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上次說到查理曼,在公元800年的聖誕夜,正式成為羅馬人的皇帝,史稱查理曼大帝。其實在歐洲中世紀的漫長千年裡,封建制度是在不斷變化中趨於完善。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那些埋葬西羅馬的蠻族首領,搖身一變成了國王,而他手下的軍將,也都成了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情況:大家承認國王是老大,宣誓向其效忠。國王把土地封賞給其作為回報,二者更多的是一種合同和合作的關係。“我給地,你賣力”,是一種利益的交換,雖然有時這些並不是很對等。中國的“封建”,在教科書上更多被賦予了階級的意義—所謂封建並非封建。中國的“封建”制度,真正意義上的是在周代和春秋,和歐洲中古的情形很類似。戰國時,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盛行。到秦時,國家已從合作式 的邦國制變為了大權獨攬的帝國制。中西方原始意義上的封建制度,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例子,來感受一下歐洲和中國封建制度的不同韻味。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1215年,“倒黴蛋"約翰王,在封建主的逼迫下,簽署《大憲章》。

1.英國的無地王約翰。約翰王是英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國王,倒不是因為他的雄才大略、 風流韻事,而是因為他被迫在羊皮紙上籤署的那份倒黴文件—《大憲章》。起初,約翰的哥哥理查德,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獅心王,在歸來的路上戰死沙場。理查德沒有子嗣,只好由弟弟約翰即位。約翰統治時,為了應付龐大的軍費,派人去各地徵稅。大貴族們從自身利益出發,一起搞出個《大憲章》,讓約翰王從此也名存丹青。這個文件在法律上限制了國王的權力—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隨意徵稅、不得維持常備軍,不得未經審判逮捕任何人。國王雖然還不是統而不治,但基本上,和議會“有事兒好商量”的局面漸漸有了雛形。到1265年,英國召開了第一屆由貴族、高級教士和市民代表參加的等級會議。有限的君權,越來越雞肋的王室,是英國千年來至今仍是王國的原因之一。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中世紀生活示意圖——城主住在被護城河包圍的城堡裡,農奴在田間勞作。

2.中世紀的農奴。提到騎士,很多人首先想到閃亮的盔甲、鋒利的闊劍,還有獨一無二的紋章。當然還有那廣為人知的騎士精神:謙虛、勇敢、正直等等。我們知道,通常情況下,中古歐洲最高的國家統治者是國王,後面是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在這之下還有騎士。每個騎士都有領地,可大可小。在這塊土地上,騎士是主人,你可別指望他去下地勞動。他把全身心都用來修養騎士美德了,比如騎馬、打獵、游泳、算術、詩歌等等。在城堡或採邑的田裡,有三三兩兩的農奴為主人們耕作勞動。這些人被束縛在土地上,既要耕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更要把領主的土地耕種好。當然,在發生戰爭時,領主通常都會給農奴以保護,讓他們躲進城堡裡。因為沒有這些人,高高在上的騎士就沒了食物,也基本斷了經濟來源。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中世紀大餐-肉派,混合了牛肉和豬肉的混搭風。

在種植農作物的同時,不打仗的領主們可能也會琢磨著怎麼能賺錢。有些人就發現“薅羊毛”是個好手段,於是羊毛的生意越來越好做,圈地運用也隨之興起。這一切好似在不經意間慢慢發展。有些農奴,主動或被動地,就離開了土地,去市鎮裡做生意,或是給別人打工。漸漸地,很多城市經濟都非常紅火。國王為了收稅,也非常慷慨,給了這些城市自治權。這些城市算是中世紀的大都會了,雖然那時的倫敦和巴黎,在規模上跟同時代的長安、洛陽或開封城無法相比,但也絕對是當時歐洲人的驕傲。後來,在經歷了無數陸地戰爭後,領主們發現真的沒有什麼利益可圖,國王們也發現,領土的此消彼長不如海外貿易來得實在。於是,大規模的海軍、商船從歐洲出發, 到達非洲和美洲,開始了三角貿易。歐洲也逐漸由落後走向富強。文明的積累始於野蠻的掠奪,這些確實很難用幾句話說清。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周武王一葉封唐

3.周天子一葉封唐。一次,周武王和弟弟玩耍,指著一片桐樹葉就說要封弟弟為唐國國君。當時,周武王並沒有放在心上。直到旁邊人提醒,“君無戲言”,天子才把弟弟真的封為了國君。這個最初始的唐國,後來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一片樹葉就能封王,說明當時的制度確實是以周王為核心的。周朝還掌握著天下的權力。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史記》淮陰侯列傳

4.秦滅漢興。漢初的幾大異姓諸侯王,是劉邦的眼中釘、肉中刺。其中淮陰侯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更是令劉寢食難安。翻開《史記》,我們在相應的列傳看到的是爾虞我詐、血雨腥風。單憑這些文字記錄,我們已經很難得知事實的真相。韓信有無謀反之意?是否真要釋放囚犯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他和陳豨的密談是怎樣被記錄下來的?我們只能根據各種補充的史料,大膽推測,小心論證。但無論如何,要注意的是,這個時代已經徹底改變了。漢取代秦,但也繼承了秦。取代的是政權,繼承的是君主專制制度。最大的皇帝是掌握實權的,下面才是封國的國王及其他擁有爵位的大臣。被剝奪了君權,在古代中國是無法想象的。從七國之亂、八國之亂到靖難之役,這些不都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在互毆嗎?帝制的種子既然埋下,就必然要生長出相應的果實。因此,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就能明白很多古人為何提倡大義滅親了。為了一個執著的信念和狂熱的目標,確實可以做出常人很難理解之事。但這些都是舊時代的舊事了,在那不合理的制度卻日趨完善時,一切的一切,都如河水般,靜靜地流淌,彷彿在訴說著過去的榮耀與輝煌。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1346年的克雷西戰役。英國長弓兵發射箭雨,令法國騎兵損失慘重。騎士階級逐漸走向沒落。

無意說明歐洲和中國的封建制度哪個更好,但可以肯定的是,秦至清的頂層國家制度絕對不是封建制度,它們的社會也不是封建社會(雖然秦以後的各個朝代,仍然存在不少的被分封的諸侯王,但他們要不就是尾大不掉,要不就是無所事事。參考司馬氏和朱明的王爺們)。

歐洲中世紀的“封建”與古代中國的“封建”

美國國父華盛頓和大清乾隆帝,很難想象他們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

歐洲的騎士階層、封建制度被火藥炸個粉碎,而古中國卻在君主專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走向鼎盛,也邁向沒落。說得極端一點,就是君主專制到達峰巔的大清,居然被封建“蠻夷”的後代打垮了(當然,在19世紀和20世紀,這群“蠻夷”不僅有堅船利炮,還有科技思想等)。正如書中所說,歐洲的“文化多元、權力分散”是一筆寶貴的遺產,鼓勵著我們在重溫祖先餘輝的同時,也能睜眼看世界。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讀歷史、學文化的初衷吧。切讀且珍惜。

感謝閱讀本期的文章,下次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