成為城市公交系統,並對城市形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城市規模有了擴展,城市交通以市中心為原點,呈輻射狀向外延伸,其水平距離一般可達10一20km。

在這一階段,成本的節約催生了鐵路沿線人群和成產生活資料的高度聚集,一大批城市沿鐵路興起。在城市內部,城市則向外沿電車線呈狹窄的帶狀發展。在這一時期,人們對居住用地容積率的追求,造就了城市高樓大廈的誕生。

第四階段:汽車和高速公路時代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交通工具的再變革始於19世紀後期。

在19世紀後期交通工具在不斷地進步。1885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用自己的汽油發動機製成第一輛本茨專利三輪發動機汽車,同年,德國人哥特里布·戴姆勒發明了第一輛四輪內燃汽車。伴隨著汽車工業的興起,量產後的汽車走入人們生活中。1900年全美國的汽車產量只有1000餘輛,1910年超過10萬輛,1920年達到230萬輛。1924年,美國已建成5萬公里的公路,而這一數字到1931年就增長到134萬公里。1937年,連接芝加哥和洛杉磯的66號公路通車,全長近4000公里,使得美國東西海岸得以通過公路連通。汽車大大擴大了人們的出行半徑,也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很多城市依託公路開始發展起來。

這一階段小汽車作為私人交通工具進入家庭,公路網的密度大大高於鐵路,通用性強,別是高速公路、集裝箱和多種運輸方式聯運的普遍推行,使區位選擇的機會大為擴展。在交通工具不斷進步的條件下,1880—1891年間發達國家城市人口從總人口的5%增加到73%。

在這一階段,私人小汽車大規模普及,公路網促進商業、人口、產業等要素向郊區擴散。時至今日,沿高速公路交通經濟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重要城市的經濟現象。

第五階段:飛機和高鐵時代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高速鐵路誕生於20世紀,作為軌道交通的一種,為城市的發展和變革帶來深刻影響,開創了城市發展新紀元。

首先,高鐵對城市功能的影響。

法國高鐵TGV的建設與運營,對法國城市的發展產生巨大了影響。比如,旺多姆(Vendme)在TGV建成前僅為一小城鎮,TGV建成後,各地區的遊客蜂擁而至,高鐵通車3年後,鎮內房屋價格提高35%,房地產交易率增加22%。往日的小鎮如今已成為繁華的城市。

在速度經濟時代,國際上出現了以機場為核心的城市化區域,即航空大都市。

以荷蘭阿姆斯特丹史基浦為例。荷蘭將史基浦機場定位為歐洲的門戶。現在,史基浦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也是樞紐。一方面,史基浦機場具備城市功能,機場候機樓內擁有豐富的商業和娛樂設施;另一方面,史基浦地區招募大量企業入駐,航空相關產業、時尚產業等都在此生長。現在的史基浦機場發展成為了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成為了荷蘭的商業中心。

這也代表了,以機場為核心的"臨空工業區"已經是國際趨勢。

第六階段:信息高速公路時代


為什麼說,交通科技的演變史,就是城市的發展史?

伴隨著交通工具的變遷,城市的發展形態經歷"增長聚集—分散—郊區化—中心城市萎縮—衛星城(城市群)"的過程。美國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的城市發展,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特徵。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城市獲得新的發展契機,城市空間佈局結構由集聚走向集聚與分散並重。

自1992年美國率先提出興建"信息高速公路"以來,全球很多國家開啟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信息網絡將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場景打破時空限制,人們對商店、辦公室各類物理基礎條件的依賴性大大減弱。在這一階段,城市空間劃分更加清晰,功能結構得以純化。表現在城市活動空間極大拓展,各種功能地域在城市外圍延伸,城市空間佈局呈現擴散化趨勢,比如城郊出現了新的產業聚集區,比如近年來中國流行的產業新城和特色小鎮。此外,城市也呈現聚集趨勢,這是因為現代信息技術要求產業進行高質量協調和合作,這就要求城市各種功能在中心區域重新融聚,城市中樞功能更為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